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起来 开创翻译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5-12-25
 

 

各位代表: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七五计划”的历史新时期。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神州大地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在举国上下群情振奋之际,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地区的400多位翻译工作者代表欢聚在一起,共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问题,这是我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这次代表会议除了审议中国译协成立后四年来的会务工作报告,还将讨论通过新修订的会章和选举产生中国译协第二届理事会。我们深信,经过这次会议,全体代表一定会更加勤奋工作,进一步团结广大翻译工作者共同努力,为繁荣翻译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早在1956年我党八大期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全体参加大会工作的翻译人员时曾说过:“翻译工作也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很重要,不可缺少。你们的工作很辛苦,很光荣。你们工作得很好,再过若干年,一定还会造就许多优秀的翻译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翻译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建国37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际活动的日益扩大、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翻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上,从事各种外文和国内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人员(专职或兼任)约有50万人。我们的翻译队伍包括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军事,外事,新闻和对外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更令人高兴的是,通过各有关部门和学府的培养以及老一辈翻译家的传帮带,有相当一批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逐渐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骨干。党和人民培育起来的这支队伍,可以说是门类齐全,英才荟萃。这支队伍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社会科学方面,建国后我们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名著,共计512种18.644万册,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3200万字;《列宁全集》39卷,1500万字;《列宁文稿》10卷;《斯大林全集》13卷,340万字,《斯大林文集》一卷;1984年又开始出版《列宁全集》第二版,已出版12卷。我们翻译出版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陈云等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选集》或《文集》以及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大量重要政治文献和政策、法令文献。翻译出版的外国古今重要学术论著共约1200种,其中有300余种属于世界各国名著,近一半已汇编成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别从22种外语翻译出版了外国哲学、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学术著作和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献共1500多种,还出版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0卷。从七十年代起,每年翻译联合国的各类文件、报告1200万字,书籍700万字,刊物300万字。还有相当数量的当代世界各国新学科的学术论著,如横向学科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方面的重要代表作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管理学的代表作等等,均已着手翻译出版。
    在文艺翻译方面,1953年恢复了鲁迅先生当年创办的专门介绍世界文学的《译文》杂志(后改名为《世界文学》)。1954年,由茅盾、周扬同志亲自主持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明确了文学翻译前进与发展的方向,制定了世界文学名著的翻译选题计划。由于“四人帮”的破坏,这些计划未能全部实现。粉碎“四人帮”后,从1976年冬起,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专门发表外国文学作品和评论的刊物已达二十余种。从1978年到1985年,各类外国文学的新译本已接近3,000种。近十年来,选译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外国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并开始介绍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的新作品和理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及某些省市的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近20种大、中型外国文学丛书和二十多位重要作家的文集和选集。在艺术方面,外国电影、电视、戏剧等方面的翻译工作成绩,也是人所共知的。由于老一辈翻译家与后起之秀的共同努力,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在运用语言方面不断完善。全国解放后,社会的变化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书写语与口语日趋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翻译中。在长期实践中,文学译著在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
    在科技翻译方面,五十年代我国就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翻译人员。他们在各部门、单位、各类工程和厂矿企业努力工作,在引进新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当我国开始发展半导体研究工作时,有关的教授和专家以饱满的热情首次翻译出了外国的这类著作,填补了这方面资料的空白。类似的事例是很多的。各个学科的翻译工作者也都为本专业翻译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工具书。六十年代期间,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广大科技翻译人员不得不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外科技资料进行翻译,最后几乎陷于完全停顿。“十年动乱”结束后,也迎来了科技翻译工作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科技翻译工作的人员已有二、三十万人。语种之多,学科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全国各地纷纷创办起各种类型的科技翻译公司。例如,江苏省技术资料翻译复制公司集中了科技翻译和工程技术人员200多人,成立八年来已为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几百个大、中型引进工程项目翻译复制了大量原版资料。天津、上海、广州、辽宁、吉林等地都有这类的翻译公司,为引进和出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提供了大量的翻译服务。某些大型工程项目技术资料的翻译成品甚至以几百乃至千吨纸来计算,至于翻译过来的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科技资料和信息更是难以数计。
