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协会 > 历史沿革 > 大事记 >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有关材料

  发布时间:2015-12-25

目  录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在京成立
    王震同志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乌兰夫同志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薄一波同志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姜椿芳会长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筹备经过报告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章程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领导机构成员名单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在京成立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于1982年6月2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成立大会。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领导同志王震、乌兰夫、阿沛?阿旺晋美、薄一波、杨静仁和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惠德等出席了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我国老一辈有名望的翻译家,在各条战线从事外语和少数民族语文的翻译工作者,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以及长期在我国工作的外国老专家爱泼斯坦、横川次郎、夏庇若、川越敏孝、秋迪、沙博里等,共三百多人。

    多年来,我国翻译工作者渴望成立自己的协会,经常向有关部门提出这一要求。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工作发展很快,对外活动频繁,翻译工作者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迫切希望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团结力量,交流经验,开展学术活动,提高业务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反映了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的这一愿望。
    王震同志、乌兰夫同志、薄一波同志先后在大会上讲话,热烈祝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高度评价了翻译工作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
    王震同志指出,在科学、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的交往等方面,翻译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应当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乌兰夫同志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语文的翻译工作,阐明这一工作不仅关系到文化交流,而且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地区的科学、文教事业,培养民族干部。
    薄一波同志回忆了大革命时期马列著作来之不易的情况。他希望翻译工作者成为中外交流、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积极分子,并希望他们首先应当是爱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做超过前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翻译家。
    大会由梅益同志主持。
    筹备组在报告筹备经过时说,鉴于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尚待建立,为了筹备和推动本会工作,本会第一届的理事和领导机构成员先由首都有关单位推荐协商产生。经过多次酝酿和反复协商,名单仍难免有不周到之处。这是暂时现象。以后过若干时间,待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翻译工作者协会及其基层组织,将照章选举产生本会的理事和领导机构成员。
    大会通过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章程。
    大会还通过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领导机构成员的名单。名誉会长为《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者之一成仿吾;会长为著名的老翻译家姜椿芳;老翻译家和知名人士11人为副会长,18人为顾问;秘书长为刘德有,另有副秘书长9人。
    会长姜椿芳同志在讲话中回顾了我国翻译工作的历史和成绩,说明协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团结和组织全国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国内外专业的与非专业的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翻译工作者的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他号召翻译工作者为繁荣翻译事业、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勤奋工作。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后,秘书处设在文化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王震同志的讲话(摘要)

    我首先祝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
    对于近代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翻译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翻译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翻译工作者是在为党、为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祖国而工作的。我们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翻译工作的任务将更加繁重。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它的成立,对于各个学术领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成老(指成仿吾同志——编者注)等老一辈的翻译家,把马克思主义文献,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介绍到中国来,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同西欧以及印度、埃及、波斯等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很早就有文化交流。目前,许多外国朋友迫切希望把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诗词歌赋等翻译成外文,使之成为全世界共享的财富。这是世界人民对我们翻译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
    毛主席说过:“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促进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翻译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交往,也常常需要通过“通事”,即翻译来进行。翻译工作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同样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要把外国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引进到中国来,要促进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要靠少数专业工作者,还需要有一批学识渊博的优秀翻译工作者去做文字翻译工作。
今天,我们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这将会使翻译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志们的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我希望翻译工作者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乌兰夫同志的讲话(摘要)

    我今天来参加大会,感到十分高兴。我对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热情的支持。
    刚才,姜椿芳同志讲,建国以来我国没有成立过翻译工作者协会,现在是第一次。今天,你们把协会成立起来,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建立来往,在文化、艺术、科学各方面开展交流活动。历史上,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翻译都起过很大的作用。毛主席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就是经过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翻译的作用很大。今天中国人懂得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于老一辈翻译工作者提供了译著。要向他们致谢,向他们祝贺,他们对中国人民作了很大的贡献。翻译工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对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作过很大的贡献。我们对翻译工作向来就重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对翻译工作都是非常重视的。
    中国人口有9亿9,0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有5,700万,占全国人口的5.7%。马列著作、中央文件和许多有关的材料,需要从汉文或外文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这方面的翻译工作还需要大大加强。这不仅是文化交流问题,而且是促进各民族更加团结,巩固国防,使国家更加繁荣的问题。通过翻译交流,民族团结工作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少数民族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翻译对中国革命曾起过特殊的重要作用。今天,形势发展了,国家要搞四化,需要引进大量的外国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因此,翻译工作就更重要了。希望你们今后作出更大的贡献,圆满地完成国家交给你们的任务。 

