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中央财经大学外院师生:缅怀韩素音女士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11月4日晚,我的一位学生在人人网上给我留言:“韩素音老师今天辞世了”。这条留言对我来说不亚于晴空里打了一个霹雷,半晌我才缓过神来。

      也许高校中大学多数师生跟我一样,是从《中国翻译》每年举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开始知道韩素音女士的。还记得十年前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项比赛,只因学业繁重等各种原因,每每想参与一次,都遗憾的与之擦肩而过。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中央财经大学工作。好几次我都想参加竞赛,但苦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每每又是失之交臂。也曾几次建议自己的学生参赛,然而几位同学无功而返,我更加认识到这项比赛获奖之艰难。

     2010年底出现一个契机,我院领导支持我指导学生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怀揣着自己多年未曾实现的梦想,我欣然受命。在一个财经类大学里,许多学生们对翻译几乎一无所知,对韩素音本人更是闻所未闻。2011年第一次组织参赛,最终只有3名同学投稿。然而结果却令人惊喜,金融学院08级同学吴楚雁获得了汉译英二等奖,这给我校同学以很大的希望。于是2012年的参赛人数一下子上升到二十多人。为了帮助同学们能取得好成绩,上学期的每个周末我都为同学们讲授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知识,并指导同学们如何更好的理解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在今年大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张译文同学获得了汉译英一等奖,并另有七名同学获英译汉与汉译英优秀奖。翻译班上的5名同学还一并参加了“第四届海伦·斯诺翻译比赛”,并取得了英译汉组一、二、三等奖,最终10级江璐同学摘得了十强赛第一名,获得了明年赴美国南犹他大学留学的资格。

      面对今年翻译比赛取得的骄人成绩,耳闻韩素音女士去世的消息,我更加思念这位虽未曾有幸谋面但却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让我对翻译长久以来保有研究热情,促使我校师生对关注和重视翻译。
韩女士1916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她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她以一个混血儿身份来到这个世上,也受尽了东西方对混血儿的歧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韩女士比大多数人更能清楚的认识到平等的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吧。而翻译毫无疑问是推动文化平等交流的不二之选。

    1952年,韩素音女士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好莱坞据此改编的电影《生死恋》获两项奥斯卡奖提名。她还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写下一系列关于中国问题的专访和纪实作品。韩素音女士的作品是属于世界的,而她本人更是属于中国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女士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如自传《伤残的树》、《无鸟的夏天》、《凋谢的花朵》、《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小说《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迷人的城市》等等。韩素音女士不仅在写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是为中国的翻译发展呕心沥血,奔走呼号。为奖掖后学,鼓励文化交流,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人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中外科学基金奖和彩虹奖等奖项。每年韩素音翻译大赛都吸引了无数学子的关注,随便在网络上搜索有关“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信息,都会发现无数的帖子、跟贴、提问和求解等等。可以说,韩素音女士凭一人之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24届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对翻译的传播与普及更是功不可没。
连年举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又催生了“语言桥杯”、“海伦·斯诺杯”、“优萌杯”、“卡西欧杯”、“《英语世界》杯”等诸多翻译大赛,港澳台举办的翻译比赛也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我国文学出版界最近二十多年来成果丰硕,外国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全集等各类形式的文学作品都被翻译引进国内。一些文学名著的版本甚至多达十几种。这一切文化繁荣都不能不部分归功于“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翻译,阅读文学,提高外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开始积极投入到翻译大赛、口译大赛、演讲大赛、辩论大赛之中。

     韩素音女士的离去令人遗憾、让人痛惜,然而翻译学习与研究之风气却日渐浓厚,这已经成为我等后辈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遗产。我们相信,中国翻译协会和各位学者专家一定能够秉承韩素音女士的遗志,积极办好今后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为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继续做出积极的贡献。而我本人,也愿意继续在大学校园中做好翻译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努力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中所体现出的文明碰撞与文化交流的精神薪火相传。

  ( 文/陈伯雨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


附:学生缅怀
张译文  中央财经大学2010级学生(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组一等奖获得者)


在看到新闻网的讣文之前,我一直不敢相信这位提供给我打开翻译这道大门机会的女士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看着一篇篇讣告细数着韩素音女士的功绩,心中感念,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修改竞赛翻译稿时不厌其烦地细细推敲寻找资料的日子。若是没有韩素音女士,我何尝会有那些虽然辛苦却甘之如饴的时光,何尝会体会翻译的不易和翻译的快乐。

虽然我们未曾相识,可是通过这一次难忘的翻译竞赛,韩素音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刻在我心里无法磨灭。我想,从今以后,也会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未曾与她有过任何交集的青年,因为这样一个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契机,推开翻译的门,走向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继续她致力一生的使命。

韩素音女士虽然已经离世,但我相信,她留给我们的财富却会长长久久地留存在这世间,她写下的文字和设立的传统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踏上她未完的道路。

江璐  中央财经大学2010级学生(第四届海伦·斯诺翻译比赛英译汉组一等奖获得者)

前两天,在百度新闻头条上惊见韩素音离世的消息,顿时让我诧异不已,以前早已听闻韩素音的大名,知道她是作家,是电影《生死恋》原著的作者,但是对“韩素音”这个名字真正熟悉起来,却是在最近一年。参加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后才知道,韩素音先生在23年前资助的这项比赛,竟是中国翻译界最受瞩目、最高级别的翻译比赛,抱着一试的心态,我参加了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英译汉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翻译竞赛,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翻译这门学科。准备比赛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虽然说译文很不成熟,错误很多,但是却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翻译,接着这项比赛,让不是英语专业的我额外学习了很多关于翻译的专业知识。5月30号交完稿后,我紧接着又参加了陕西译协组织的“海伦·斯诺”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幸运的取得了英译汉一等奖的成绩。

