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群策群力,为在新形势下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新贡献

  发布时间:2015-12-25
 

 

(1998年11月2日)
叶水夫


各位理事、各位特邀代表:
    自从1992年6月召开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我们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六年来,我国的翻译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我国的翻译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从事外语和国内民族语文翻译的人员,已超过50万人。这支翻译大军,活跃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军事、外事、经贸、法律、文教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对外传播、旅游、体育等部门。他们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以及促进中外及国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为翻译和翻译教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样的喜人形势下,我们相聚在北京,出席中国译协第四届全国理事会会议,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译协第三届全国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翻译界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会议,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响应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一伟大号召,认真总结和交流工作经验,明确在新形势下中国译协的任务、奋斗目标和工作方法,修改协会章程,进行中国译协领导机构的换届工作。希望与会同志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群策群力,把这次会议开好,把中国译协办好,为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六年来的工作回顾

    六年来,中国译协及其各专业翻译委员会和各地译协,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挑战,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活动,取得了不少成绩,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组织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1992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南京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工程翻译协会相继建立,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先后被吸收为中国译协团体会员。目前,中国译协共拥有省、自治区、市(含计划单列市)一级的团体会员53个,形成了全国性的网络。翻译工作者分属于各行各业,遍布于社会各部门。
    (二)学术研讨更加活跃。六年来,中国译协及其所属的各专业翻译委员会和各地译协,与国内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全国性的翻译学术研讨会共22次。这些研讨会涉及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族语文、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中译外等学科。不少全国性研讨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参加人数一般约100人。
    科技翻译委员会和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是中国译协两个最为活跃的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科技翻译委员会举办了全国第六、第七和第八次科技翻译学术研讨会,组织了全国第二和第三次大中型企业翻译学术研讨会。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主办了全国第五、第六和第七次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组织过全国民族语文公文翻译研讨会。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和社会科学翻译委员会组织过多次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的翻译学术研讨活动,其中包括:全国第二次文学翻译研讨会、全国第二、第三届英语诗歌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地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纪念英国诗人济慈诞生200周年座谈会、文学翻译评论研讨会、易卜生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二次社科翻译研讨会、首都翻译界迎香港回归座谈会和纪念曹靖华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等。1995年下半年成立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1996年11月在南京组织了全国首届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研讨会。1997年11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了北京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国际译联主席弗?埃尔比洛教授和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同年12月,又与香港翻译学会及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香港翻译教学研讨会。军事科学翻译委员会多次举办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翻译学术报告会、座谈会,该委员会注重组织军队各有关单位之间的翻译协作,努力为国防事业多作贡献,受到多方好评。中译外委员会也组织过适当规模的学术研讨活动。中国译协各专业翻译委员会组织的上述学术活动,使在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供职的翻译工作者有机会交流译事经验、沟通翻译信息,在提高翻译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各地译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成绩斐然。六年来,各地译协在普遍存在缺乏活动经费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从事译协工作的同志,凭着对翻译事业的热情和对译协工作的执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其中包括翻译服务、外语培训、翻译比赛、外语沙龙、外语有奖知识问答、编纂词典、翻译出版图书等。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各地译协组织各类翻译学术研讨会约120次,开办外语培训班约180期,翻译各类文稿资料约10亿字,出版译协简讯约300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南、陕西、天津等地译协组织文学、科技翻译和翻译教学等学术研讨活动较频繁。为适应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江苏、浙江、湖南、上海和其他省市的科技译协在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的翻译任务和开展翻译服务方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青岛市译协创办“外国语俱乐部”时间不足一年,已发展1200名会员,找到了一条“开展活动、提供服务、筹集经费”三结合的途径。湖南科技译协曾于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两年获省先进社团光荣称号。西藏、内蒙古、四川、贵州、广西。新疆和青海等地译协,组织开展多次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活动。云南、新疆和黑龙江等地译协根据地处祖国边陲的地域特点,在边贸翻译服务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云南译协利用地域优势,组织了东南亚语翻译研讨会。
    有些省区译协在中国译协支持下横向联合,共同发起组织学术研讨活动,收到良好效果。中南六省区译协1997年在广州联合主办翻译学术研讨会,在当地翻译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南许多省市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今年5月,华东五省市译协在浙江宁波联合主办华东地区第四次翻译研讨会,同样收到了积极效果。
    近年来,各地译协在发挥协会人才优势,在坚持为社会服务和探索办学之路方面创造出新的经验。西安译协创办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此外,湖北省译协和武汉市译协创办的武汉外语培训学院已初具规模。吉林省译协在组织外语培训方面进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陕西译协在组织翻译竞赛和为社会进行职称评审活动中作了有效的尝试。上海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利用自身优势,在为社会进行翻译服务方面初见成效。