薄一波同志的讲话(摘要)

    今天来参加你们的成立大会,我感到很兴奋。首先,我热烈祝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并愿借此机会,表达对老一代翻译工作者的感谢和敬佩,也表达对工作在四化建设第一线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的希望。
    说表示感谢和敬意,不是客套话。这里,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中国老一辈革命者当年能得到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相当不容易。20年代初,基本上没有什么马列著作可读。只有《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同志翻译的,后来经成仿吾同志修改过),大革命时又译出布哈林写的《共产主义ABC》。一般党员就靠这两本书来进行活动。以后,有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蒲列哈诺夫的《史的一元论》以及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要想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可难咧!早年王学文同志在德国读过全文,但在中国没有译本。当时我找过这本书,没有找到。20年代《资本论》的节译本和阐述《资本论》的著作的译本,大概只有很少几本书,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工钱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等,以及考茨基的《马格思经济学说》(考茨基是机会主义者,但这本书不一定是机会主义的),还有德国人蒲洽德编的一本《通俗资本论》。大革命失败后,书出得稍多些。30年代初,从日文译出了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李立三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有一个在宣传部工作的留苏学生潘冬舟(又叫潘向友),开始译《资本论》,但没有译多少就被捕了。直到抗战时期,郭大力、王亚南两同志才译出《资本论》全文。解放后,编译局把它搞得更完善了。现在,有些青年读《资本论》,看到厚厚的三大本,他们望而生畏。应当告诉青年同志,这些书来之不易。中国人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这是得力于翻译工作的先驱者,如陈望道同志译《共产党宣言》,吴亮平同志译《反杜林论》,郭大力、王亚南两同志译《资本论》等,所以,对他们老一代翻译家要表示感谢和敬佩。当然,马列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建立的,但马列著作的译者对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对这一点,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当时,经过三次“左”倾路线,党的白区工作损失非常严重,大多数党员被捕入狱或被杀害。党教育我们要把监牢变成党校,变成马列主义学习班。我们遵照执行,但非常困难。国民党班房里不让看书报、写字。我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从外边秘密地买书。但由于白色恐怖十分严重,许多书报被禁止。后来偶然发现,在现在的老北京饭店,有一个法国人开办的法文图书馆,卖进步书刊,其中有共产国际出版的《国际通讯》周刊,有苏联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还有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文件,如季米特洛夫、曼努伊尔斯基等人的报告等。把这些书刊偷偷买进来,它们都是俄、法、德、英文的,我们在狱中的很多人不懂外文,便由几个懂外文的同志给大家翻译。其中有殷鑑同志、杨献珍同志、刘尊棋同志、朱宗敏同志,还有两位同志(记不清名字了)。他们自己是很好的党员,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又会翻译,对大家帮助非常大,大家非常感谢他们。
    下边,讲几点希望。
    现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很广泛。翻译工作者应该成为中外交流、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积极分子。
    应该重视培养大批新的优秀的青年翻译工作者。唐代有名的玄奘对翻译工作有过贡献,清末的严复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时也译过许多书,如赫胥黎的《天演论》。希望我们新时代的翻译工作者,要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玄奘、严复,并且要超过他们。
    翻译工作者应当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首先应该是爱国主义者,当然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国际主义者。
    (文中所援引的著作和作者,有些为当时的译名——编者注)

