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仲伟合

尊敬的周局长、各位嘉宾、各位译界的前辈,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中国外文局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到这儿来学习,和大家交流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以及翻译专业教育的看法。

 在这里首先祝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这是中国翻译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标志着大家期盼的翻译“国家队”已经诞生,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我们翻译教育事业带来机遇,更多是带来一些大的挑战。

但是,我高兴之余又有一点点遗憾,遗憾是什么呢?原来我心目中期盼的中国翻译院,应该是整合中国所有翻译力量、整合外文局等甚至各部委的翻译力量的高层国家机构。至少应该是五位一体,包括:一是国家智库,二是中国的翻译政策规划制定机构,三是中国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实践,四是语言翻译服务的研究机构,五是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机构。我们总是讲,教育要去行政化,但是翻译院要行政化,副部级太低了,起码是正部级,这样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我想讨论四个问题,因为给我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传播和翻译专业教育,但是我重点谈最后一个——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总是讲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什么?传播效果到底怎么样?以什么方式进行传播?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多年来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这几年随着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中国走出去、对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些重要的指示,才引起了学界、业界、政府的重视。

这里我想就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谈两点,最近因为我们广外也在承担类似的科研课题,我们在研究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内涵到底是什么。我想从战略上来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是以中国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国家层面做好协调和统筹规划,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国内和海外等各方面力量,集中国家的资源优势,把文化对外传播战略与外交、教育、人才等战略结合起来,形成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合力的一项国家综合战略。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包括:着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转化,着力于现代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建构,以文化内容建设为根本和灵魂,尊重差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从而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赢得国际话语权,为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等目标。

第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我们总是讲建立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内涵是什么?我最近学了习总书记的很多讲话,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另外,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特别是在2014年3月22日到4月1日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访问了欧洲几个国家,像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以及两个国际组织,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总共有8篇重要演讲,还有4篇文章。我们认真研究了之后,感觉到习总书记非常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我们总结了六方面的内涵: (1)以“和而不同”为哲学基础。(2)以平等、互鉴、包容为文明观。(3)以互利共赢为经济观。(4)以和平、和睦、和谐为中国发展观。(5)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国际责任观。(6)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为方法论。我想这六方面的含义至少带来三方面的启示,话语体系告诉我们,应该从国家文化发展和国家战略高度理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说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并不是要凌驾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之上,更不是要吞并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是要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是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平等语言。中华文化和世界各民族问题是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关系。第三,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采取自信、平等、互鉴、包容、友好、和平的态度。

第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最近课题组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一个软性的传播,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中华文化海外产品的路径研究应该有六个维度,从横向来说培养中华文化传播主体,就是刚才讲国家、企业、组织、个人一起合力。

纵向来说分为六个方面:文化传播理念: 秉持和谐的传播理念,建构文化海外传播的全新跨文化思维路径。把“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换为“我与你”的主体间性思维,形成文化的互惠。文化传播内容:巩固文化根基,挖掘文化内涵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打造和挖掘出具有世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传播内容。文化传播渠道:整合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促进传统渠道的革新、发挥新兴渠道的优势。文化传播对象: 寻找文化传播的有效传播对象,发挥对外传播中作为传播对象和传播主力的“中介意见领袖”的作用。文化传播反馈: 尊重文化传播中传受双方互动且互为编码、译码、解码的循环规律,做好文化传播的效果评估和传播受众的意见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文化传播环境: 从政治、文化、经济、体制等领域全方面创造有利文化推广的稳定的传播环境。

第四,翻译专业教育与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传播队伍的建设。谈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翻译教育发展的回顾,二是中国翻译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三是中国翻译教育需求和趋势,四是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首先,中国翻译教育发展的成就回顾。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大家可以看看这个PPT,我有几个数字给大家汇报这么多年取得翻译教育的成果。

2004年中国翻译学第一个成就是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在外国语学院一级学科下开设了硕士点和博士点,标志着在中国的学科架构之下翻译学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学科地位。2006年,教育部批准广东外语文化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学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标志着翻译本科专业别列入教育部的行政文件中。

2007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23次会议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作为一种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第18个专业学位正式进入专业学位中。

