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务实创新 开创译协工作的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5-12-25
 
刘习良
2009年11月12日)
 
 
各位代表:
受中国翻译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中国译协五年来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在报告工作前,请允许我代表第五届理事会及全体会员,向在过去五年中先后辞世的德高望重的名誉会长爱泼斯坦先生季羡林先生、副会长刘忠原先生和资深翻译家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我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
 
一、第五届理事会期间的工作回顾
中国翻译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即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至今已经整整五年。五年中,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的指导下,全体会员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务实创新,使协会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的五年,中国译协按照章程规定顺利实现了从单纯学术性社会团体向兼顾学术性、行业性的社会组织的转变;过去的五年,协会服务改革开放大局,为各领域的对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过去的五年,翻译学术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翻译出版活动空前活跃;过去的五年,中国译协积极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中国翻译界与国际翻译界的相互往来空前频繁;过去的五年,翻译人才培训力度明显加大,培训路子不断拓宽,培训质量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中国译协的自身建设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可以说,这五年里,协会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大幅提升。
(一)发挥协调功能,服务国家大局
    协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推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译协快速反应,号召翻译界以多种形式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当天,协会秘书处在第一时间向灾区会员单位致电表示慰问。5月13日,协会致函川、渝地区的翻译组织和单位会员,向所在协会会员和企业员工表示诚挚的慰问。5月12日和16日,中国译协向全体会员、翻译工作者及翻译机构先后发出《抗震救灾倡议书》、《团结一致 支援灾区——致广大翻译工作者的一封信》,号召协会会员及广大翻译工作者、翻译机构积极投身抗震救灾。
广大会员及各分支机构积极响应倡议书和公开信,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其中,单位会员传神联合(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分别捐款捐物超过100万元,单位会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外文出版社等发挥自身优势,在最短时间内策划出版抗震救灾图书。身处灾区的单位会员成都语言桥翻译公司、四川翻译文学学会等单位派出翻译志愿者,为在灾区救灾的外国友人提供语言服务,为国际组织和灾区人民架起一座语言交流与沟通的爱心之桥。各地译协利用召开年会、工作例会的机会,号召会员捐款捐物,有些协会还将当年的会费捐出。广大个人会员也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渠道,踊跃参与抗震救灾活动,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关心。
这些单位和个人的行动表明,中国翻译行业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磨炼中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译协的积极工作也得到了民政部的认可,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民政部中国民间组织网专门载文报道了中国译协在抗震救灾中的良好表现。
2.2008年8月至9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在此期间,由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的1700多人组成的翻译服务队伍,为奥运会提供了44个外语语种的口笔译服务。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搭建的体育、文化和外交舞台上,翻译工作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译协充分发挥业界影响力,与会员单位共同推荐优秀翻译人员参与奥运翻译与外联工作,并积极参与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起的《奥运体育项目名词》的编译出版工作。单位会员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奥运会独家口笔译服务供应商,努力为奥运筹备及召开提供语言服务,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表彰。2008年,单位会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世博局签约,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笔译口译项目赞助商。
为表彰在奥运期间表现出色的翻译工作者个人和机构,2008年9月,中国翻译协会和北京奥组委联合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国际翻译日·奥运翻译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了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提供翻译服务的13家集体单位及1700多名个人。
3.中国译协积极推动规范城市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2005年、2007年分别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联合主办了两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并推荐多名译协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北京、深圳等城市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2009年,中国译协还组织在京部分企业会员参加了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召开的北京市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交流会。这些努力为改善这些城市的语言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协会还利用庆祝国际翻译日的机会,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举办了两次 “名家谈翻译”系列公众讲座,邀请施燕华、任吉生和屠岸等译界名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协会会员、高校学生及热衷于翻译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作了精彩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4.五年来,协会继续组织资深翻译家表彰活动,分别表彰了来自外交、对外传播、科技、军事、文学艺术、翻译服务领域及各省市有关单位的748名长期耕耘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翻译家。协会还于2006年设立“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授予在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2006年和2009年,季羡林先生和杨宪益先生分别获得这项荣誉奖。
5.中国译协对外传播委员会的中译英、中译法研究会坚持每年召开两次高层研讨,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疑难词汇、用语的翻译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确定的参考译文向社会公布,供各级外事、外宣部门参考使用。2009年,对外传播委员会又成立了中译日研究会。这些研讨活动对于提高对外传播中的翻译质量,促进对外交流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6.2005年到2009年,协会与相关高等院校共同主办第17、18、19、20、21 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活动,国内外众多院校外语师生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翻译爱好者积极参与和支持这项活动。