 姜椿芳会长的讲话 

    同志们: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经过两年来的酝酿、筹备,在国务院和中宣部的关怀、指导下,在有关单位的热情支持下,今天正式成立了。多年来,翻译工作者一直希望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翻译学术团体。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和到会的全体同志一样,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同大家一起热烈祝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在我们国家建立全国性的翻译工作者协会,这还是头一次。因此,翻译协会的成立,对全国翻译界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它使我们翻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群众性学术组织,使我们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组织起来,加强团结协作,交流学术经验,进一步搞好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翻译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我们知道,在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翻译工作曾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远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通过翻译,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以充实和滋养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的许多先辈,曾经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在翻译事业上给人民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汉朝就开始译佛经,晋朝有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唐代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大师,曾在翻译佛经方面集前人之大成,从实践和理论上作出了卓越的成就。明末的翻译家徐光启,在翻译介绍西洋自然科学和提高中国科学水平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清末的大翻译家严复,把资本主义的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到国内来,他又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第一人。
    五四运动以来,有许多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去。他们冲破黑暗,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潮,长期努力介绍和吸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由于翻译工作的媒介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我们党的建立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的胜利,做了许多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鲁迅、瞿秋白、陈望道、成仿吾、博古等以及翻译界的其他许多先进代表人物,都在这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大作家,同时又是介绍欧美和日本等国文艺名著的大翻译家,成为我国新文艺运动的开辟者。
    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翻译工作者在介绍和传播革命理论,介绍国外科学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过:“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毛泽东同志在七大开幕式的讲话中还说,翻译的同志很重要,不要认为翻译工作不好;我们现在要大大翻译,要懂一点外国事情还是要靠翻译。
    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设置了一批翻译机构和培养翻译人材的学校。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质量也显著地提高了,特别是建立起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翻译工作者队伍。这支翻译队伍在介绍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介绍国外重要社会科学著作,借鉴外国建设经验、优秀文学作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成就,开展国际交往以及在对外宣传,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都为祖国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卓著,可以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翻译工作才真正被作为一门科学、一项事业来对待,并被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轨道。
    应当指出,我们的翻译工作者协会不仅包括外语翻译和教学工作者,还包括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他们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国内各民族大团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所以回顾翻译工作者过去的业绩,肯定其历史作用,目的是要我们认识今天的责任,看到现阶段和今后我们应该担负的光荣任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现在成立翻译协会,它的任务又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我们的国家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国家要进行四化建设,就要广泛开展国际科学文化方面的交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国际交往中做好友好和对外宣传工作。这些繁重的任务,对我们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祖国的需要,施展自己的才干,运用自己掌握的外语和民族语言这一工具,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翻译工作者协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并给自己提出工作任务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术团体,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团结和组织全国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翻译工作者的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同志们,最后让我们为繁荣翻译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勤奋地工作吧!在新的形势下,作出新的贡献吧!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筹备经过报告

