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文俊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李文俊(1930年12月~) 上海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编审。1948年9月至1952年7月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52年9月至1953年7月在中宣部干部训练班学习。1953年7月至1964年8月在中国作家协会《译文》编辑部工作,任助理编辑;1964年9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辑、主编,1988年至1993在《世界文学》编辑部任主编;1978年至1989年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编辑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1978年至1985年任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1982年、1989年三次赴加拿大进行学术活动,参加国际会议。
李文俊同志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外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海解放后,他与中学同学合译了美国左派作家法斯特的《最后的边疆》与《没有被征服的人》两部长篇小说,先后于1952年与1953年出版。
参加工作以后,李文俊同志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加兰短篇小说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供内部参考的合译本《在路上》、《苦果》、《卡夫卡作品选》(包括著名的《变形记》)等。“文革”后出版了《道格拉斯自传》(198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1988年,漓江出版社)、《熊》(199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自翻译美国威廉·福克纳的《熊》以后,李文俊的翻译与研究转向以福克纳的作品为主】、《我弥留之际》(1991年,漓江出版社;199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妇女画廊》(1992年,关于外国文学的论文、散文集,蒙钱锺书先生题签)、《外国散文名篇赏析》(主编,199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比眼泪更美》*(199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的加拿大诗选)、《英美桂冠诗人诗选》*(199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合编)、《马克·吐温幽默小说》(主编,199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去吧,摩西》(福克纳,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押沙龙,押沙龙!》(2000年,公认福克纳最为艰深的一部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福克纳评传》(200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为李文俊的专著)。为翻译最后两书,李文俊同志因操劳过度,引起心肌梗死,送医院抢救,他在翻译外国经典作品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可谓是呕心沥血。
李文俊同志1993年退休后因身体不适,先是翻译了一些少儿文学作品与名人传记。自觉恢复得较好时,又翻译了较重要的塞林格的《九故事》(200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2007年,上海三联书店)以及与福克纳有关的《福克纳随笔》(200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福克纳的神话》(200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及《威廉·福克纳》(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书。李文俊晚年重新体会出英国的特殊韵味,便翻译了18世纪末简·奥斯丁的《爱玛》与现代派大诗人托·斯·艾略特的诗剧《大教堂凶杀案》(其诗剧此前从未有过中译)。李文俊曾将历年所写的散文、论文编成三本书,先后出版,书名为《纵浪大化集》(1997,九洲出版社)、《寻找与寻见》(2001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和《行人寥落的小径》《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李文俊同志还参加中科院外文所重点项目《美国文学简史》的撰写。
此外,李文俊同志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英美文学部分的编辑工作。主编了《反法西斯文学英美卷,五册》(重庆出版社)并撰写前言,牵头翻译了著名的报告文学《最长的一天》(后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有一本延宕多年“大部头”有必要在此一提,那就是厚达600页的《外国文学插图精鉴》(2009,中国青年出版社),书前有李文俊写的三万多字的序言,在美术界反响很好。
在社会活动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李文俊同时为建立美国文学会与加拿大研究会做出了很大努力,曾任两届加拿大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译协副会长与文学艺术委员会主任,现被聘为译协名誉理事与翻译资格审定委员会名誉委员。他还承担翻译家协会的一些工作,如与歌德学院合办卡夫卡座谈等等。李文俊曾任作协外委会的委员,担承审查作协会员申请者与彩虹奖获得者的工作。李文俊于1994年曾获得该会与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中美文学交流奖”。美国的《福克纳学刊》曾以李文俊的《喧哗与骚动》译本作为封面装帧。
注:*表示由李文俊牵头翻译的作品。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