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李建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从"报告""规划"吸取新词创历年之最

来源:新华网 新疆频道   发布时间:2016-01-12
           把“云计算”这个出现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汉语新词译成朝鲜语,对于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的金英镐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是一件颇费思量而又要严肃对待的事情。
担任朝鲜语翻译小组组长的金英镐介绍说,在翻译“云计算”时,朝鲜语里“云”和“计算”这两个词都有,但是最后采用的是从英文音译,因为这个词是从英语来的。

        然而,在翻译“高端引领”时,却不用汉语音译了,译成朝鲜语的意思是“培养高水平人才”。他强调,因为中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

       两会上,不同语种的翻译各有特点。哈萨克语、蒙古语用的是各自语言里“云”和“计算”的词,维吾尔语用的是英文“cloud”的音译加上民族语言的“计算”一词;藏语是把“数量”“计算”这两个词合在一起。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5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大会还印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审查。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作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其代表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本届全国人大有少数民族代表400多名,约占代表总数的14%,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的任务是将两会文件翻译成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七种少数民族文字文本,并进行大会民族语言同声传译。
民族语文翻译组组长李建辉说,这七种少数民族语言今年从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吸取新词术语数量创历年增幅之最,主要集中在科技、经济、民生、环境等领域。

         李建辉说,像“蓝色经济区”“新型服务业态”“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云水资源”等一批新词术语,已由翻译组总结进“民族语言翻译新增词汇术语”的笔记本,词量达三四十条,加上汉语解释、民族语言翻译,这个本子今年特别厚。

         这样的笔记本,之前还记录过“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新词”。
 
          民族语文翻译局研究所博士李玲是今年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质疑小组的三个工作人员之一,主要负责把文件里的新词术语总结出来,上报大会秘书处文件起草组,由起草组联系相关领域专家,给出权威的汉语解释,然后质疑小组再分发到翻译手中,翻译专家经过讨论决定最准确的民族语言表达。

         质疑小组在1955年就有了,取的是“提出疑问,请人解答”之意,1980年开始进驻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蒙古语翻译小组组长阿拉坦巴根说,为定夺一个词语的准确翻译,专家们常常凌晨3点、4点还在讨论,甚至“不顾情面”“没大没小”地争论。
 
         “比如‘新型服务业态’这个词,蒙古语翻译可以有好几种,可以是‘新的服务业的经营形态’,也可以是‘新的服务业的发展形态’,最后参考汉语原意和政策背景,定为‘新的服务业的经营形态’,因为结合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规划纲要草案,我们现在服务业要往宽往深发展,但拓展新领域、增加新模式占的比重很大,还不到侧重往深发展的阶段。”阿拉坦巴根说,“蒙古语翻译中主要用意译,音译的词不到5%。”

         朝鲜语的“新型服务业态”则不采用意译,而用音译,“新型”“服务”“业态”三个词分别用的是汉语、英语、汉语的音译。朝鲜语翻译小组组长金英镐说,很多与经济、科技相关的新词术语在译成朝鲜语时,表达方式多参考韩语和日语、英语,音译的情况比较多。

        这两个民族语言翻译小组的组长都表示,解释内容,表达通顺,很多词从字面翻译并不难,难的是要把它和政策结合起来,把汉语原词反映的背景百分之百地通过民族语言表达出来,把政府的政策准确地传递到各民族群众当中。

        李建辉介绍,此次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192人中,有166人来自少数民族。直接负责翻译工作的有七个民族语言翻译小组,每个小组20人,不少专家是从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四川和吉林等地抽调的。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成立于1955年,承担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和重大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和同声传译等工作。

        李建辉说,民族语言翻译专家中,有的会英文,有的会日文,因为有的外来词需要从其外语源头上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从意思上与民族语言联系起来。
“当然,在引入新概念时,也不全是新词,有的是‘旧词新用’,比如‘经济两张皮'‘翘尾因素’,都非常生动形象。”李玲说,今年翻译过程中总结的新词术语涉及科技教育、财政金融、人民生活、社会管理、对外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科技、经济领域的特别多,还有很多是经济地理名词,如“长吉图”“哈大齐”,还有“包昆通道”等交通路线名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新词体现了国家经济调整、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词量增加表明国家的发展是适应潮流的,“我们要跟上世界潮流,并且与国家发展相吻合,考虑到新词的通用率,对理念的发展有帮助,新词的出现对我们更新观念是有冲击力的”。

         李建辉还记得当时翻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时的兴奋。他说,在短时间内完成把两会文件准确地翻译成七种民族语言,也得益于民族语文翻译局平时在翻译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和重大会议时的积累。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长石春云告诉记者,这样的文本特别好,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新理念、新概念的引入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很重要。国家重视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群众了解了国家的规划,在对自己生产生活安排中就有了自觉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百西村党支部书记阿不都热合曼·亚生说,他已经看到了维吾尔语的文本,觉得很好,现在国家对西部有很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文本用维吾尔语解释了很多新词,其中还有一些从国外引入的,这样方便当地群众理解,让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与国家整个规划相一致,也与世界接轨。

        石春云希望国家能颁布更多民族语言的规范翻译词条。他强调,最好是包括文字的和口语的,因为拉祜族有民族文字,但是云南有的民族只有口语没有文字。

        李建辉说,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有80多种语言、22种文字,此次“民族翻译语言新增词汇术语”本子中的词条都将汇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年度民族语言新词、术语申报建议,递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认证后进行发布。

(记者 晁旭)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