各会员单位、各地译协也纷纷举行表彰、奖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既激励着翻译工作者努力拼搏,也提升了翻译在社会的影响力。
(二)开展学术研究,推进学科建设
五年来,协会及各分支机构与社会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翻译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了全国性翻译学术研讨44次、高端培训6次,内容涉及民族语文、公示语翻译、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科技翻译、对外传播、口译、军事翻译、旅游翻译、文学翻译、翻译服务、翻译技术等领域。其中“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和“首届全国翻译教学高端论坛”是国内首次举办的高层次翻译专业论坛,对于推动我国对外传播翻译和翻译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与国际翻译界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这些研讨和培训活动参与人数之多、学术水平之高、涉及领域之广泛均超过以往,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水平。中国译协所属各分支机构和各单位会员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举办了翻译学术年会、报告会、翻译讲座和翻译成就展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术活动,在翻译工作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年来,在中国译协和各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学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业人才。至此,中国内地已经在高等院校建立起包括翻译本科、翻译硕士、翻译学硕士、翻译学博士这样一个完整的翻译教育体系,翻译专业拥有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设立翻译专业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的高等院校达60所。中国译协一向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建立翻译专业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为适应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协会于今年正式推出“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课程”,邀请内地、香港特区、美国、欧洲等地在翻译实务、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有突出造诣和代表性的专家学者30多人参与教学,搭建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校翻译师资培训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翻译高校和相关机构的近300名学员参加了为期15天的系统培训,学员们对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年来,全国翻译出版活动非常活跃。据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的统计,2005年至2008年全国翻译图书出版总数约3.69万种,占全国出版图书总数的3.78%。翻译学术著作出版活动也日益繁荣。据协会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8年全国共出版翻译专业类著作和论文集306种、翻译类教材和工具书565种。为展现中国翻译界自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以来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记录中国翻译事业发展历程,协会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编辑出版《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中国翻译年鉴2007~2008》两部双年鉴。协会及分支机构还组织或积极参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书籍,包括《日汉军事术语大辞典》、《英汉军事缩略语大辞典》、《英汉军语大辞典》、《汉法新词语汇编》、《翻译产业经营论集》、《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作品与评析》等。各地译协也编辑出版了多种书籍和论文集。
以协会会刊《中国翻译》为代表的一批业内出版物,如《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译苑》、《环球论丛》、《译友》等继续保持高质量、高品位,更加适应翻译事业发展和中国翻译界领域拓展的需要,在促进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研究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过去五年间相继创刊的《民族翻译》、《西部翻译》和《东方翻译》则为翻译人员增添了一批新的研究园地。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著作翻译活动以翻译引进外国作品为主。过去几年里的一个可喜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以《大中华文库》和《21世界中国当代文学文库》为代表,中国的文学作品正在凸显 “走出去”的可喜情景。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合作
协会于2006年和2009年分别组织了“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和“中国国际翻译产业网上论坛”,凭借这一平台为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翻译设备企业以及客户企业提供服务。目前论坛已成为业内人士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交流行业信息、结交朋友、探索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
   “全国翻译经营管理工作研讨会”(2007年后改为“中国翻译服务产业论坛”)迄今已举办七届,并根据近年来翻译服务领域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不断拓宽研讨范围,积极创新研讨内容,扎实扩大业内影响。
为推动翻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行业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协会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组织了16场行业专题论坛,内容涉及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机器辅助翻译、术语与标准化等领域。
为适应我国本地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协会自2007年即在本地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包括:与本地化相关机构共同开展了面向社会的本地化人才培训,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团结本地化企业和机构,组织承办了“本地化——全球化企业的驱动器”高端论坛和“2008中国本地化供应商产业高峰论坛”两次专业论坛,扩大了本地化行业在社会及行业内的影响;代表国内本地化企业与国际相关组织协调,开展国际合作,为协会更为积极有效地拓展行业视野、开展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拓宽了渠道。
协会推动行业内部交流与合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并得到了业内的普遍欢迎。2009年4月,由中国译协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的中国首个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基地”在武汉成立;同月,由中国译协和成都市高新区政府共建的“成都•全球多语信息转换中心”在成都成立。这标志着协会通过与政府相关机构的沟通、协调,为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翻译产业优势资源,加快企业聚集和培育,推动翻译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制订行业标准,规范翻译市场
