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发布时间:2015-12-10

 

获奖名单

英译汉
一等奖
  
二等奖
施红梅 32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5  同济大学
   21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三系九队
   33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三等奖
   2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文涛 26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24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余菁维 23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王新华 3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
范圣宇 28  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优秀奖
张俊萍 31  江南大学外语系
   26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二队
   24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9  广东工业大学
龙晓平 35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1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40  广西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徐如韵 28  上海同济大学
王艳屏 28  ITC GROUP
周婷婷 21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丁轶东 22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二系五队
   3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6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亿男 30  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
贺润东 32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7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世刚 21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三系九队
   24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夏黎静 23  外交学院英语系
龙惠慧 27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20  浙江万里学院
傅存良 32  无锡日报社
王华玲 29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简功友 28  湖南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21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茅风华 35  总参谋部
   22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25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23  上海外国语大学
   21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孔志钧 2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22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邓丽萍 22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杨国静 29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楚晓娟 20  华东理工大学
   22  华东理工大学
   25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2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研二队
孙福艳 23  英语辅导报社
   22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三系九队
   27  上海东华大学
   21  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汉译英
一等奖
  
二等奖
   21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张玉环 24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董海雅 27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三等奖
李游子 24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刘守峰 23  外交学院英语系
曾尔奇 27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魏东峰 27  中原工学院外语系
施佳胜 38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系
葛鉴瑶 22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优秀奖
   22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陈文芳 22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吕志娟 21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分院
张书玲 34  开滦二中
秦丹丹 21  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系
   21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7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艳屏 28  ITC GROUP
陈述军 33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3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1  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1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22  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朱义华 26  江南大学外语系
简功友 28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唐永富 41  重庆合川中学
孙梦黎 23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邹金阳 27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研一队 
李宏亮 25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苗秀艳 27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22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张会叶 22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22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殷书谊 29  苏州市外事办公室
   28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牛春玲 2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39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外语系
   2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朱谷强 36  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
夏振慧 21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校区)
   21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校区)
   30  贵州大学外语系

评审工作报告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由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和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评审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得到热爱翻译事业的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从而保证了大赛的成功举行。

本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奖项。评委会收到有效参赛稿共884份,(其中英译汉文稿490份,汉译英文稿394份)。从数量上,今年的参赛选手比往年有了较大的增幅,从获奖比例看,本届参赛的获奖人员也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二等奖和三等奖的获奖人数也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这说明,随着中国入世和北京申奥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对从事翻译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韩奖大赛的高手也越来越多。与往年一样,本届参赛人员主要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中学的学生和广大青年外语教师,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涉外人员、翻译工作者、英语编辑和英语爱好者。同时我们还收到来自国外和港、澳地区的参赛稿件。

本届评审委员会本着对每一个参赛者认真负责的精神,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即由《中国翻译》编辑部对收到的所有参赛译文进行登记并统一编号,将参赛者信息(参赛券)与译稿分开后另行封存,由专人管理。然后把统一编号的译文稿送交评审委员会匿名评审。评审委员会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徐青根教授和副院长王腊宝教授的主持下专门成立了竞赛秘书组和英译中、中译英评审组及复评组。评审工作采取了四审制。在初审之前,各评审组首先分析了原文的风格、语言点,并就其中有争议之处多方征求意见,邀请有关专家参与商讨,在此基础上由英译中、中译英评审组组长拟出参考译文初稿,交由评审委员会审定。为了保证评审质量,评委会多次召开评审会议,对参考译文反复打磨修改。评审委员会还专门邀请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国专家对汉译英参考译文进行了加工、润色。最后制定出严格而又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本次评审对参赛译文的总体要求是:理解准确,表达清楚,译文流畅,整体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具体的评阅工作在炎热的暑期完成。参加初评和复评的老师均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深教授。他们怀着对每一位参赛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冒着酷暑,一丝不苟,公正客观地审阅完了所有参赛作品。经过初评,英译汉有78人入围复评,汉译英有66人入围复评。经过复评组专家评审,英译汉53人获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优秀奖43人;汉译英43人获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优秀奖34人。

通过评阅参赛译文,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参赛者是以极大的热情和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参加此次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比赛的。他们多方查阅资料,数易其稿,对参赛原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此次英译汉参赛译文的人名、地名和典故较多,有的参赛者把原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名、地名、历史事件都做了注释,最多的占了参赛译文几乎一半的篇幅,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是立志从事翻译事业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此次参赛的部分译者来自西部边远地区,他们没有电脑,硬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将手抄译文寄来,这使评委会的老师深受感动。本届参赛译文难度有所加大,有些参赛者的译文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理解问题,也有表达问题,如过于注重表达而出现的失真,忽略表达而出现的词不达意等,另外还有文体风格、语篇连贯等问题。少数参赛译文也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常识错误或因打字马虎而产生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这说明进一步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进一步加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学习和研究的确很有必要。本次大赛的英译汉和汉译英均未能产生出一等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愿这个遗憾能够通过参赛者的不懈努力在下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比赛中得以弥补。

在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活动圆满结束之际,我们向支持、关心本届赛事的各界专家学者和所有参赛选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并向本届获奖选手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青年朋友们继续努力磨练翻译基本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也希望通过继续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能够产生更多的优秀译文,涌现出更多的翻译人才,为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名单
赵常谦  中国译协第一常务副会长
林戊荪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
黄友义 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
孙承唐 中国译协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
徐青根 苏大外语学院院长、教授
吴晓园 苏大外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王腊宝 苏大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榕培 苏大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译中评阅组:王宏    王腊宝   包济平   王国富   朱叶   秦伟刚   朱新福
中译英评阅组:丁万江   缪华伦   李明   杜争鸣   金焕荣
复评组:王腊宝   徐青根   王宏   包济平   丁万江   李明
评委会秘书:张玲    陆倩