    在对外宣传方面,我国书刊、新闻和广播等事业单位的广大翻译工作者承担着中译外的繁重任务。建国以来,他们通过30多种外语向世界各国人民宣传介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和成就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近二十个专门出版外文书籍报刊的单位,常年不断地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各种外文版书刊。从1980到1984年这五年内,仅外文局一个系统就翻译出版了750多个选题,1780多种图书(有的选题以多种外文出版),相当于“文革”前17年全国总量的60%。外文图书翻译工作者为外国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的翻译作品,其中有我国领导人的言论集,有各类学术著作,有优秀古典文学作品、近代当代某些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有介绍我国各条战线成就的专著。新华通讯社每日用英、俄、法、西、阿五种文字向国外发稿,中译外、外译中的工作量每天达30万字以上,27个语种的翻译人员兢兢业业,准确及时地完成着大量国内外的新闻传播任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800多名翻译工作者,每天用38种外语向世界各地播送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受到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
    外事翻译队伍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从建国初期到现在,逐步培养出了一支既胜任外译中,也胜任中译外,既善于连续翻译,也善于同声传译的口译和笔译的基干力量。1957年和1960年先后两次莫斯科各国共产党会议,1954年和1962年先后两次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1956年我党八大,1959年我国国庆十周年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国际活动都在现场检验了我国英、俄、法、日、德、西等各种语文的翻译实力。参加工作的我国译员普遍受到各国朋友的好评。近些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新秀走上了重要的外事口译岗位,他们在随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在各种多边或双边会谈,在开展民间交往、学术交流、国际旅游等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联合国各个机构担任工作的我国译员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我国外事翻译工作者在各类活动中严守外事纪律,翻译力求忠实、准确、易懂,在注意外语习惯用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汇和译法,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外事翻译人员同时也是外交战士,他们的工作对于各外事部门贯彻执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展各种国际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
    军事系统的翻译队伍,三十多年来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借鉴外国军队建设和作战经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和军事技术合作,增进各国军队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军事理论书籍、训练参考材料、外国战史、战争回忆录、各种外军条令、条例,以及大量军事科技材料,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战争论》、《军事战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等重要译著和军事翻译工具书。五十年代中期,在刘伯承、叶剑英同志的亲自关怀下,主管部门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军翻译工作会议,对军队的翻译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推动。随着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和国防现代化方针的坚决执行,军队翻译队伍的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与五十年代相比,又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今天,军事翻译队伍不仅数量大、语种多,而且分工细、任务复杂。这支队伍正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国内各民族语文的翻译工作同各兄弟民族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群众日常生活等都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建国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深入贯彻,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语文翻译人材,中央和地方的大专院校也培养了一批青年翻译人员,初步形成了民族语文翻译队伍。在地方上从事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有4000多人。在首都北京,专职从事蒙、藏、维、哈、朝、满等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也有近400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事各民族语文新闻、广播、电视、电影、编辑、出版、翻译教学和研究以及党政部门笔译口译的人员,至少上万人。三十多年来,仅首都北京的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单位,就以蒙、藏、维、哈、朝五个文种翻译了马列著作、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以及文艺、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书籍4,000多种。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承担了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的文件笔译和同声传译工作。1979-1984年,全国已出版发行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共6870种。民族文字的杂志,到1984年已发展到76种,报纸发展到42种。在这些民族文字的图书报刊中,翻译作品占绝大多数。平均每年要新出版民族文字课本444种,除民族文字的教材之外,其它各学科教材都是全国统编课本的民族文字译文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科研机构的建立和群众学习技术高潮的掀起,科技战线上的民族语文翻译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另外,各地党政机关里的专职翻译机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广大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在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科技文化交流,传播生产建设知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翻译工作者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与时代的飞速前进及形势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党中央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10亿人口的大国制定了一整套适合国情需要的方针政策。体制改革、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世界各国人民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中国的一切。邓小平同志在我党十二大开幕词中曾经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最近,赵紫阳同志在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再次阐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重要意义。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全体翻译工作者面临着宣传自己(中译外)和学习别人(外译中)的艰巨任务与光荣使命。我们老中青三代翻译工作者,每个人都应有时代的紧迫感,积极进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外事、军事、旅游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贡献力量。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我就当前问题和今后工作讲几点意见。一、要不断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抓紧培养新生力量。在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这一指示对于全国各级译协组织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既然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就有培育人才的义务,应当在群众中进行教育工作。