    (四)会刊编辑出版工作取得新成果。宣传我国的翻译事业,反映翻译工作者的心声,开展学术交流,培养翻译人才,是中国译协编辑出版会刊《中国翻译》的宗旨。多年来,该刊在介绍中外翻译理论各种流派的学术观点、探讨翻译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交流我国译界的翻译研究成果和翻译技巧,介绍中外翻译史,评介译著、提倡和弘扬良好的译风译德,提供中外翻译信息,介绍高校翻译教学经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成本上涨等因素,使国内不少期刊的发行量呈下滑趋势,《中国翻译》基本保持稳定的发行量,被列为全国核心期刊之一。该刊编辑部自1989年推出“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活动,得到全国广大青年翻译工作者,尤其是高校外语专业年轻教师和学生的热烈响应和支持。该项活动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共组织了十届,报名参赛总人数累计超过一万人次。“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活动,对促进我国青年翻译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各地译协和一些专业委员会也办有自己的学术性刊物,如《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民族译坛》、《译友》等。上述期刊各具特色,和《中国翻译》一起成为我国译界进行学术交流与争鸣的园地。
    (五)与国际译联及各国翻译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译协曾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组团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出席国际译联第13届和第14届世界大会,中国译协代表连续当选为国际译联理事。1995年8月,中国译协在北京主办首届“亚洲翻译家论坛”,来自亚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根据形势发展和外联工作的需要,国际译联理事、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林戊荪出席了最近两年在哥本哈根和日内瓦召开的理事会会议。不久前,以常务副会长宋书声为团长的中国译协代表团参加了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二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近几年来,中国译协与国外译协组织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接待了来华访问的国际译联主席弗?埃尔比洛教授、副主席琳达?斯维辛女士、法国著名翻译家迪?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以及蒙古国、日本、韩国、斯洛伐克、挪威、新加坡等国翻译协会的代表。最近几年,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根据国际译联确定的主题,多次组织报告会或座谈会,纪念国际翻译日。中国译协已经与国际译联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以及许多理事建立了电子邮件联系,并将通过即将建立的“亚洲翻译家网络”与各兄弟译协组织建立密切联系;此外,还将建立自己的网址,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上述各种活动,增进了中国译协与国际译联和各国译协组织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中外翻译界之间的学术交流。
    回顾译协的工作成绩时,我们不会忘记全国各地那些多年坚持为译协工作的同志,他们许多是在没有编制、缺乏活动经费的条件下,业余兼职,热心为译协和翻译界同仁服务。他们对翻译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对社团工作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对中国译协的挂靠单位——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对各学术翻译委员会及各地译协的挂靠单位及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多年来,他们关心我们的工作,为保证译协开展活动从人力、财力方面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二、译协工作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译协的工作目前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尚有许多困难,需要认真对待并设法解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满足于一般化领导,缺乏活力和务实出神。对于中国翻译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译协工作出现的诸多困难,主持常务工作的会长和副会长曾开会议论多次,但没有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召集常务理事会进行认真的讨论,没有提出切合实际的举措,因此也就无法抓住一些影响深远的问题动员全体会员和社会舆论,从而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中国译协不仅对全国翻译事业负有责任,对全国广大的翻译工作者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中国译协的章程就明确规定了两项主要任务:通过学术交流、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水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关于前者,中国译协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但是后者,中国译协的领导几乎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工作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尽管客观上存在不少困难,我们发出过的建议和呼吁至今尚未得到回应和重视,但是,对变化了的客观形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办法不多,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一抓到底、贯彻始终的作风,仍然是我们工作中最主要的缺点。
    (二)组织工作不够落实。中国译协秘书处需要加强,更好地贯彻译协领导的意图和决定。个别协会虽早已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但组织工作实际并未落实,未找到挂靠单位,或未选出稳定而热心的当家人,致使协会有名无实,工作长期无人过问;个别协会冷冷清清,只有一两个人在勉强维持局面;有部分协会多年不组织活动,不交纳会费,在社会上毫无影响,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今后中国译协秘书处应加强与各地译协的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协助后进协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顿。
    (三)各级领导成员年龄老化。中国译协领导机构成员年龄偏高,第三届全国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成员平均年龄接近7O岁,中国译协所属的团体会员中也有类似情况。有个别协会由于领导班子年龄老化,工作缺乏活力。今后,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领导层必须不断更新,实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增加既精通翻译又有开拓精神并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中青年在译协领导层的比例,对青年成员注意传、帮、带,这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译协今后发展的需要。
    (四)学术研讨会的筹划和组织工作有待改进。多年来,中国译协坚持组织各种与翻译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全国广大翻译工作者的支持,对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贡献。总的来说,学术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还应继续举办这类翻译学术研讨活动。但应当指出,中国译协对学术研讨缺乏全面规划,对新领域(如信息产业对翻译的重大影响)的进展不够敏感,缺乏支持和鼓励研讨会为社会服务、为现代化服务的具体措施。此外,有些研讨会的学术气氛还不够浓,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五)会刊质量有待提高。《中国翻译》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作为会刊,缺乏对翻译界和各地译协情况的调查研究,缺乏反映各类会务活动的报道,缺乏对翻译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评论;稿件中反映外语教学和翻译理论的内容偏多,介绍翻译实践方面的内容较少;在外语院校师生中有一定影响,而在外事、经贸、科技等翻译部门则缺乏知名度;语种偏于西语,尤其是英语。作为中国译协的会刊,《中国翻译》既要保持国家级翻译类期刊的学术地位,成为翻译界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园地,同时又要反映翻译工作者的心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作者和读者,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全国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活动的权威刊物。
    上述问题,我们希望能在这次会议期间,展开充分讨论,通过交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订出规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译协的工作