附:
英译汉参考译文:

必要的虚构

在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的剧作《老妇还乡》, 最可悲的人物是那位校长。该剧讲述了一座小城的居民被一位亿万富婆(即剧名中的老妇)收买,害死其昔日情人的故事。这只是表面情节,而实际情节是通过小城居民重演了一段原型祭祀仪式。詹姆斯·弗雷泽爵士在其研究原始宗教的著作《金枝》一书中探讨过这一主题,吉尔伯特·默里F.M.康福德等古典人文学者则发现,古希腊悲剧皆根植于此。该剧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方面,它讲述了一个看似合法、实为有悖公理的图财害命的故事,抨击了物质享乐主义;另一个方面,它并不涉及通常所说的动机,而表现的是独立于人们解释方式之外而存在的宗教冲动。

迪伦马特笔下的校长是个关键人物,因为他代表了西方文化自由与理性的传统。作为居伦学校的校长、最尊贵的缪斯女神的仰慕者,他资助了该城的青年俱乐部,并自诩崇尚人文主义、热爱古希腊人、仰慕柏拉图。他对西方文化从远古承袭下来的所有自由和理性价值观笃信不已。

校长一直恪守这些价值观。得知居伦城居民的谋杀计划,他惊骇万分。他曾试图用崇高理想来感化他们。然而随着戏剧高潮的临近,他完全崩溃了。他不但获悉谋杀计划,而且知道自己将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

我还知道,我将参与其中。我感到自己正渐渐沦为一名杀人犯。我对人性的信念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校长发现,看似完美的古希腊人和柏拉图的价值观有其局限,而其它隐秘的和非理性的价值观至少具有同样的影响力。难道只有后者真实可信,而前者只不过是惹人喜爱、受人尊敬的虚构之物?

《老妇还乡》成功地探究了西方文明史中一对最古老的矛盾。在《旧约全书》中,这表现为异邦人与希伯来人的对立:前者崇拜雕刻的偶像,后者崇拜无形的真理: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之物。”⑦在基督纪元早期的几个世纪中,同样的矛盾在异教认知论与基督教天启论冲突之中得以再现。在中世纪全盛时期,这对矛盾表现为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主义与圣波拿文都拉的神秘主义之间的纷争。阿奎那认为世界清晰有序地体现了上帝的理性,圣波拿文都拉则在《心向上帝的旅程》一书中认为万物皆虚幻,从而转向超理性的神秘体验。在十七世纪,这一矛盾再次表现为科学和天启论之间的冲突,而达尔文  在十九世纪出版的《物种起源》  又重新挑起了这一冲突。

这一矛盾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就其对人文价值的钟情与生物学的广博学识而言,196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之一的雅克·莫诺无人可比   。在一篇广受赞誉的文章论科学时代的价值观1969)中,莫诺宣告了宗教信仰时代的结束:

现代国家……仍在传授和鼓吹一些或多或少经过现代加工的传统价值体系,这显然与其拥有的科学文明格格不入。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仍在口头上信奉由犹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狂热宗教信仰、天赋人权论、庸俗功利主义、十九世纪社会进步论等拼凑而成的令人作呕的大杂烩……。他们全在说谎,并且对此心知肚明。这些社会中任何有头脑、有修养的人都决不会相信这些信条。

尽管许多有头脑、有修养的人深信莫诺的观点,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迪伦马特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塑造校长这一人物向世人表明:莫诺倡导的理性和世俗价值体系是一种幻象,一则到压力就会破灭。迪伦马特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观点。《老妇还乡》写于是956年,当时人们对犹太人惨遭屠杀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从那以后,人们对于理性和世俗价值观的信心持续减弱。1979年,在几乎是举国上下爆发出的一片不满声中,伊朗人民拒绝了西方的理性主义,选择了酷似政教合一的政体。伊朗毛拉  们的抨击就其激烈程度而言,不亚于美国道德多数派”   演说词中的长篇攻击,也不亚于福音传教士在电台和电视台上的训诫。饶有趣味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毛拉们始终把世俗人文主义看作现代社会腐败堕落的主要因素。美国圣公会通常属于立场温和的教派,他们也感受到巨大压力,在1979年举行的教友大会上将谴责人文主义走向世俗化列入议程。

西方社会的校长们沉湎于崇高理想,而虔诚的基督徒则搬出耶稣的登山宝训”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今天,崇尚雕刻偶像的世俗人文主义者与信奉无形真理的为数不多的虔诚信徒之间的冲突仍然十分激烈。如果迪伦马特言之有理,人文主义也就乏善可陈。人文主义是一种幻觉,一种虚构,在其薄薄的理性外衣下掩盖着某种令人敬畏恐惧之物。毛拉们胜利了。

不过,在抛弃人文主义及其所有论述之前,我们还是先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了便于推论,我们假定有一种人文主义,它只是一种观察方式。它所观察到的是人类的创造以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事物。这种人文主义感兴趣的是上述事物体现出来的各种价值观,而不是某种特定的价值观。

作为一种观察方式,人文主义将致力于描述它观察到的一切事物。它将力图确定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经历有关的人文精神状况。之所以对这些时间、地点以及经历加以选择,是因为它们能清晰地展现人文精神所处的状态,并能见证通过历史长河沉积下来的人文精神本质。换言之,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经历之于人文主义,犹如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的原始资料之于科学一样重要。

  