 2010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调整学科目录,增加了若干个一级学科目录,特别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目录下面增设了翻译学,跨文化比较文学和跨文化交际两个二级学科,确立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在大大删减了本科专业的情况下,翻译专业成为一个基本专业进入到教育部翻译专业目录当中。

目前状况是2014年,全国有152所学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拥有在校人数14693人,有206所学校获得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在校MTI学生20257人,目前全国在读的翻译学研究以及和翻译学研究相关的博士研究生人数大约在90人左右。从数字上来看,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是就我刚刚给各位汇报的数字来看,离我们的要求很远。

目前,中国在读的外语本科生人数接近80万人,其中58.7万人在读英语本科专业,14693名学翻译专业的学生和接近80万人的学外语专业人才相比,还是非常小的一个比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我们真正需要的一支强大的翻译队伍还差得很远。

刚才闫校长介绍北外的外语语种现在已经达到60个,实际上目前进入到教育部专业目录当中的外语语种只有60个,这60个外语语种是在2012年教育部调整时增加了24个国家需要的战略外语语种,我想这离我们需求的距离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高级翻译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到2012年为止,已经完成翻译学相关研究的博士论文已经达到545篇,这里还有3篇获得全国百优的博士论文。但是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更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高端的翻译实践人才培养没有跟上。

第三,翻译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翻译教育的核心,不断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是保证各类翻译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翻译教学质量提高,主要体现在国家级教学团体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我们现在全国有5个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9个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是在整个大的外语学科框架下最多的国家级教学能力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第二方面,翻译教育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我在前不久《中国翻译》第四期发表论文,题目叫“我国翻译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我提出中国翻译教育包括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教育存在七大方面的问题,我简单说一下,分别是:人才培养理念不清。各个人才培养单位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翻译专业,依然把它放在外语人才培养框架下。二是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不妥。不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不恰当的培养方案,所以就不知道如何培养人。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强。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瓶颈问题。四是教学方式方法不新。没有按照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去开拓、创新他们的教学方法。五是实践教学基地不用。六是职业资格证书不接。就是说不衔接,忽略了国内现在已经开展的职业的规范工作。虽然这几年考试人数逐年增加,今年已经达到4万人,但实际上离我们真正的要求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这七方面的问题,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如果再加上第八方面的问题,就是翻译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出来的学生,翻译的真正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中译外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和加强。

第三,新形势下中国翻译教育的发展需求与趋势。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翻译学不断完善和成熟提出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翻译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学科建设需要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从三个方面分别汇报: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国家间合作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翻译逐渐成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大力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像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国务院新闻办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别启动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语项目和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等等。

国家一系列战略决策以及规划,为中国翻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需求,要求翻译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前国家需要和时代特征,在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保障体系等方面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也就是为翻译专业教育的高校在接下来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学科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虽然说翻译学科在体制上得到了承认,我们花了40多年的时间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但是作为独立翻译学科来说还需要深入的研究,首先是学科内涵的研究。2004年,高等院校设立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翻译学位点,2012年进入本科目录,2011年进入学科目录。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进行学科的内涵建设,加强翻译学独立学科的理论、问题探讨,包括对现有的翻译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和了解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学位特征的翻译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特色凸显和理论建设的问题。其次职业化的翻译教育需要紧跟翻译行业发展,实现翻译教育语翻译行业有机的接轨。随着全球化的来临,翻译进入职业化时代,而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的的职业翻译教育必须时刻关注翻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职业语言的需求和要求,培养出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第三方面是翻译以及语言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翻译及语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翻译教育的支持,目前中国翻译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合格翻译人员紧缺,企业培养规模偏小,市场管理不够稳定等问题,要促进翻译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继续在翻译学科建设基础上,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翻译人才,为翻译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翻译教育相关研究者针对翻译行业需求开展相关工作,为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谈谈当前中国翻译教育发展对策和建议。国家战略、学科建设、翻译及语言服务业不但为翻译教育提供了机遇,也为翻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面临这样一些机遇要求,我们认为中国翻译教育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中国翻译教育。刚才几位领导都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在政策支持、法律制定以及规划设定方面,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发展中国翻译教育事业。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政策的规划,包括像翻译立法、组织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论证、制定国家翻译语言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整个翻译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我想中国翻译研究院可以承担分析的工作。将人才培养国际化和民族化相结合,有计划地培养非工业民族和民族语言翻译人才,建立国家翻译人才储备。建立翻译教育保障体系,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关怀。