作为行业组织,中国译协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开展行业指导,参与行业管理。五年来,协会积极协调各有关领域和部门,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为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有序竞争、培育行业健康发展,不断做出努力。
继2003年11月发布中国翻译行业第一部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  第1部分:笔译》之后,我国第二部和第三部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分别于2005年6月和2006年9月正式颁布。
为完善已经出台的翻译国家标准,2008年5月,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与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标准技术审查会,对已颁布实施五年的《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进行了适度修改。标准修订草案已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为了有效地推广、贯彻已颁布的三个翻译服务国家标准,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于2006年9月和2008年10月,分别在济南和大连举办了“中国翻译行业国家标准第一次宣贯会议暨全国翻译公司总经理培训班”、“全国第二届翻译公司总经理培训班暨东北内蒙地区翻译协作会议”。会议对行业内企业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宣传贯彻翻译行业国家标准、规范国内翻译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促进了区域翻译培训、翻译出版、翻译服务等领域的合作。
此外,受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委托,中国译协于2006年开始承担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证书登记与继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为此,协会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组织编写了近18万字的《中国翻译工作者手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继续教育教材》,开通了网上继续教育和证书登记系统。继续教育与证书登记工作的开展对于建立完整、专业、规范的翻译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翻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2009年,中国译协还积极参与促成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以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为加强翻译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协会努力增进与国际翻译组织的联系,建立了与国际翻译界交流合作的稳定渠道,拓宽了我国翻译行业的国际视野,扩大了中国翻译界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翻译组织中的地位。
 2005年8月,在芬兰举行的第17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中国译协成功申办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中国译协代表首次当选国际译联执委、副主席。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2008年8月4日至7日,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和74个国家和地区的1456名翻译界人士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1510份中、英、法文论文,以“翻译与多元文化”为主题,举办了包括大会主旨发言和分论坛在内的91场学术论坛,在国际译联历史上创造了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广、参会人数最多、提交论文数量最多、学术论坛场次最多、受到媒体报道规模最大等多个第一,被公认为世界翻译界气氛热烈、规模空前和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一次盛会。
大会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心和重要指示,得到了中央和上海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网、上海日报、香港文汇报、路透社、美联社等30多家国内外媒体的近百位记者对大会进行了多语种深入采访和全方位报道。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是首次在中国乃至亚洲召开的国际翻译界盛会。大会的成功申办和召开,团结了国际翻译界人士,有效地向国际同行宣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巨大进步;大大提升了中国译协和中国翻译界在国际译界的地位和话语权;有力地团结鼓舞了国内广大翻译工作者开拓进取,共同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五年间,协会以申办、筹备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为契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对外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出访了14个国家和地区,接待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相关组织和人士的来访,与境外30余个翻译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联系。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中国翻译界积极参与国际论坛、宣读论文,向世界介绍中国译协和中国翻译界的成就,广交朋友,增进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会员服务
翻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协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五年来,中国译协领导机构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的程序办事,先后召开了13次常务会长会议和7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研究和决定重要问题。协会秘书处努力完善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协会日常工作的顺利运转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而协会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不断增强为会员服务的精神,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能力。
2005年7月,根据民政部最新核准的《中国翻译协会章程》,中国译协会员发展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09年10月,共有8家社会团体,174家企事业单位,1195名个人和5名外籍人士被吸纳为中国译协会员,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企业,如:SDL、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
根据近年来我国本地化服务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为团结该领域企业开展活动,协会成立了第十个分支机构——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它标志着协会在参与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方面不断拓宽领域,以适应翻译领域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协会的组织构架也更趋完善。