① 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1921-1990),瑞士当代重要的戏剧家、小说家。曾学习文学、神学和哲学,担任过美术和戏剧评论编辑,1969年获瑞士伯尔尼市的文学奖金。迪伦马特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从他的第一个剧本《已经写下》(1947)到1971年出版的《行星的踪迹》,共发表各种形式的剧作十余种,著名的有《路密勒斯皇帝》(1949)、《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1951)、《老妇还乡》(1956)、《法兰克五世》(1960)、《物理学家》(1962)和《流星》(1966)等。
② 《老妇还乡》是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著名剧作。剧中主人公是个亿万富婆,她为了报复曾背弃她的旧情人,收买了居伦城的全体居民。作家通过亿万富婆复仇欲的如愿以偿,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肮脏阴暗面。
③ 詹姆斯·弗雷泽爵士(1854-1941),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古典学者。著有杂文集《乡绅罗杰··柯夫雷及其他文学作品》(1920),编辑、编译了罗马诗人奥维德等古典作家的作品。他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投入了《金枝》一书的撰写工作。
④ 《金枝》是一部影响至今的人类学著作,由弗雷泽爵士于1914年完成。共14册,辑有世界各地的神化、习俗和巫术。此书为神话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⑤ 吉尔伯特·默里(1866—1957),英国作家、古希腊文
学学者。他曾用诗歌形式翻译古希腊剧作家的作品,并写有多部作品论述希腊思想和文学。
⑥ FM.康福德(1874—1943),英国学者、诗人,曾
执教于剑桥大学,翻译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作品包括《从宗教到哲学》、《柏拉图的宇宙论》、《没有写下来的哲学及其他论文》等。
⑦ 本篇的《圣经》译文均引自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年出版发行的《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新修订标准版)。
⑧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25—1274),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兼哲学家,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两部巨著,并使拉丁神学成为经典体系。
⑨ 圣波拿文都拉(12171221—1274),原名乔凡尼。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方济各会会长、红衣主教。
⑩ 《心向上帝的旅程》是波拿文都拉的代表作,写于1259年。该书描述了人的心灵向上帝上升的六个阶段。
11 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由来及性的选择》、《人类和动物的表情》等。
12 《物种起源》出版于1859年,达尔文在书中全面提出以自然选择法(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该书出版震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3 雅克·莫诺(1910-1976),法国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与F.雅各布(Francois Jacob)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阐明了基因控制酶的生物合成,从而调节细胞代谢的方式。
14 毛拉(mullah),阿拉伯语作mawla。原意为保护者。伊斯兰教称谓,通常指主人。称毛拉者,一般以宗教领袖、宗教学校教师和精通教法者居多。
15 “道德多数派Moral Majority),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个由好战保守主义者和原教旨主义基督教徒联合组成的团体。
16 美国圣公会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承袭美洲殖民地英国国教 的美国基督教团体。
17 “登山宝训Sermon on the Mount),《马太福音》第57章载有耶稣基督在山上时,对其门徒讲述的道理与训示。后来,这些内容都变成了基督教的主要基本教义。
18 “玛门是古叙利亚语财富之意。《圣经·新约》中被形容为财富的邪神,诱使凡人为财富互相残杀。

 (集体讨论,王宏执笔,徐青根审定)

汉译英参考译文:

Revelation

Just a few days are left of the year; I’ve been wondering how to extend my blessing for the New Year, to you and to myself. But you know, of course, it’s not easy to pick the right words for such a purpose.

I’ve thought so much, mostly about you.

You love narcissi, but you didn’t get any this year. I feel sorry I wasn’t able to help. I guess you will yearn all the more for their pure white color and delicate fragrance. I know you have some other yearnings, too. As your yearnings grow, the world of mysteries will open its doors to you.

You live on a meager income, but you never look worried (Instead, I often see an innocent smile on your face). I remember you once took an exquisite souvenir badge off your jacket and offered it to an old man who could no longer travel." Isn't it pretty? "you asked jovially. To me, you are rich: you never take and you always give.

You say you are not upset by a poor harvest, because you can always plant again; you always go to the fields in the morning fog, but you are not depressed, because, when the fog liftsa fresh morning will be yours.

You’ve heard varied bugle calls and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s. When you hear the call for bed, you often think of getting up instead. Nothing is wrong with you. This leap of thoughts elevates a healthy mind to a higher level.

For you, the wind is fresh air,

And the rain is water clear.

At times you thought of retreating, yet you would always start anew and take up the next challenge in life.

You take time into your own hands. The hands, which once carried countless honeycomb briquettes, have opened thousands of books for you and cut innumerable copper and aluminum stencils. From you I once got a copper-stencil silhouette of a maiden as a gift. I have since kept it in my desk calendar and every time I turn over an old page, she would appear on the new one as a reminder of the miracle.

You don’t have much living space. When you share your empty single bed with a friend for the night, you remind me of a pine tree that roots in the rock cracks. In your own way, you have also mastered space and transformed it.

That is how you are and it says everything; I don’t have to rack my brains for anything else.

This much is all I could say.

Mother is behind you and the road lies before you.

She holds a light for you. As long as you remember that beam of light, the road will never vanish from beneath your feet. Now that I have said what I wanted to say, I feel that it is more of a revelation that I get than a blessing that I offer.

