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朱义华:难以割舍的韩素音情结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这些年,每隔一段时间通过中国译协网来浏览一下译届动态与韩素音先生的生活近况(译协网有韩素音作品博客链接)已成为了一种习惯。由于最近一直在忙于学位论文,有些日子没上译协网了。上午突然接到译协的来电,告知先生辞世的噩耗,甚为震惊。挂断电话,悲痛之情顿时涌向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饮水思源,作为6次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5次获该赛二、三等奖的选手,我对作为该赛事捐助人的韩素音先生倍感亲切。对先生的了解是始于2004年第一次参加该项赛事,当时不知为何以先生命名,于是便查阅了一些有关先生的资料,并开始接触先生的作品。就这样,慢慢地我就结下了难以割舍的韩素音情结。2008年的竞赛更是让我难忘,因为奖品中就有先生著名的《瑰宝》一书。获此书,本人如获至宝,再三品读,如饮醇酒,越发香浓。先生的传奇经历使我产生了一种素昧平生的仰慕与钦佩,我也于无形中沐浴在先生事迹的感动与激励之中。先生的爱国情怀、创作成就与对翻译事业的支持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给我们树立了从事对外传播与翻译事业的光辉榜样,也成为了我执著从事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这是韩素音先生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是指引翻译工作的至理名言。作为中英混血儿的先生既热爱父亲的祖国,也热爱母亲的故乡,因此一辈子曾无数次往返于亚洲与欧洲,数次离开了“中国母亲的爱”,同样也数次重返中国,奔向“母爱的怀抱”,始终难以割舍对中国的依恋与儿时的记忆。同样地,对翻译事业的追求,也可以是一种“爱”,一种出于传播中西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爱”,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文化种子”将会因为翻译而离开中国,远走他乡,移植到异域文化之中,但此举最终是为了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是出于对中国的“爱”,最终还是奔向中国的。因此,就像先生的爱国情怀一样,翻译,尤其是外宣翻译,就是一个“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的不断推进过程。

  “著述等身”一般用来形容大家学者的斐然成就,但用在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韩素音先生身上也不为过。先生自二十出头就开始创作,早期的生活经历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赋予了她巨大的创作灵感与丰富的创作素材,她前后用英文、法文发表自传、小说、专访、纪实等作品40多部,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瑰宝》更是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轰动。先生的作品构思细腻巧妙,文笔精美流畅,情感自然真挚,哲思聪敏睿智,叙事刚健而书,抒情娓娓来道,起到了向西方世界揭开中国神秘面纱,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既是创作者学习的典范,也是翻译者模仿的楷模。
“奖掖后学,鼓励文化交流”被韩素音先生理所当然地当成了己任,她先后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等翻译类和文化交流类奖项。她一直保持着与中国翻译界的联系,多次访问中国译协,并与译协领导及《中国翻译》编辑部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座谈。在1989年到访期间,当她得知“青年有奖翻译比赛”缺少资金时,先生当即表示愿意捐赠资金作为开展评比活动的奖金,这就是“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竞赛之名的由来。现如今,该项竞赛已走过24个春秋,已成长为我国青年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对于推动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升外语教学的水平、促进翻译同行的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韩素音先生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那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奖掖后学的高尚品德与身体力行的文化交流推动举动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求索,勇攀高峰。先生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交流使者和前辈,是我们翻译事业与文化交流事业的重大损失。藉以此文寄托对韩素音先生的哀思,愿先生一路走好!

 

 


(文/朱义华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