再过一年多,人类将跨入21世纪。在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的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要我们明确方向,增强信心,立足变革,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就能发挥译协应有的作用,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谋生存,求发展。为此,我们应做到:
    (一)确定在新形势下发挥译协作用的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中国译协的章程,明确规定了我们这一团体的性质和任务。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译协的作用,需要根据我国和各地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1996年在苏州召开的中国译协第三次全国秘书长会议,曾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这次会议上,我们首先要对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取得共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要社会和政府认识到翻译和译协的重要性,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我们一定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因为遇到挫折而气馁。
    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协会,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因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翻译工作,知识经济离不开翻译人才,译协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翻译工作者,客观上具备了开展活动-扩大知名度-再发展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能提出符合翻译工作者需要的奋斗目标,善于组织实施,就能有所作为,使译协工作更上一层楼。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始终抓住提高翻译质量和维护翻译者权益这两个主要环节,做出规划,在今后五年中有步骤地落实几项工作。如,切实加强对《中国翻译》杂志的领导、设立优秀文学与非文学翻译奖,举办中国翻译理论研讨会,倡导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翻译理论,成立保护翻译者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专门委员会等,为会员排忧解难。
    (二)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规范翻译市场,提高翻译水平,为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新贡献。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翻译工作和翻译工作者的作用和责任日趋增大。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吸收国外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先进成果,了解别国文化艺术方面的优秀作品。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翻译,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介绍给国外,使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
    党的十五大为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跨入21世纪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我国广大的翻译工作者,面对世纪之交的大好形势,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光荣,更加重大。在此,想利用本次会议之机,就目前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空前繁荣。但是,在翻译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量与质的矛盾。一方面客观上翻译需求成倍增长,另一方面合格的翻译人才供不应求。加上不良译风、译德的滋长,于是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作品质量明显下降,各类差错明显上升,由此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近10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工作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外国古典名著复译过多,译文质量过差。某些经典著作有几个译本本属正常,但前提是质量要后来居上,至少也要各有千秋。复译本最多的要属司汤达的《红与黑》,据统计前后共有13种之多。据有关专家介绍,后来的复译本中有几个不但质量不高,有的甚至发现有剽窃行为,这不仅是译者丧失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是某些出版社的失职。
    近年来有部分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从总体上看,译文质量比过去有所下降。究其原因,除某些出版社受利益驱动,抢译赶译、组织不当、审稿不严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有些译者的中外文水平不高,态度不严肃,责任心差。此外,名著译本出版中侵权现象严重。某些出版社漠视译者和原出版社的权益,未经后者同意就随意使用其译文,有的甚至肆意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改头换面;更有甚者,有的还原封不动全盘照收,或者偷换译者的名字。前几年,中国作协、中国译协和中国版协在北京联合召开过“制止出版活动中侵权行为座谈会”,声讨这种恶劣行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严肃法纪,社会各界加强舆论监督,遵守《著作权法》。