(集体讨论  丁万江执笔  徐青根审定)

英译汉参赛译文评析
王 宏   张 玲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原文取自一部关于西方文化的著作《走进迷宫》(Entering The Maze)。该书共分四部分:1、辨清方位;2、在迷宫中;3、墙上的镜子;4、阿里阿德涅线团。参赛原文Necessary Fictions为书中第一部分的第二节。作者O. B. Hardison, Jr.1928-1990)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傅杰尔莎士比亚图书馆馆长达14年之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学者,撰有《自由与尊严》、《人文科学与人文思想》、《中世纪宗教仪式与戏剧》等30部专著。《走进迷宫》于198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探讨了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阐明了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坚持开放的重要意义,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因此一问世就轰动了美国读书界,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原文标题Necessary Fictions 看似简单,翻译起来却要费一番心思。主要原因是fiction 一词既可理解为虚构sth. feigned or imagined),也可理解为作假或撒谎lie)。究竟是取其褒义或贬义,需要对全文认真通读,细心梳理之后才能得出结论。作者通过对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剧作《老妇还乡》中校长这一人物的评析,提出坚持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有鉴于此,对fictions一词的翻译就应排除贬义。大多数参赛者对此还是看法一致。比较一致的译文有必要的虚构/虚构之物/虚设/假想/虚幻/虚幻理想/幻想等,我们认为都可以接受。但也有个别参赛者把标题译为必要的谎言/谎话/作假/不得不假/必须造假等。我们认为,这种译法恐怕还是对全文的主旨理解不深或有误造成的。

今年的英译汉参赛原文涉及的人名、书名和历史事件有近三十个,涉及理解和表达的语言点有近二十个,其难度恐怕是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自举办以来最大的一次。下面我们结合评阅参赛译文所制定的采分点,就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作一综述。

首先,在动笔翻译之前,参赛者必须制定正确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为检验译文质量提供衡量尺度。A. F. Tytler曾说过:译文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种性质;译文应该具有原著所具有的通顺”(引自刘重德,200362)。我们认为,Tytler提出的这三个应该,可以作为评价参赛译文质赛译文质量高低的标准。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译者在动笔以前,必须反复通读原文,不但要对原文的字、词、句等微观层面加深理解,而且要对原文的思想内容、主题、结构、文体风格等宏观层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Necessary Fictions文体高雅,思想内容深刻,语言结构严谨。作者旁征博引,是一位知识渊博,博古通今的学者。译者在动笔翻译此类文章前,尤其需要以严谨的态度,认真查阅资料,深入细致地研究相关背景知识,如:作家的个人资料、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背景、作品评价等,这样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原文,把握原文文字的深层含义,再现原作的主题和风格。除此之外,作者在原文中大量引经据典,涉及范围极广,包括名人(如迪伦马特、弗雷泽、莫诺),历史事件(如伊朗革命),作品和著述(如《老妇还乡》、《金枝》、《旧约全书》),专有名词(如毛拉、美国圣公会、道德多数派)。这些都需要查找文献资料如百科全书、词典或因特网等才能找到答案。查阅了这些信息,我们不仅能准确地理解原文,而且还能使译文更地道,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这次的参赛译文中,有人把The Golden Bough译为《金色枝条》,有人把The Visit译为《访问》或《来访》,这反映出部分译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有所欠缺。

其次,译文的质量优劣还取决于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所有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殚精竭虑,苦苦求索的首先就是原文作者的本意。原文作者的本意是译者的根本(谢天振,200274)。就本次大赛的参赛译文来看,值得讨论的理解问题有三方面。

第一,语法结构的理解。译者必须充分重视原文的语法成分和结构才能保证准确理解原文。字词句总是按照特定的语法结构组织在一起,表达特定的意思。同样的字词,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所表达的意思有时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深入分析原文的语法就贸然下笔,译文的意思就很可能与原文大相径庭。这次英译汉的原文中,有几处语法结构如果把握不当,就容易造成误读和曲解。

 1Modern nations ...still teach and preach...with what scientific culture they have.

scientific culture不能错误理解成科学文化science and culture)。科学文化属于不同的范畴,而这里的scientific(形容词)与culture(名词)是有关联的。根据COEculture的释义,culture指的是particular form, stage, or typ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r civilization. WNWDculture这一词条的第六项释义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把culture注释为civilization。作者强调的是西方现代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这里译为科学文明重点突出,比较妥当。

2For the sake of speculation, let us imagine a humanism that is a way of seeing.

不少参赛者译为我们假定人文主义是一种观察方式,这种译法未尝不可,但仔细推敲后,将参考译文定为我们假定有一种人文主义,它只是一种观察方式。因为let us imagine a humanism that is a way of seeinglet us imagine that humanism is a way of seeing毕竟是不同的。前一句中,imagine 的宾语是名词a humanismthat is a way of seeing作定语从句;后一句中,imagine的宾语是一个主谓句式。两句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原文humanism前有不定冠词a,强调这里所说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全新的人文主义。因此,译为我们假定有一种人文主义,它只是一种观察方式。更加紧扣原文。

3It will seek to fix the condi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at a particular place in a particular moment of time in relation to a particular experience...

在译这句话之前,首先得弄清楚at a particular place in a particular moment of time in relation to a particular experience 在句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们是作为定语修饰the condition of the human spirit,还是作为状语修饰动词fix。有部分参赛者把它理解为状语,译为它将设法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特定的经历来确定人文精神状况。实际上,at a particular place in a particular moment of time in relation to a particular experience 在句中是作为定语修饰the condition of the human spirit,这句话应译为它将力图确定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经历有关的人文精神状况。作者在这里表述的是想确定在何时、何地、与何种经历有关的人文精神状况,而不是在何时、何地、根据何种经历来确定人文精神状况

第二,对多义词的词义选择。原文中有许多关键词都是多义词。翻译时必须仔细斟酌。词典当然是很好的参考工具。但是词典只是将词语的多个意思和解释分项列出。如果不假思索地随意挑选词义,那么译文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译者应当依靠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对词义作出准确选择和判断。赵元任先生说:凡是翻译一段文,它总有它的上下文,凡是翻译一句话,那句话总是在一个什么情况说出来(见郭建中,2002273)。因此,上下文或语境决定了多义词的词义选择。根据参赛译文的情况来看,原文中有以下词语的翻译需要特别注意:

