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摘要)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5-12-14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于12月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对外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据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介绍,这是建国以来,中国翻译行业首次发布的权威行业报告,对于进一步加深对翻译行业基本规律、专业特点、发展趋势的认知和把握,科学有效地规划和组织相关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报告》显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语言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从1980年至2011年,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总数从16家发展到了37,197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3%。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语言服务业专职从业人员达到119万人,其中翻译人员占53.8%,约为64万人。
《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年产值为1250亿元人民币,2011年为1576亿元人民币,增长比例为26%。根据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和行业自身近十年的发展走势,预计我国语言服务业年产值在十二五期间将会保持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专职从业人员数量将达到200万人,语言服务企业数量将突破6万余家。《报告》分析认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语言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行业,语言服务业必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而获得长足发展。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我国语言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不容忽略。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语言服务业还很不成熟,面临诸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业地位不明确,缺乏政策扶持。《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了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然而无论是翻译行业还是语言服务业均未包括其中。由于行业地位不明确,语言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很少惠及语言服务企业,导致语言服务企业成本高、负担重,再生产和技术投入少,难以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二是准入门槛低,缺乏立法保障。同法律、医疗、会计、建筑等行业类似,翻译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从涉及生命安全的医疗翻译到涉及人身权力的法庭翻译,从涉及高额经济利益的商务谈判到涉及国家利益的政治斡旋,翻译的作用至为关键,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入机制来确保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既没有对语言服务企业设定准入条件,也没有对翻译从业人员设定刚性的入职入岗条件。 
三是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和国际参与度低。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整体规模偏小,企业集中度低。最近两年公布的世界语言服务企业100强中,我国只有三家企业,而且排名不稳定。由于行业整体的竞争力比较弱,抵抗风险能力低,面对国际企业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
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由于我国语言服务业的主体是中小型甚至微型企业,小而分散,没有能力也没有资金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大部分企业从事的口笔译服务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在低端市场上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下滑,质量下降,影响了我国语言服务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是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人才缺口较大。目前语言服务业的人才从数量、质量,到培养方向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语言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中译外人才的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瓶颈。
《报告》对解决语言服务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加速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要确立语言服务业的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行业自身建设;三是促进产学结合,加快培养市场紧缺的专业化人才;四是鼓励创新,提升全行业的现代化水平。
《报告》认为,中国语言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将潜力发展成为实力,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业界和相关组织机构各方面的努力。如果能够协同各方资源和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走标准化、规模化、应用高新技术之路,语言服务业必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