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不为名利的“杂译家”

来源:《中国翻译》   发布时间:2016-01-12

      姜椿芳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一个坚强的革命家,晚年他又在编辑出版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老一生充满革命激情,1932年他在哈尔滨转为中共党员后,就通过各种翻译工作在当地开展党的地下斗争。他的家是满州地区党团省委机关所在地,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曾在他家隐藏了一个多月。

     他在1936年辗转来到上海。从1936年到1949年在上海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在地下党文委的领导下,不顾日伪宪警的跟踪监视,进行地下斗争,团结大批左翼文艺战士和文化界进步人士,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他通过办《时代周刊》、《时代日报》、《苏联文艺》等进步报刊,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之声,声援了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报道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团结上海社会各界人士迎接解放。

     上海解放后,他除了担任军管会文管会的领导工作外,又受命创办上海俄文学校(后改为上海外国语学院),为创办新型的革命学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俄语人才。1952年姜老调任中央宣传部担任斯大林著作翻译室主任。1953年国家成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姜老担任副局长,从此,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马列著作的编译事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位编译马恩革命文献、宣扬马列主义真理的革命战士竟然含冤入狱,成为秦城监狱的第6902号犯人。他坚信自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一旦重获自由,一定要为国家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填补中国文化园中的一大空白。1975年他在出狱的当天下午就向有关领导和同事提出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设想。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他为实现他的宿愿到处奔走、呼吁,并广泛收集和研究外国百科全书资料,1978年中央批准有关单位《关于编辑出版<</span>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报告》,姜老被任命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副主任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66岁高龄的姜老此后便挑起了筹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编辑大百科全书的重担。他以非凡的胆识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经过他的拼搏奋斗,到1987年他辞世时已发稿40余卷,出版20余卷。这个奇迹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次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这就是姜椿芳先生可圈可点的一生。

    的确,姜老头上闪耀着许多令人称羡的光环,但翻译界人士始终把他看作是一位德高望重、译著等身的翻译大家。姜老一生前前后后做过50多年的翻译工作,人们尊称他为翻译名家,他却自嘲说自己是个“杂译家”。根据当年地下斗争和工作的需要,姜老的翻译工作也充满了神奇色彩。他第一天养家糊口是从翻译电讯稿、广告、时事新闻开始的,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他翻译的范围更加广泛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诗歌、小说、电影等等。他牢记自己是个“盗火者”,要用翻译为革命服务,因此,斗争形势需要他翻译什么,他就翻译什么。姜老在“我是‘杂译家’”一文中写到:在我一生的翻译工作中,文学翻译工作是在中期,两头都是杂译。他说的中期是指1937年到1951年间,在这段时间里,他担任地下党文委、《时代周刊》、《时代日报》、《苏联文艺》等报刊的编辑、总编辑或领导工作,他翻译过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屠格涅夫、普希金、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西蒙诺夫、吉洪诺夫、格罗斯曼、左琴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作家的小说、诗歌、电影和戏剧。翻译量很大,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百忙中挤出时间翻译成的。

     在此期间,他出于斗争的需要,采用过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笔名来掩护身份。他在“我的翻译之道”一文中写到“正是靠了众多的笔名,不用本名,始终不求闻名,我得以在上海经历了租界、日伪、国民党好几个‘朝代’而苟全下来,不必易地避风,一直当个翻译之道上的无名小卒。”

      姜老在当时的翻译界不能出名、不想出名,情愿做个无名小卒,但他却用心培养同事们成为翻译名家。大家都知道他在时代出版社当社长期间,把重要的、有份量的俄罗斯名著、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名著都安排给同事去翻译,他自己却翻译《卫国战争诗选》这类短小精悍的作品或政论文。正是由于姜老的这种精心培养、扶持青年后辈的高风亮节,时代出版社涌现出草婴、叶水夫、许磊然等等一批俄文翻译名家。他们的译著《被开垦的处女地》、《复活》、《青年近卫军》、《日日夜夜》、《真正的人》、《教育诗》等和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其它译著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这也是姜老神奇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姜老在建国后多年从事马恩列斯经典著作的编译、审定和出版工作,还为《毛泽东选集》和中央重要文献外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做出许多贡献。他不愧是翻译界的骆驼、老黄牛。他从事的翻译,目的特别明确,是为民族解放,是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这样一个翻译名家,哪能说是一个杂译家。

(文/林煌天,曾任中国译协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翻译》杂志副主编)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