1judicial murder

根据《英汉大词典》和《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judicial是多义词,可以分别指司法的,法庭的明断公正的,与murder搭配时指合法但不公正的死刑判决;冤死。结合词典的解释,再参考上下文,通过阅读《老妇还乡》这部作品或作品介绍,就可以判断出应选择合法但不公正的这一义项,因为亿万富婆年轻时的情人玩弄并抛弃了她,应当为他以前的罪过承担道德甚至法律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他的惩罚看似是合法的,但惩罚的手段(将他置于恐怖气氛中使他精神崩溃)是不公道的,也是有悖公理的。此外,剧中所谓的执法者完全是为了金钱而执法,这样的执法不可能是公正的。所以,judicial murder应理解为看似合法、实为有悖公理的谋杀比较准确。参赛译文中有司法上的谋杀正义谋杀在司法袒护下公然的谋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

2In fact, in 1979 the General Convention of the Episcopal Church,..., felt the pressure sufficiently to include a denunciation of“humanistic secularization”in its proceedings.

felt the pressure sufficiently可以理解为被迫、被逼迫、被强迫,也可仅仅理解为感受到巨大压力。两种译文,被迫感受到巨大压力,哪种更好?根据上下文,当时,反对世俗人文主义的呼声很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圣公会也感到作出这一举动的迫切需要,而非外界对它施加了什么压力,或是不这么做会遭受不良后果。因此,译为被迫语气过重。

3The same paradox recurs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pagan learning and Christian revelation in the early centuries of the Christian era...

 对于learning一词,参赛者有很多不同译法。有的译为学说学问学识、还有的译为教义真理等。我们认为这些译法都欠妥当。要正确理解何为pagan learning and Christian revelation,首先得对整段话有一个总体把握。作者在此段对西方文明史中前后出现的矛盾现象展开讨论。他最先提到的是崇拜雕刻偶像的非犹太人和崇拜无形真理的犹太人之间的差异,然后又提到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与圣波拿文都拉的神秘主义(mysticism)之间的争论以及科学(science)和天启论(revelation)之间的冲突。显然,这些差异、争论和冲突都与他在这里提到的pagan learning and Christian revelation之间的冲突有联系。也就是说,崇拜雕刻偶像的非犹太人、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以及科学(science)pagan learning同属一个派别,而崇拜无形真理的犹太人、圣波拿文都拉的神秘主义(mysticism)和天启论(revelation)则与Christian revelation一脉相承。纵观西方文明发展史,以崇尚理性(reason)为一派与崇尚宗教信仰(faith)为另一派人之间的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两派的矛盾源于对知识获取的不同解释。崇尚理性的人认为,知识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knowledge is gained by humanity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而崇尚宗教信仰的人则认为,知识是上帝带给人类的(knowledge is offered to humanity by God)。显然,pagan learning 中的learning指的是知识、智慧,而Christian revelation 中的revelation指的也是知识、智慧。不过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knowledge achieved by reason,后者指的是knowledge offered to humanity by God。由此可见,抓住了ReasonFaith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何为pagan learningChristian revelation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把pagan learning译为异教认知论,把Christian revelation译为基督教天启论。实际上,只要在google搜索引擎中键入pagan learning二字,我们就能获得数百条与之有关的信息,它们都能帮助我们理解何为pagan learning。看来要完整地再现原著思想内容,仅满足于查找词典释义是不够的,对段落的总体把握以及其中的词汇之间的联系必须加以重视,尤其要重视利用因特网搜寻信息。

4Before abandoning humanism and all its works...

根据《英汉大词典》,works的主要意思包括:作品,著作;行为,行动。选择这两种解释显然欠妥,因为文章从头至尾都未提及人文主义者的具体作品或具体行动。文章有几处提到了人文主义者的叙述和分析,如迪伦马特笔下的校长,他自诩崇尚人文主义,热爱古希腊人,仰慕柏拉图,是西方文化从远古承袭下来的所有自由和理性价值观的忠实信徒。再如雅克·莫诺在《论科学时代的价值观》一文中大段宣扬的世俗人文主义。由此可见,works一词的翻译不能过分拘泥于词典的定义,而应转译为论述、著述。不少参赛者将之译为成果著作作品产物所作所为等,似乎和上下文难以保持一致。

第三,对一些容易造成概念混淆的字词的理解。

1On the other,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otives in the conventional sense.

motive 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是“the reason for a certain course of action, wheth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二是“a variant spelling of motif”CDEL)。有不少参赛者把motives理解为动机,也有不少人把motives理解为主题、主旨。我们认为,这里的motives还是应该译为动机,原因是这一句的motives和下一句It is a play about religious impulses that....中的impulses(冲动)意义相近,互为照应。如把它理解为主题或主旨,就会在造成上下文在语义上的不连贯。

2It is a play about religious impulses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ways people explain them.