协会秘书处于2005年和2009年先后对中国译协网站进行了两次彻底改版,调整了栏目,充实了内容,强化了互动功能,提高了时效性。协会网站正逐步成为会员了解协会动态,向社会展示翻译事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站内容被相关网站广泛转载,点击率明显增加。协会还于2009年10月推出了网站英文版,建立了中国翻译界向国际译界展示自己的又一个重要窗口。2005年底创刊的《中国翻译协会会员通讯》和2007年创刊的《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电子通讯》在向会员提供咨询、促进会员交流、反映会员诉求、传递会员信息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受到会员们的认可。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协会取得的成绩应该如实地归功于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归功于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和携手参与。值此机会,我谨代表本届理事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协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和全体会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展望未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中国译协作为中国翻译界唯一的行业组织,基本职责就是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但是,直到目前,全国翻译行业的整体发展仍不平衡,各地区和各领域之间的差距很大,行业整体规模还不够强,竞争力还比较弱;行业调研和业态分析基本上还是空白,协会缺乏对全局的全面把握,因而也难以对整个行业进行直接有效的指导;行业道德自律体系还有待完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仍存在相当差距,翻译质量问题仍然严重困扰着整个行业;翻译界在宣传自己,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各界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翻译工作者社会地位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协会在维护翻译工作者权益方面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这些问题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甚至可能危及行业的发展,只有严肃正视这些问题,加大解决这些问题的力度,才能充分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未来五年工作的建议
各位代表: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国翻译行业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翻译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翻译界提供了宽阔的发展平台。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翻译的需求飞速增长,翻译工作者职业化、翻译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明显加快,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必然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积极探索行业发展规律,营造行业良好发展环境,培育行业发展动力,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并逐步壮大成熟,便成为中国译协的时代使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行业协会的发展方向,对行业协会的职能与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译协许多会员也纷纷建议,面对市场、行业的深刻变化、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协会尽快适应翻译行业的发展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全行业的共同利益。为此,我们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基本职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研究、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和对外交流事业大局服务。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翻译行业的内涵在不断扩展。除了传统的翻译学术研究与口笔译服务外,涵盖本地化服务与术语的现代语言服务,面向市场的应用型翻译培训和包括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语音识别与转换在内的语言技术拓展了翻译行业的疆界。如何协调、推动这个新型行业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也是中国译协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为此,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积极参与行业管理,努力规范行业发展
过去五年中,我们在制定行业标准、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等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较顺利地完成了从纯学术性社会团体向学术性和行业性兼而有之的社会组织的角色转换。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翻译在我国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行业,发展不平衡,行业的整体规模与竞争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译协作为中国翻译行业的全国性组织,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行业管理,维护行业公平竞争,使新兴的翻译行业快速发展并走上规范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协会开展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依法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和完善针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业自律公约,并建立有效的执行和评估机制,使行业真正做到有规可依,在行业内特别是会员中营造一种自觉维护行业形象和行业利益的氛围。
2、开展行业调研,加强行业指导。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发布行业权威信息,提出有关经济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现代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功能。协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从各种渠道收集具有公信力的行业数据,并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行业调研,为政府决策和行业经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调研的基础上,协会要加强对行业的规划和指导,使行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避免盲目发展。
3、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资质评定。行业标准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和规范的标志。目前,已经制定实施的3部翻译服务领域国家标准,为规范翻译服务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仅仅是个开始,翻译及语言信息处理量的快速增长,要求我们加大制定整个行业标准的力度和深度。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制定覆盖面更广的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系列标准,为市场提供管理规定和标准,以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依据行标、行约建立完备的行业资质评定体系,促进相关机构与企业以更高的资质水平参与市场竞争。要大力向业界机构和会员宣传,积极贯彻实施标准,维护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推动翻译学术研究,促进翻译学科建设
在过去五年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导向作用,协调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教育培训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并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职业培训机制,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人才。