    (一)协会的筹备经过
    近几年来,我国翻译工作者要求成立自已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热切希望早日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工作发展很快,对外活动日益频繁,翻译工作者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力量,交流经验,开展学术活动,提高业务水平,为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些同志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在中央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上提出建议,有些同志写信或走访当时的国家人事局外语干部处,表示希望国家人事局牵头,会同有关单位筹备成立翻译工作者协会。
    1980年上半年,原国家人事局干部处同志为此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原国家出版局、原广播事业局国际台的负责同志以及一些知名的翻译工作者。他们一致表示积极支持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许多单位的负责同志还表示可以作为发起单位,参加筹备工作。
    1981年初,原国家人事局起草了关于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请示报告和协会章程(草案),报送中宣部。中宣部干部局和对外宣传局负责同志都表示同意,并认为成立协会是一件好事。
    1981年4月3日,由原国家人事局牵头,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会议由原国家人事局副局长田光涛同志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梅益同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宋书声同志、北京大学季羡林同志、原国家出版局陈原同志、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姜椿芳同志、原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吴文焘、刘德有同志以及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新华社干部部、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育部高教一司、原中央广播事业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
    会上,经过讨论,公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挂靠单位。
    从此,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即现在的文化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便开始筹组秘书处并进行筹备工作。我们在原国家人事局和中宣部干部局的具体指导下,与各单位共同协商和酝酿协会领导人和理事名单,并根据第一次筹备会大家提出的意见,对协会章程(草案)进行了修改。
    1981年11月7日,原国家人事局牵头,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举行了第二次筹备会。这次会议由原国家人事局焦善民局长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冯至、朱光潜、孙冶方、师哲、张仲实、张报、张香山、盛成、张锡畴、赵安博、柯柏年、梅益、曹靖华、王子野、陈庶、吴文焘、刘德有、季羡林、钱伟长、德林、张纪明、阎明复、王效贤等同志。同志们在会上一致表示积极支持成立协会,并对章程(草案)和名单又提出了一些补充修改意见。会后,我们组织了有关同志对章程(草案)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就拟补充的名单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协商。
    今年2月,协会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本想在适当时期召开成立大会,但是,由于中央机关开始精简机构,为了保证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协会的成立便推迟了一些时日。今年5月,由于中央机关的精简工作告一段落,5月18日,筹备组给中央宣传部写报告,请示可否在近期内成立协会。6月9日,中宣部干部局正式复函(宣干字(82)第31号)。来函说:“经研究并请示部领导,同意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至此,经过两年半的准备和酝酿,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条件已完全齐备。
    (二)关于协会的性质、任务、会员以及第一届协会领导人和理事的产生经过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翻译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它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团结和组织全国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国内外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翻译工作者的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关于会员,是这样考虑的:凡取得“翻译”职称或相当于这一职称的非专业翻译工作者,赞同本协会章程,由会员二人介绍或所在单位推荐,填写人会申请书,经协会常务理事会同意通过,即可成为会员。
    本协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它的领导机构成员和理事本应通过选举产生。但是,鉴于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在内)的翻译工作者的基层组织尚待建立,不可能一开始就从基层选举产生协会领导人和理事。为了筹备和推动本会工作,商定本会第一届的理事和领导机构成员,先由首都各有关单位推荐协商产生。
    1981年4月3日第一次筹备会议以后,当时的国家人事局向在京各有关单位发函或打电话,请它们推荐协会领导人和理事名单。我们根据各单位和各方提供的名单,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反复酝酿和协商,初步草拟了一份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理事的名单,并于1981年10月连同修改后的章程(草案)一起寄送有关单位和同志征求意见。1981年11月第二次筹备会议后,根据与会者提出的意见对名单又一次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并于今年5月把最后商定的名单报送中宣部。
    我们协会聘请了老一代翻译家成仿吾同志任名誉会长,还聘请了18位老同志担任顾问,指导本会的工作。
    协会领导人和理事,请见名单。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协会既包括了社会上有名望的老一代翻译家,也包括了活跃在第一线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既包括了外语工作者,也包括了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既包括了外翻中的翻译工作者,也包括了中翻外的翻译工作者;既包括了各个文种的笔译工作者,也包括了口译工作者;既包括了从事社会科学、文学的翻译工作者,也包括了从事科学技术的翻译工作者。
    关于名单,还需要着重地说明两点:
    ①尽管第一届的理事和领导机构成员是通过首都各有关单位推荐,又经过长期酝酿协商产生的,但仍难免有不周到之处,如有些应该包括进来的同志没有包括进来;也还由于这是各单位分别推荐的名单,因此未必很平衡。但这些都是暂时的现象。以后过若干时间,本会的理事和领导机构成员将照章选举产生(具体的选举办法,请参阅章程)。
    ②现在的名单中没有包括地方的翻译工作者。这是因为第一届领导机构还来不及从基层选举产生,而且一开始就着手组织一个包括各地方翻译工作者在内的全国性协会,由于难于掌握全面情况,很容易挂一漏万。因此,待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在内)成立了翻译工作者协会,并选出自己的理事会,在下一届代表大会上由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会推选代表选举产生本会的最高领导机关——全国理事会时,就会包括各地的翻译工作者,它的代表性也必将更加广泛。
    (三)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与地方协会的关系
    上面已经说过,我们现在要成立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是中国翻译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
    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在内)可成立本地区的翻译工作者协会,它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不是全国性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分会。但是,本协会的最高领导机关——全国理事会,今后将是由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会推选代表选举产生的。这样,既保持了地方协会在组织上的独立性,便于它们开展活动和发挥积极性,又可以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起全国性组织的作用,而且可以保持协会的统一性。
    由于全国性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设在首都北京,所以,在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以前,本会暂时代行它的职能。待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以后,本会即停止代行其职能。
    (四)本会的活动及理事的活动方式
    本会将举办下述一些活动:
    ①举办各种与翻译有关的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
    ②开展国内各地翻译工作者以及各地协会之间或与翻译工作有关的学术团体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③出版会刊和编印有关的学术性资料;
    ④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⑤从事有利于翻译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其他事宜。
    为了便于协会开展这些活动,协会将成立若干学术委员会或专业研究小组,例如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学术委员会或专业研究小组。这些委员会或小组的负责人由常务理事会委派或由学术委员会、专业研究小组的成员推选本会理事兼任。各位理事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以自由结合的形式,参加其中一个委员会或研究小组的活动。
    (五)关于成立科书处问题
    根据协会章程(草案)规定,协会设立秘书处,以开展协会的日常工作。
    由于协会挂靠在文化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秘书处就设在外文局。现在,秘书处的办事机构已经设立,并开始工作。
    在秘书处人员的配备方面,为了贯彻中央关于精简机构的精神,基本上不增加编制,从外文局的干部中进行调剂,配备了热心于本会工作的若干同志。为了便于开展日常的会务,在9名副秘书长中配备两名同志为专职副秘书长,其他副秘书长均为兼职。
    秘书处下设秘书组、通联服务组、外事组,并另设会刊编辑部。
    (结束语从略)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章程
(1982年6月23日通过)