根据《英汉大词典》,be independent of 的解释为不依赖 ……独立于 ……以外的。如operate independent of(不依靠某人而独立操作)。据此,这句话应理解为不依赖于人们的解释方式而独立存在的宗教冲动,或独立于人们解释方式之外而存在的宗教冲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解释这种宗教冲动,但不会改变、决定、制约或左右它。不论人们怎么解释,它总是独立存在的。有些参赛者译为人们无法解释/难以解释的宗教冲动,在理解上混淆了概念。

3The western, liberal-capitalist countries still pay lip service to a nauseating mixture of …

pay lip service to空口的应酬话,对 ……口惠而实不至(《英汉大词典》),强调光嘴上说得好听,却没有实际行动。因此,较准确的译文是口头上信奉。部分参赛者的译文用了频频称赞口口声声宣扬/支持标榜(公开)宣扬声称他们支持等,只译出了其中的一层含义,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

好的译文不仅要吃透原文,准确理解,还要表达到位。旅美翻译理论家思果先生强调说:不要看轻这件表达的工作,竟需要极大的创作才能。他在谈到英译汉的表达标准时说:无论如何,译文应该把原意表达出来,用原文的风格表达,而中文又明白晓畅,如同创作一样。不无故撇开原文的字句,却又写出纯粹精妙的中文。”(郭建中,2002313)为了尽量达到纯粹精妙的标准,我们要力求做到译文自然简洁、形象生动,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比如:I can feel myself slowly becoming a murderer.  becoming译为沦为就比变为能更深刻地道出校长本人的堕落。又如,把He describes himself as “a humanist, a lover of the ancient Greeks, an admirer of Plato.”译为他自诩崇尚人文主义、热爱古希腊人、仰慕柏拉图。’”就比他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古希腊文学的爱好者,一个柏拉图的崇拜者。’”更为简洁,更为符合中文的表达形式。再如,将They all lie and they know it中的know it译为心知肚明就比知道更形象地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道德家的虚伪。此外,译文要符合地道的中文表达。为了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有些字词的翻译要做到得意忘言”(钱钟书,见郭建中,2002311),可以适当地使用增词、减词等灵活变通的技巧。如materialism译为物质享乐主义,在词典给出的物质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享乐二字,就能更明白地表达物质主义注重实利,物质至上的含义。

在参赛译文中,表达不当的问题主要可归为三种情况:

1.措辞不当。如有人将the real plot译为真正的情节。但是真正的情节应与虚假的情节相对而言。考虑到前文提到the surface plot(表面情节),这里译为实际情节较好。有参赛者借用文学术语,将之译为明线暗线,我们认为也不错,不过类似这样的归化译法需要整篇译文在文体风格上保持一致。有参赛者将“Natural” Human Rights译为自然人权,我们认为欠妥,容易使人联想是不是还存在不自然人权。其实,Human Rights与生俱有的人权天赋人权。另外,短语Western experience单独用时,译为西方经验看来未尝不可。可是在句子The Visit brilliantly explores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paradoxes in Western experience 中的Western experience机械处理为西方经验就读起来拗口,有点让人不知所云。其实,经验、经历完全可以理解为历史。如:他有吸毒的经验/经历也就是指他有吸毒的历史。试比较:《老妇还乡》成功地探究了西方经验中一对最古老的矛盾(参赛译文)。《老妇还乡》成功地探究了西方文明史中一对最古老的矛盾(参考译文)。由此看来,表达这项工作的确需要反复琢磨,举一反三,需要极大的创作才能

2.表达分寸不当。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翻译(over-translation),擅自增添信息。如把...his fellow townspeople, whom he has tried to inspire with visions of nobility译为:他曾试图唤醒乡亲们那利欲熏心的灵魂;将It is an illusion, a fiction, a thin coating of rationalizations covering something awesome and terrifying译为人文主义是空中楼阁般的幻想,一种海市蜃楼般的臆想。它如同一层薄薄的外衣,用那光辉的色彩掩盖住了里面的丑陋不堪。这句译文文字优美,但似乎添加过度。有不少译者在译intelligent and cultivated persons时,将之译为风雅才智之士明智开化的人有智识、有素养的人聪慧、博学之士睿智、文明的人等,均属表达分寸不当,不如译为有头脑、有修养的人朴实、贴切。许渊冲先生指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翻译,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1984223)。马建忠先生也指出,翻译应适如其所译而止(见刘重德,200363)。另一种情况是翻译不足(under-translation),信息缺失。如有参赛者将intelligent and cultivated persons 简化译为有识之士。 有参赛者遇到judicial, a nauseating mixture of, apparently (absolute values), brilliantly (explores)pay lip service to时,要么跳过不译,要么未将其含义充分体现出来。

3.译文搭配不当,存在语病。如将judicial murder译为司法谋杀司法意为检查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侦察,审判。(《现代汉语词典》)司法程序(judicial process),司法部门(judicial branch),司法权力(judicial power)等都是正确的表达。但司法谋杀从逻辑与语法角度都是错误的。又如,将in what was almost a national paroxysm of disgust译为爆发厌恶突然发作的……运动爆发抵抗潮流突发了一场……厌恶。就译文来看,译者能够理解原文,但未能找到地道的中文译文。

关于表达,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要有全局观念,应当始终放在整个语篇中考虑。在语篇的整体中,字词句才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特定的语言功能,同时,部分要服务于整体。字词句必须与作者的意图、观点、主题一致,才能保证译文连贯通畅,文理通达,贴近作者的原意。比如,The play tells the story of a town bribed by an enormously wealthy lady to murder her former lover. 脱离上下文,这句话的译文既可用主动语态:讲述了一个亿万富婆收买一座小城的居民害死其昔日情人的故事,也可用被动语态:讲述了一座小城的居民被一位亿万富婆收买,害死其昔日情人的故事。 但作者要强调的是人性在金钱面前的道德堕落:居伦人在贫穷中经不起金钱势力的诱惑而良心被收买。用被动语态,句子的主语是小城的居民;用主动语态,句子的主语就变成了亿万富婆。主语,主题不一样,强调的重点也不一样。这里用被动语态显然更切合整篇文章的主题。再如,我们的参考译文将a nauseating mixture of译为:“……等拼凑而成的令人作呕的大杂烩,就充分考虑了译文要反映原文的贬义色彩,这比译为混合体混合物更形象生动。