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形式配合各有关单位,促进译协的组织成员加强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防止和克服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对翻译队伍的影响和干扰。毋须讳言,在翻译界的某些局部上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团结现象,也有争名争利的不良倾向。这些事当然要依靠翻译工作者所在单位去教育解决。但是译协自身作为独立的组织,也应该认真对待所有成员的思想建设问题。译协要善于发挥疏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做会员的思想工作。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党内外,在社会上,确有一些人,包括某些主管单位的个别领导人,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看不到翻译工作与四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有时甚至不尊重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对于这些,我们要通过舆论的力量,改变他们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高质量的成果来证明翻译劳动的价值。目前,各地在翻译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现象;某些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对翻译人员使用多、培养少等等。译协组织也应向有关部门反映翻译工作者的正当要求,提出积极的建议,促进各有关方面尽力解决问题。
    在翻译业务方面,不仅要有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质量。大家都知道,仅仅一般地掌握语言工具是不足以搞好翻译工作的。在翻译队伍中要大力提倡不断丰富和更新各种知识,同时提高中外文水平。目前,各类翻译工作者的人数相当可观,完成的工作量也相当之大,但是真正高质量的翻译著作还不能说是很多,粗制滥造的译作时有出现。所以如此,除了翻译态度问题,恐怕重要原因还在于语文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知识。译协组织应该配合各有关方面积极地为翻译工作者创造学习条件,特别要引导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奋发图强,立足于真才实学而不图虚名。
    目前,我国各门各类的翻译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年龄老化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在中译外方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建议有条件的译协组织和翻译公司与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挂钩,开办短期定向的翻译强化训练班,认真选拔确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培训,包括通过适当途径派往国外深造。
    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总结实践经验,加深翻译理论的研讨,开展翻译著作的评论与评奖工作。在探讨翻译理论方面,我们既要认真汲取国外各个学派的精华,更要创立自己的学说。我国翻译界的先驱和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要继承,也要在其基础上前进和发展。过去提过译事三难“信、达、雅”,但时代的进展要求我们创立适应我国现实、有鲜明特色的现代翻译理论体系。要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各种不同的学派互相切磋。近些年来,有些同志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成绩,应给予鼓励,但这工作还仅仅是开始。要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促进翻译理论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各级译协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会刊《中国翻译》也要为这类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提供园地。
    开展翻译作品评论,在翻译界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译事前进的动力。早在1954年8月,茅盾同志曾倡导说:“我们希望今后的批评更注意地从本质的问题上,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上,从译本传达原作的精神、风格的正确性上,从译本的语言的运用上,以及从译者劳动态度与修养水平上,来作全面的深入的批评。这样,才可以逐渐地树立起严肃、认真、刻苦钻研的作风,达到逐渐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这一段话,对我们今后开展翻译评论工作依然适用。近年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社会科学的著作数量相当大,总的来看,译者的译风是严肃的,翻译的态度也是认真的。有的译者在翻译中刻苦钻研,使译作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这几年翻译界缺少对翻译作品的评论,在翻译工作者之间,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气氛也不浓厚,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这种损害我国翻译界声誉的事情必须防止。我们相信,按照切合实际的标准,努力做到褒贬公平、宽严得当、批评中肯,受批评者就会心服,翻译质量也会提高。
    关于优秀译著或优秀翻译工作者的评奖工作,我们还缺乏经验,各地可结合自身的条件,细致地进行准备。宜于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展开。这项工作如果做好了,对翻译水平的提高,也一定会起促进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翻译组织。自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后,全国又有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译协。我国翻译工作者实现了多年来要求组织起来的愿望。中国译协和各省、市、自治区译协均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工作要讲求效率,不搞形式,多办实事。这样才能适应会员群众的意愿,获得他们的信任。经过这次代表会议,中国译协将要选出新的理事会,由中央机关和全国各地的同志组成。这样,中国译协的理事会作为领导机构将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考虑到翻译工作的各种不同门类,拟在新的理事会下面,分别按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族语言,外事、新闻和对外宣传,军事学术翻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等建立若干学术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翻译工作的学术活动。这些学术委员会将与各省、市、自治区翻译协会中的相应部门建立联系,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工作。
    四、加强同国外翻译界的联系和学术交流活动。翻译工作本身就是从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相互来往中发展起来的。现在不少国家都有翻译工作者的组织,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已经通过我们的理事或外国热心的朋友,同某些国家的翻译组织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国际译联已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组织。今年我们将开始接待来访的外国翻译组织的代表,并准备派遣我会的代表团出访。除了相互访问外,还将积极参加外国举办的翻译工作会议和学术讨论。同时,我们也将努力创造条件,邀请外国同行在我国举行翻译学术讨论会。
    各位代表,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她既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人类整体文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翻译工作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起来,群策群力,为开创翻译工作的新局面而奋斗!
最后,让我们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