第一条  名称
    本会定名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第二条  性质
    本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翻译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
    第三条  任务
    本会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团结和组织全国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国内外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翻译工作者的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为此,本会将:
    (一)举办各种与翻译有关的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
    (二)开展国内各地翻译工作者以及各地协会之间或与翻译工作有关的学术团体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三)出版会刊和编印有关的学术性资料;
    (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五)从事有利于翻译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其他事宜。
    第四条 会员
    凡取得“翻译”职称或相当于这一职称的非专业翻译工作者,赞同本协会章程,由会员二人介绍或所在单位推荐,填写入会申请表,经协会常务理事会同意通过,即可成为会员。
    第五条  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有优先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的权利;
    (三)有优先得到本会编印的书刊和材料的权利;
    (四)有对本会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五)有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的义务;
    (六)有完成本会委托的任务的义务;
    (七)本会会员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六条  组织机构
    (一)本会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比较集中的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成立会员小组。人数少于三人,不能单独成立小组的,可参加就近的小组。一个单位会员人数超过三十人的,可考虑划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小组。每一小组推荐一至三名召集人。
    (二)各会员小组的代表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选举理事若干人组成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理事会,作为它的领导机关。
    (三)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理事会选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和副秘书长若干人,执行日常领导工作。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
    (四)全国理事会是本会的最高领导机关,每四年改选一次,由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会推选代表选举产生。
    (五)本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由全国理事会推选产生,负责本会的领导工作,任期四年,连选得连任。
    (六)鉴于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基层组织尚待建立,为了筹备和推动本会工作,本会第一届的理事和领导机构成员,先由首都有关单位推荐协商产生。以后本会各届的理事和领导成员,均照章选出。在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以前,本会暂时代行它的职能。
    (七)本会聘请老一辈翻译家担任名誉会长和顾问,就本会的各种活动,给予指导。人选由全国理事会推举。
    (八)本会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必要时,吸收本会各学术委员会或专业研究小组的正副负责人参加。
    (九)全国理事会全体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常务理事会,视工作需要可随时举行。
    (十)本会设秘书处,配备热心本会工作的若干同志,在秘书长领导下负责会刊的编辑出版、通讯联系以及其他日常会务工作。
    (十一)本会成立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学术委员会或专业研究小组,开展有关翻译工作的学术活动。委员会或小组负责人由常务理事会委派或由学术委员会、专业研究小组的成员推选本会理事兼任。
    第七条  经费
本会欢迎并接受个人和团体给予的资助。
    第八条  会址本会设在北京百万庄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内。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领导机构成员名单
(1982年6月23日通过)