综观这次参赛译文,我们感到全国各地参赛者对此次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有的参赛者把原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名、地名、历史事件都做了注释,最多的有三十几条,占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有的参赛者来自西部,没有电脑,硬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将原文和译文抄在稿纸上寄来。这次刊登出的原文还有一个小插曲,发表在《中国翻译》2004年第1 95页的一段参赛原文:“And: Take therefore no thought of the morrow, for the morrow shall take no thought for the things of itself.”被证实为原作者行文时有误,他把《圣经》中的原文:“Take therefore no thought of the morrow, for the morrow shall take thought for the things of itself.”引错了,句中多加了一个no。我们的参赛者就有人通过查找《圣经》原文发现这个错误,直接写信《中国翻译》编辑部反映此问题。这说明我们有部分参赛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做的工作的确十分缜密。当然,我们在评审参赛译文时,这段被原作者引错的话就没有算分。在我们的参考译文中,这段话也就删去未译,特此说明。从这次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获奖者的年龄和职业来看,这中间有教师、学生、编辑、军人、职员,而其中年轻学生占绝大多数,获得二等奖的一位选手年仅21岁。这说明随着中国入世和北京申奥成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从事翻译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明年举行的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大赛中,一定会涌现更多的优秀选手,产生更多的优秀译文。

      
[1]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重德. 西方译论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陆谷孙. 英汉大词典[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  
现代汉语大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  
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8]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 William Collins Sons & Co. Ltd., 1979.
[9]  Jin Di & Nida, Eugene A. On Translation[M].
 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1984.
[10] The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11]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Z].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
丁万江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评选工作已经结束。与往年比较,本次竞赛的一大特点是今年参与汉译英竞赛的人数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说明汉译英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学子的重视。这对推动我国翻译事业(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心存忧虑。在评阅参赛译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本届竞赛汉译英原文相对比较简单,但本次参赛译文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往竞赛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一等奖再度空缺,对此我们不无遗憾。这说明我们的青年学子仍需要下苦工夫练好英语基本功,同时也提醒我们翻译教学与研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汉译英的教学与研究。

1. 关于评选标准和原文特点

成功的翻译牵涉到各种因素,需要处理好许多层面的问题。正是翻译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翻译的困难,而将母语翻译成外语尤其如此。翻译的复杂性也导致了翻译标准的多样化。古往今来许多中外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或研究取向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见仁见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近些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更是日趋复杂化,新观念、新术语、新标准层出不穷。我们认为译学研究的新发展和新成果无疑使我们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我们审视翻译的本质和翻译标准带来了新视点和新方法。同时,我们坚信传统的忠实通顺仍然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可靠标准之一。鲁迅先生几十年前说过的话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的丰姿。如今依然有着坚强的生命力。我们正是从这两面去衡量参赛译文的质量。

本届竞赛汉译英原文是著名作家严文井的一篇散文。文章描述了在新年来临之际,为了表达自己的祝愿而想到的关于的一些事情,通过的思维活动勾勒出了一个经历丰富、安贫乐道、不畏艰辛、积极进取的的鲜明人物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自然段落很多(共16段),形式上显得比较散,口语体特征比较明显。文章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富有思想内涵,抒发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形散神不散。从内容理解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并不难。译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需要具备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熟练掌握一定的汉英翻译技巧。在评选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忠实通顺的基本原则去衡量译文质量。在要求译文意思与原文相符的基础上,我们更多地关注译文在选词和搭配方面是否体现出译者的灵活变通能力和表达地道程度。在句子层面,我们要求结构合理,通顺流畅。此外,我们要求译文在整体表达上具有英文口语体散文的韵味。

2. 译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届竞赛中,大多数译者对原文意思把握较好,理解比较到位。从表达方面来看,基本语法问题较少、多数译文能够在总体上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并忠实于原文。此外,有一些译文在字句处理和译文风格的把握上表现的相当成熟,好的表达方式时有发现,这是令人欣慰的。本次竞赛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几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与译者共勉。

1)选词与搭配问题

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翻译中准确忠实与通顺流畅常常是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钥匙是根据语境灵活变通。这就意味着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在语义内涵和习惯用法方面的差异,灵活处理具体的词句,避免硬译死译。参赛译文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选词与搭配不当。

首先是语境中的选词问题。英文中同义或近义词很丰富,因此动手翻译前必须查阅工具书,根据语境仔细斟酌比较,方能确定最为贴切的词语。原文第三段第一句是你喜欢水仙花……”,其中水仙花在英文中有两个词,一个是narcissus,另一个是daffodil(黄水仙)。究竟选择哪个词,这需要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在这句话的后面,作者写道:我想你会更加渴望水仙的清香和洁白。我们认为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但是许多参赛译者未对这两个词进行区分,用了daffodil,造成了前后矛盾。此外,这里水仙花的正确用法是用复数narcissi,或者在单数前面加定冠词the narcissus,只用单数名词是错误的。原文第四段中有这么一句:“……我知道你曾经从自己的胸前摘下一枚美丽的纪念章,送给一个不能远游的老人。句中送给一词本不难译,既可用give也可用offer。有些译文用了present,但这个词过于庄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还有些译文用了send, 显然更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因为接下去的一句话是:你高兴地问:好看么?’”顺便说一句,不少译者在翻译摘下一词时也出了问题,有的用pick, 还有的用take (down)…from…

