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宪益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发布时间:2016-01-12

杨宪益(1915—2009):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泗州(今泗县)。少年时期在家塾和教会学校读书,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曾先后执教于重庆、贵阳、成都各大学,在重庆和南京任国立编译馆编纂。1941至1942年任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自1953年起在中国外文局工作,先后任外文出版社翻译部专家、《中国文学》杂志社总编辑。1979年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宪益学贯中西,为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长期从事文学和文化翻译,特别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杨宪益一生成就卓越。他的翻译作品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无人企及。他一方面与夫人戴乃迭合作,把《红楼梦》、《楚辞》、《史记选》、《关汉卿杂剧》、《老残游记》、《鲁迅选集》(4卷)、《青春之歌》等大量中国古今文学名著译成英文出版,同时把阿里斯托芬的《鸟》和《和平》、荷马的《奥德修纪》、维吉尔的《牧歌》、法国中古史诗《罗兰之歌》、萧伯纳的《凯撒与克丽奥帕脱拉》和《卖花女》等欧洲古今文学名著译成中文出版。特别是他与夫人戴乃迭联袂翻译的英译本《红楼梦》,已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作。此外,他还撰有《译余偶拾》、《零墨新笺》、《零墨续笺》等学术著作多种。1981年发起并主持“熊猫丛书”的编译工作,受到国外广大读者的欢迎。
杨宪益几十年来在译坛默默耕耘,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翻译事业和对外传播事业。他襟怀坦荡、淡泊名利,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工作精益求精,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宪益治学严谨,为人谦和,在国内外翻译界均享有崇高威望,深受翻译界同仁和晚辈的尊敬与爱戴。杨宪益强调,翻译不仅要外语好,中文基础也很重要。他认为,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要想正确理解所翻译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因此,他曾殷切寄语青年翻译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文化要了解一点,多看一点书。
杨宪益是中国翻译协会(原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届全国理事会理事,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理事会名誉理事。1986年,中国译协的会刊《翻译通讯》更名为《中国翻译》,其英文刊名“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就是由杨宪益审定的。
2002年,杨宪益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09年9月17日,94岁高龄的杨宪益成为“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获得该荣誉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