名誉会长:成仿吾
顾    问:(按姓氏笔划排列)
         冯  至    朱光潜    孙冶方    师  哲    萧  三
         吴亮平    严济慈    张仲实    张  报    张香山
         张锡畴    陈翰笙    赵安博    柯柏年    钱钟书
         梅  益    盛  成    曾靖华
会    长:姜椿芳
副 会 长:(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子野    叶水夫    陈  庶    宋书声    吴文焘
         杨承芳    季羡林    钱伟长    浦寿昌    曹  汀
         德  林
秘 书 长:刘德有
副秘书长:(按姓氏笔划排列)
         于宝榘    冯亦代    孙绳武    齐  铉    何卓云
         张纪明    阎明复    赵仲元    李大万
理   事:(按姓氏笔划排列)
        于  友(英)    于宝榘(英)    马  节(德)
        马那甫(哈)      马清槐(英)    马巽伯(日)
        马德林(英)      王子野(俄)    王以铸(英)
        王同亿(英)      王佐良(英)    王寿彭(西)
        王效贤(女)(日)王善忠(缅)    王麟进(法)
        卞之琳(英)      卞立强(日)    仁  钦(蒙)
        方钜成(英)      戈宝权(俄)    冯亦代(英)
        冯  培(英)      冯锡良(英)    叶水夫(俄)
        叶君健(英)      白志强(法)    石素真(女)(孟加拉)
        邓兰珍(女)(西)刘  山(英)    刘习良(西)
        刘辽逸(俄)      刘克明(俄)    刘丽媛(女)(英)
        刘思慕(英)      刘振瀛(日)      刘尊棋(英)
        刘静华(女)(英)刘德有(日)    刘麟瑞(阿)
        孙  用(世界语)  孙家琇(女)(英)孙硕人(英)
        孙  源(法)      孙绳武(俄)    吐尔逊(维)
        安双成(满)      许邦兴(英)    许磊然(女)(俄)
        江桂侬(女)(英)齐锡玉(英)    齐铉(英)
        汤柏生(西)      毕朔望(英)    朱克礼(塞尔维亚)
        朱谱萱(英)      何大基(英)    何江(德)
        何卓云(英)      何锡麟(英)    何儒昌(日)
        庄绎传(英)      李大万(朝)    李文俊(英)
        李  芒(日)      李伯悌(女)(英)李  佩(女)(英)
        李宝芝(女)(俄)李顺然(日)    李泰然(日)
        李赋宁(英)      李健吾(法)    李越然(俄)
        李德广(俄)      李鸿范(蒙)    吴文焘(英)
        吴景荣(英)      吴继淦(英)    吴鸿适(英)
        宋文军(日)      宋书声(俄)    陈  山(俄)
        陈文献(印尼)    陈  龙(英)    陈尧光(英)
        陈荣芳(日)      陈  原(英)    陈  真(女)(日)
        陈  庶(英)      陈理昂(英)    陈道生(俄)
        陈  燊(俄)      陈公绰(英)    陈冰夷(俄)
        陈嘉厚(阿)      克由木(维)    劳远回(女)(英)
        肖希明(英)      纳  忠(阿)    沙哈提(哈)
        邹恕冷(法)      苏  荣(蒙)    苏  琦(女)(日)
        岑昌泳(法)      岑鼎山(俄)    杨达洲(英)
        杨承芳(英)      杨林常(西)    杨周翰(英)
        杨季康(女)(英)杨宪益(英)    杨蕴华(女)(俄)
        邱静山(俄)      罗大冈(法)    罗念生(希腊)
        旺  久(藏)      张  开(俄)    张庆年(女)(英)
        张企程(世界语)  张纪明(日)    张伯衡(俄)
        张明养(英)      张秉铎(阿)    张培基(英)
        张雄武(西)      屈六生(满)    林  利(女)(俄)
        林  希(法)      林  林(日)    林基洲(俄)
        林穗芳(英)      金万善(朝)    金汝煌(英)
        金荣景(英)      金振千(朝)    周立方(英)
        周珏良(英)      周维伯(法)    周锡卿(日)
        范娟娟(女)(俄)季羡林(梵)    孟鞠如(法)
        郑  平(英)      郑  揆(俄)    郑森禹(日)
        郑德芳(女)(英)侯寒江(越)    赵一鹤(英)
        赵仲元(俄)      赵金平(西)    赵  洵(女)(俄)
        赵复三(英)      洛布桑(蒙)    段连城(英)
        施其南(俄)      胡祥熊(法)    钟健生(泰)
        姜椿芳(俄)      哈米提(维)    哈孜木别克(哈)
        徐成时(英)      索郎班觉(藏)  高  莽(俄)
        唐  凯(法)      唐  笙(女)(英)袁树勋(英)
        钱三强(法)      钱伟长(英)    钱育才(俄)
        浦寿昌(英)      顾锦屏(俄)    顾德荣(女)(日)
        郭迪诚(英)      曹  汀(俄)    曹毅风(英)
        热合甫(维)      符其珣(俄)    崔庆宽(俄)
        崔  烈(英)      阎明复(俄)    康大川(日)
        黄大辟(英)      黄凤锡(朝)    黄品长(英)
        黄荫兴(英)      嵇书佩(女)(意)彭  迪(英)
        彭瑞复(英)      傅加平(法)    傅  克(俄)
        傅惟慈(英)      董乐山(英)    蒋  路(俄)
        程镇球(英)      楼适夷(日)    廖忠霈(德)
        蔡敦松(越)      管震湖(法)    樊以楠(女)(俄)
        德  林(哈)      戴  贤(藏)    魏荒弩(俄)
        魏登临(法)      瞿马洪(维)
   
    括号内所示系从事的语种或主要语种。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