面向学科建设中国翻译教育。根据当前翻译学科建设成果和现状,加强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完成:首先完善中国翻译教育教学体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是高层次的翻译专业人才、高端的能够承担译审工作的,刚才唐会长在报告当中已经提到,不足千人,数字太小。我们觉得下一步应该论证、设置DTA,就是翻译专业博士,逐步完善中国的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其次,深化学科建设内涵,加强翻译教育教学的理论构建和探讨,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由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现教学和在职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环节,建设包括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和师资培训班在内的教师教育平台,建立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以研究团队、教授团队、管理团队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团队,要完成一项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应该狠抓质量意识,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的实力,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人才评估和保障体系。包括课程标准、翻译人才标准、翻译教师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等等。

面向行业发展的中国翻译教育。翻译教育发展应该将学界和业界力量结合起来,联合翻译行业、行业协会和高等学校多方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翻译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翻译行业可以参与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本的制定,参与到翻译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的具体沟通中,和高校一起共建实习基地以及教学平台,并开发教学资源和资源库共享,翻译以及语言服务相关行业应该担负起制定并推行行业规范,维护行业秩序的重任,协调高校、企业、政府、相关管理以及政策制定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促进资格考试、翻译教学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衔接,负责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除在培养应用型职业翻译人才和高级翻译管理人才的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之外,还应该从学界的角度开展翻译行业的相关调研和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现实的问题,实行订单式培养,关注翻译技术、本地化行业和翻译管理等翻译行业的最新发展,并融合到翻译教育教学过程中。

最后,刚才几位领导都谈到了关于对外传播的高端人才的培养。关于这个问题,教育部有一位领导曾经问过我,他说仲老师,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需要大批的大师级翻译人太,你说大师级翻译人才高校能培养出来吗?我的回答很干脆,培养不出来,虽然是高校的领导,也是从事这方面教育的老师,我说培养不出来。但是我后面加了一句话,如果不培养,永远出不来。在座的几位前辈,像唐先生、施先生,他们都是因为在学校打下了非常好、坚实的基础,我想他们走出校门的第一周、第一年不一定取得在业界非常崇高的地位。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行业当中、在中国取得了现在的地位。高等教育、高校培养出来的是通用型的翻译人才,我们给你们的是一个基础,就像打仗一样,如果没有学校提供的常规部队,这个仗是没法打的,但是真正打胜仗要靠特战队。就是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己任,就是要培养翻译的特战队员,在实践中通过特别的训练,培养一支高端翻译特战队,培养一批中国文化走出去高端、大师级翻译人才。

这种培养还是要套一句比较时髦的话,就是要讲协同。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协同:一是校校协同。中国现在是60个外语语种都在北外,但是其他各个学校因为地域的关系都有自己比较强的一些外语语种,校校之间要加强协同。二是校政协同。学校和政府要进行协同的人才培养。三是校企协同,四是国际协同。如果这四个方面的协同育人能够做好,我想,我国需要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对外传播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很快就可以见到。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国家的重视、国家的投入,我们现在为什么突然感觉到对外传播的人才不够,国家以前没有重视,十七大以后或者十八大以后,中央领导觉得我们经济实力增加需要增强国家软实力,加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家突然才想到原来翻译这么重要。实际上翻译在中国的历朝历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国家开始重视翻译,这个事情才会做好,仅仅重视还不够,还要有投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了后能够有多少优惠政策给予到中国翻译研究院。就在上个星期,克强总理问教育部领导,相关领导也向我们翻译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的秘书处来电问询,说总理问为什么中国的非通用语高端翻译人才这么缺乏?我们去使用相应语种国家,都拿不出我们高端的翻译人才出来。很简单,没有重视,没有投入。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是按照生均定额拨款最高生均定额教育部标准是1.2万元,小语种人才也是如此。但是大家都知道,小语种的培养成本是远远高于英语的语种和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我想北外在这方面更有体会,我们都想承担为国家培养战略外语人才的重任。但是,重视不足,投入不够,没有办法去做,所以希望媒体把这个观点报道出来。

谢谢大家。

(转载自中国网文字实录,未经本人审阅)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