听到这个消息,我相当庆幸当初参加韩素音翻译大赛的决定,让我积累了翻译经验,提高了翻译能力,才有可能在海伦·斯诺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不得不说的是,是韩素音女士在23年前播撒下的一颗种子,现在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更在千万中国青年翻译者中开花结果。
吴楚雁  中央财经大学2008级学生(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组二等奖获得者)

韩素音女士为中国翻译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为翻译爱好者们构筑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竭尽所能,舞出最美华章,希望能在翻译的宏大画卷上添上鲜亮的一笔。由此,精神的火花得以碰撞,翻译的精神得以传承。这一切,并不会随风而逝,而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王尧  中央财经大学2010级学生(第四届海伦·斯诺翻译比赛英译汉组二等奖获得者)
参加不久前结束的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经历使我熟知了韩素音女士其人与其文。韩素音女士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激励了我选择翻译这条路并决心走下去。翻译参赛译文的过程让我获益良多。我拜读了韩素音女士的几部作品,《瑰宝》的清丽、《爱情多美好》的雅洁、《伤残的树》的细腻和《餐风沐雨》的哲思,文如其人,我感受到了韩素音女士的赤子之心。

想到不久前莫言获诺奖,其中翻译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便更加钦佩韩素音女士的远见卓识,愈发理解韩她大力扶持翻译事业、培养翻译人才的良苦用心,愈发感激她对中外文化交流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语言无疑是有魅力的,“to learn a new language is to have another soul”。然而语言的不同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巴别塔的寓言犹在耳边,我默默立志以韩素音女士为榜样,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惟愿有朝一日能够为中外文化交流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李天懿  中央财经大学2010级学生(第四届海伦·斯诺翻译比赛英译汉组三等奖获得者)

最初了解到韩素音女士是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正是借助这个平台,我才真正的接触到了翻译学科,我才真正觉得也许翻译可以成为我能够走的一条路,感谢韩素音女士让我接触到了翻译这门艺术。了解过她的生平以后,我更是为她的学识修养和生活态度所折服,她不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在人生方面对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是,与这位伟大女性见面的愿望竟然成为了永远不能弥补的缺憾。听闻她逝世的消息后,我感到无比悲痛,这是我们翻译界的损失。斯者已逝,但她的名字会永远刻在我的心中,她的精神也会永远被世人铭记。

胡爽  中央财经大学2009级学生(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组优秀奖获得者)

近日惊闻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去世的消息,万分惋惜,同时又感慨万千。惋惜的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传奇女性不再,感慨的是我这半年与这个名字结下的不解之缘。
半年前在老师的积极宣传下,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一开始完全以为翻译,尤其是汉译英,就跟自己写英语作文是一样的过程,越到后来越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在老师科学的翻译方法培训和悉心指导下,我猛然发现翻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程,唯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卓越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将之做到更好。就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时,我恍惚间感受到了当年,韩素音女士如何带着对中国的巨大热爱,孤独地穿越了一个世纪,为百废待兴的中国搭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现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掌握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更有责任来接下她未尽的事业,利用好翻译这个工具,打破语言的隔阂,让思想和信息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斯人不再,我们更应当继承其衣钵,奋力地前行。

党清  中央财经大学2009级学生(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组优秀奖获得者)

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个青年像我之前那样对翻译充满着憧憬,但却始终在围墙外面徘徊而倍感不知从何入手;我同样不知道中国有多少青年像我现在这样,因为一个翻译竞赛,终于能够一只脚跨进这个门槛之中。我感到一个新天地终于向我敞开了大门,露出一条曲折但是我乐意去探索的道路。对于这个竞赛的发起者——韩素音女士,我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感激与崇敬之情。她必是对中国的青年富有希望与寄托,对中国的未来饱含热爱和期许,这一生,非有大境界而不能为之。在此谨以献上我的追念与哀思。她所记挂的青年们也将永远记挂着她。

周畅宇  中央财经大学2010级学生(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组优秀奖获得者)

今闻韩素音女士去世的噩耗,心情很沉重。想起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那段时光,我深深感受到翻译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了解到她传奇而曲折的人生经历,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祝福韩女士一路走好。

李维轩  中央财经大学2010级学生(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组参赛者)

文学是没有国界的艺术,韩素音女士的文学更是没有国界的,她的作品架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从她的笔下,西方世界看到了更真实、更完整的中国;同时她也把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带回了中国。能像韩女士那样,通过翻译跨越语言的障碍,促进各国文化间的交流,应是每个译者奋斗的目标。

从此,世上又少了一个中西文化的使者,但她却留下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瑰宝。她用一生描绘了一个世纪的传奇,用她的笔书写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任洁  中央财经大学2011级学生(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组参赛者)

韩素音女士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人。她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积极准备韩素音女士捐资设立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时,我深深体会到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与严谨性,更对翻译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谢韩素音女士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翻译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希望她一路走好。

魏可欣  中央财经大学2011级学生(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组参赛者)

去年此时,怀着对翻译的好奇和热爱,我和“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结下了不解之缘。犹记得,第一次翻译课堂上,“翻译”,以艺术兼科学之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在那里,我开始近距离了解她,学习她。犹记得,每一个不知疲倦的周末上午,每一个细细切磋的字词,都在向我注入勇气和力量;在那里,我找到了翻译的乐趣与挑战。

时至今日,比赛早已落下帷幕,可我与翻译的情谊却依然长久。感谢翻译,让我学会坚持与细致,感谢“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让我受益匪浅!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