本次参赛译文中还出现了不少搭配方面的问题。如许多译文将渴望加深译成As your longings(yearnings) deepen, 也有为数不少的译文将其译为As your longings(yearnings) intensify; 还有一些译文将纯粹的早晨译为pure morning。这两个例子语法都没有问达习惯。实际上,解决这类搭配问题并不难,只要查阅相关的词典就可以解决问题。这至少说明不少译者用英文表达时搭配意识比较淡薄。类似的例子还有迎接新的艰辛,许多参赛者译为 meet new hardships。这种译法不仅存在搭配上的问题(英文中meethardship并不搭配),而且反映了译者在选词上缺乏灵活变通。这里根据其语境意义译为take up the next challenge in life(迎接生活中的下一个挑战)似更为贴切地道。

2)文体方面的问题

高质量的译文不但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力求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从词汇层面看,有些参赛译文刻意用文绉绉的雅词和大词代替平实易懂的口语词,表现出译者缺乏文体意识。如有人将远游翻译成travel afar,翻译成zephyr,将甘美的水翻译成luscious water。还有人将奥秘翻译成the esoteric and the abstruse。从句式层面看,有的译者有把简单句子译得复杂化的倾向。如原文中第二句你当然懂得,为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选择恰当的语言,这并不容易。本来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句子,但有译者却把它译成You certainly understand that to come up with a suitable sentiment befitting the end is not all that easy。从文体的角度看,这个句子的问题主要出在宾语从句中用了很长的动词不定式做主语。我们知道,动词不定式作句子主语多见于书面文体,口语体中一般用it作句子的形式主语。而且,这个不定式主语还带上了一个-ing结构,显得冗长繁琐,整个从句也是头重脚轻。应该承认,这些译者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想为自己的译文添加一点文彩。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损害了原文的风格特征。还有个别译者文笔不错,但通篇充斥着大词和复杂句,甚至阐释过头,把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强加到译文中去,背离了忠实与通顺的原则。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不少参赛译者对英语句式的把握能力欠缺,结果造成句子形式不规范,表达拖泥带水,影响了原文风格的再现。许多译文中出现了关联词连用的现象,如:because  when…, as after…, for after…, but instead…这一方面反映英语功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语思维的干扰。

3)文化层面的问题

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译者还必须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采用归化译法还是异化译法,这需要译者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做出决定。读者接受能力和译文整体风格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原文中需要处理的与特殊文化现象相关的难点不多,但仍有几处值得注意。一是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觉得你是富裕的,因为你不但不乞求,而且还在给予。其中富裕一词的译法颇费思量。作者此处显然是指精神上的富有,不少参赛译文因此采用了增词译法将其译成spiritually rich mentally rich,但此类表达并不符合英文的搭配习惯。外籍教师曾经建议我们用generous来表达富裕,她认为这样可以使英语文化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我们考虑到这个词并不能完全表达原文的意义内涵而放弃了。我们认为,现在的译法通过巧用标点符号使句子更简洁易懂,既解决了理解上的文化障碍,同时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韵味。另一个更为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冰冷的小床的译法。原文中作者运用了合理的夸张,意在说明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占有的空间非常狭小。由于英文中没有类似的夸张表达,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舍弃夸张修辞,直接将该词语表达的实际语义内涵翻译出来。参考译文中采用的译法是your empty single bed。这里empty可以理解为因被褥简陋而显得空空如也,缺乏温暖舒适感小床应该指单人床,而不应简单地作字面对应。然而,许多译者却直接将其翻译成了your icy cold small bed。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国外读者的反应,一定是大呼不解。另外,顺便解释一下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我就想起一种松树,它们专门在石缝里生长。关于松树这一形象的处理。这句话本身并无难译之处,但其中松树的形象却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在英语文化中表达相关意义的形象是oak而不是pine。如果采用归化译法用oak替代pine,肯定更容易为英语文化的读者理解,但是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oak并非生长在石缝里,要归化就必须将后半句话省略不译;此外归化译法无法让英语文化的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中松树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为了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风格,我们决定还是采用异化译法,保留pine这一形象。

3.关于两个逻辑难点问题

原文中有两处逻辑上的难点需要译者仔细斟酌方能理顺关系,翻译时才能准确无误。原文第五段通过回忆所说的话表现在不利的境况下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是第三句话中的祈使句但是不用悲观,……”却给我们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这是对你的鼓励还是的自我激励呢?大多数参赛译文都按照原文形式将这句话译成了祈使句。根据我们对全文和本段前后句关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即都是所说的话。理顺了逻辑关系,翻译时就胸有成竹了。我们对第二和第三句话做了合句翻译处理,将原文里的祈使句改为译文中的陈述句,作为整句的主体,前面是背景,后面是理由(见参考译文)。这样就使得整个句子逻辑清楚,意思连贯,结构平衡。此外,为了让这一句与前一句连接更为紧凑,我们在第一句的后面用了分号,而非句号。

另一个需要讨论的地方是原文第十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我一直把这个剪影压在我的台历下,……”。许多译者提供了诸如I’ve kept it beneath my desk calendar这样的译文,但问题是beneath一词很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既然是在台历下面,怎么能够必然出现在新的一页上呢?显然,这是原文给我们留下的困惑。我们将压在台历下理解为夹在台历中in the calendar),因此每翻过旧的一页就能看到剪影。我们认为这样处理在逻辑上更能站得住脚。

提高汉译英水平决非一日之功,要求译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本文结束之际,我们愿与所有热情的参赛者以及有志于投身翻译事业的青年学子共勉。让我们一起努力,刻苦学习,为我国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获得二、三等奖的选手上台领奖

 


获得优秀奖的部分选手上台领奖

 


获得二、三等奖的选手上台领奖


 


获得优秀奖的部分选手上台领奖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