1、拓展研究空间,打造国际平台。要加大组织力度,整合国内外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翻译学术研究工作,拓展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学术研究成果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的文化战略,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对外交流,服务于翻译学科建设。在立足中国翻译研究大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专业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长效国际学术交流机制,以实现并推动中国与国际翻译学术研究和翻译教育的深度结合与互动。
2、转变专业理念,推动学科建设。发挥协会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协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翻译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关注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翻译和翻译研究人才的基础上,倡导并推动翻译教育与社会需求、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与协作,将语言服务管理、信息处理技术、术语等现代化、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手段纳入翻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既懂翻译,又懂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3、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准入机制。我国自2003年开始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制度迄今已经6个年头,有上万人通过考试并取得证书,但证书与就业仍然不能挂钩。结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进一步摸索建立翻译行业各领域专业人才资质认定制度,并向国家主管部门呼吁,建立翻译职业的准入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维护专业人才的权益,缓解和改善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
4、建立职业培训长效机制,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是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译协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要在继续改进和办好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对多层次、多领域翻译专业人才的培训,探索建立对高校翻译师资及各类翻译专业人才进行社会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为建设高质量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三)切实加强会员服务,积极反映行业诉求
提供服务和反映诉求是协会最基本的职能。协会要全方位、多渠道为会员提供服务,维护会员和整个行业的权益。
1、力创行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好行业代言人,积极探索建立协会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沟通的长效机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翻译行业的呼声,力争将翻译行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纳入国家经济统计中,从而为行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
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认真策划和组织相关会议、论坛、展览、讲座、出版等业内交流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推广专业成果、促进商务合作,为业界企事业单位提供宣传展示舞台,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平台。
3、树立行业品牌形象。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协调的功能,团结广大业内机构、个人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评奖、表彰、竞赛等奖优罚劣机制,鼓励行业加强品牌建设,不断为社会推出优秀的行业品牌,提高翻译行业的社会地位和行业形象。
4、建立有效维权机制。认真调研并逐步建立一套符合行业特点的维权模式和维权机制,充分利用协会的专业人才优势,为行业提供直接和便捷的维权咨询与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行业的合法权益。
(四)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中外了解共赢
通过非政府组织开展国际交流是我国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行业本身的跨文化性质也决定了国际交流是中国译协的一项重点工作。在过去五年工作基础上,应将中国译界与国际译界的交流常态化、制度化,使之成为促进中外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1、融入国际译界,扩大国际影响。巩固与国际译联、国际翻译高校联盟、重要外国翻译协会等重要国际翻译组织的联系,积极参与翻译界国际和区域性事务,增加中国翻译界的国际话语权。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扩大中国在国际翻译界的影响力。
2、开展对外交流,培植交流品牌。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文化传播战略,积极开展以亚洲为依托、欧美为重点的对外交流计划,打造国际交流品牌。以国际视野、专业化标准,高起点地举办各类交流活动,推动并积极参与以“亚洲翻译家论坛”为重点的区域性活动,并继续组织和规范出国交流、培训等活动,扩大中外翻译界在学术、产业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
3、加强网站建设,构建交流平台。在办好协会中文网站的同时,努力完善协会英文网站建设,使其成为对外介绍中国翻译界发展的主要窗口和中外译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向国外传达中国翻译界的声音,展示中国翻译界的发展。
)努力加强组织建设,大力提升服务水平
组织建设是协会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服务效能的根本保证。协会应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务实高效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1、逐步规范协会工作机制。完善包括协会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等在内的协会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加强规范,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互为依托的协调、统一的整体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包括《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会员管理办法》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针对行业的发展,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增强会员服务意识和水平。
2、高度重视会员发展工作。会员是协会的根基,协会各级组织机构都应该重视并积极推动会员发展工作。要通过协会、分支机构、会员单位组织或参加的各种活动对协会进行宣传,使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翻译从业人员和翻译机构的“家”和代言人,让其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扩大。
3、积极探索会员沟通机制。建立良好的会员沟通机制是改进会员服务的重要条件。要通过网站、会刊、会员通讯等平台建立与会员的日常沟通机制,了解会员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提高服务会员的水平,为会员和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实际的服务。
 
各位代表,本届常务理事会的任期就要结束了。请允许我代表常务理事会,对过去五年里广大会员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真诚祝愿新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以更加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紧密地团结广大业内同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力推动翻译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翻译行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