    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也出现许多值得忧虑的问题。如有的企业花巨额外汇从国外引进设备,由于技术资料译文质量差,技术人员看不懂,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的外文说明,许多译文质量低劣,从而影响了海外销售;我国许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介绍、路牌、标语和各类广告的译文错误百出,贻笑大方;我国翻译出版的外宣品,尽管印刷和装潢有所改进,但外文翻译质量低、差错率高,影响了外宣效果;我国的口译水平亟待提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对此,中国译协除号召翻译工作者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曾多次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呼吁对翻译事业的状况多加关心,对翻译行业加强监督与管理,但收效甚微。今天,我愿借此机会,代表中国译协和全国广大翻译工作者,再次大声疾呼:我们对上述种种问题,再也不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
    最近,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这个基本国策,具体落实到翻译界,应包括提高翻译地位,改革翻译职称认定的方法,推行翻译资格考核制度,加强翻译市场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希望社会有关部门能重视翻译界和翻译有关部门的代表,进行调研和综合治理。这里,我们向政府有关部门及会建议:
    (1).在高等外语校设翻译系或办专门的翻译学院,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特别是经贸、法律、科技等专业)的翻译人员。翻译教学应是个独立的跨学科的专业,而不仅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因为要真作好翻译工作,不仅要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了解两种或多种文化,懂得翻译理论和技巧,而且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高级翻译人员还有较高的表达和写作能力。二次世界大大战以后,发达国家许多大学纷纷设立翻译系和翻译学院,而我国在这方面落后了几十年。
    (2).加强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即用人单位)的联系,注意学用结合。目前外语院毕业生走上专业翻译的工作岗位,需要三五年的实践才能入门。外语教学和们又无暇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造成理论、教学与翻译市场的实际相互脱节,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3).建立新的翻译资格考核制度。翻译市场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也是翻译质量低劣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仅由新闻出版署规定稿费标准是不够的。在不少发达国家,一般都由翻译协会或设有全国性专门独立机构,对翻译人员进行资格考核并颁发证书,用人单位根据证书确定稿酬标准。这种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翻译人员要升级必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市场。我国现有会讦律师等资格考核制度,对于翻译也应设有这种制度。
    (4).大力开展翻译批评。目前,我国翻译出版界有种不良风气,某部译作问世,往往是赞美者多,批评者少。翻译方面假冒伪劣甚至剽窃盗版现象,很少受到曝光,这无形中等于鼓励和纵容侵权和粗制滥造。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动员各类翻译期刊乃至新闻媒体大力开展翻译批评。
    (三)积极开辟新途径,逐步解决困扰译协发展的经费不足的难题。目前,经费短缺是困扰我们协会发展的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无论是中国译协及其所属的各专业翻译委员会,还是各地译协,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同一难题。中国译协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社团模式建立的,过去召开全国性会议和组织活动主要靠国家拨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国家财政对一般社团“断奶”的条件下,经费困难的问题日趋尖锐。我们需要积极开辟途径,逐步解决这个难题。中国译协的章程要求我们开展翻译咨询和翻译服务工作。我们可以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的同时,为译协的活动积累资金。我们也应该广泛寻求资助,尽可能通过资助建立译协基金,或筹集相当数量的活动资金,以求缓解这方面的矛盾。

    各位理事、各位特邀代表: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发展,中国译协及全国广大翻译工作者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开拓进取,改进译协工作,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和祖国的富强作出新的贡献。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