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讲堂”年会专场 | 对话译中人:我的翻译人生

发布时间:2024-04-03  |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3月30日晚,中国翻译协会“译讲堂”2024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专场“对话译中人:我的翻译人生”在湖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在中国翻译协会视频号、中国网同步直播。

 
        活动邀请2024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闻生、“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昌富、“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袁筱一、“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吴漠汀(Martin Woesler)等中外翻译家对话,特邀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资深传媒人、著名主持人张丹丹主持。
 
活动现场 

        访谈分为热爱、实力、传承、互动四个篇章,四位翻译家回顾了自己与翻译结缘的历程,讲述翻译之路上经历的高峰低谷,并为在场的年轻学子送上殷殷祝福。
 
2024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唐闻生

        唐闻生从自己与翻译的渊源开启了对翻译人生的讲述。在种种历史机遇、时代浪潮、国家需要的推动下,她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翻译事业中。讲述过程中,唐闻生以“乒乓外交”为例,强调外交无小事,言语间展现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智慧。唐闻生对年轻译者的期许可概括为“不可懈怠”四个字:翻译的过程中会接触很多不同的事物,涉猎范围越广,我们会越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是一个终生不断深入的过程,从事翻译行业需要保持学习、多去钻研,多丰富自己对于文化内涵的认知,才能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2024年“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昌富
 
        王昌富出生于凉山州盐源县,偏僻家乡、彝族山村未曾成为他的绊脚石,反而孕育出了一个卓越的彝族文学语言翻译家。他表示,选择从事彝文翻译和研究工作,一是身为彝族人,有着让彝族文化走出去,让彝族优秀故事传播全中国的使命感;二是译者的责任感驱使。谈及对青年人的期许和建议,王昌富提出要一丝不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俗可能有所差异,意象含义也可能大相径庭,怎样有效传达含义是翻译要面对的挑战。”译者要对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认知与了解,区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
 
2024年“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袁筱一

        袁筱一提到,不论是十岁接触法语,还是被老师选择学习法语专业,抑或是受到哥哥的影响,似乎看来学习法语是命运的安排,但同时也被其深深吸引与触动。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她不断将自己融入人群,进入其他领域重新认识自己,种种陌生与挫败的人生体验对她后来的翻译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也使她认识到,翻译能够促进文化传播,正是因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文明才能生生不息。她建议年轻人应重视阅读,并表示文学是学习语言的最好途径。
 
2024年“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吴漠汀
 
        吴漠汀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被中国诗人绿原所打动,而开启学习中文、感悟文化、翻译著作的人生历程,并分享翻译《红楼梦》的经历。他19岁才开始接触中文,面对陌生的语言乃至生涩的文言文与白话文夹杂,翻译的难度较大;由于中德文化与人文地理差异,为追求翻译的精确性,需要更为细致的工作。而只有不断地把翻译工作做得细而又细,才能真正展现翻译这门学问的艺术。他希望年轻人要有同情心、同理心,认真感悟语言、追求真理,以行动证明翻译工作不会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机器取代。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资深传媒人、著名主持人张丹丹
 
        在对话中,四位翻译家都强调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他们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翻译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本期“译讲堂”三代翻译家同台、中外翻译家对话,各自分享翻译人生的传奇故事,畅谈翻译事业的心得感悟,为青年翻译学子和翻译工作者上了一堂不同寻常的翻译大师课。四位翻译家不仅是翻译界的佼佼者,更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分享不仅展示了翻译艺术的魅力和挑战,也传递了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坚守。相信中国翻译事业将会在更多优秀翻译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