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李景端:韩素音心系翻译为“搭桥”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韩素音走完96载不寻常的岁月,近日安详地从人生舞台谢幕了。世人对她的为人、婚姻、作品、政见等也许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有一点无疑会赢得大家的共识,那就是,她为中外文化交流而辛勤“搭桥”所作的出色贡献。

       我同她只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冯亦代与安娜夫妇,宴请韩素音与陆文星伉俪,碰巧我在北京,亦代把我也拉去作陪;另一次则是我专诚去宾馆拜访她。因为我是搞翻译出版的,所以两次晤谈的话题,主要围绕翻译而展开。

   头一次见她的时间,刚好是冯亦代应聂华苓邀请,从美国爱荷华国际作家创作中心回国不久,所以交谈自然就从中国作家如何走向国际谈起。韩素音认为,中国前辈作家,如林语堂、茅盾、老舍、巴金、钱钟书等,都有很好的外文功底,对外交流没有困难。而当今的不少中国作家,因外语水平低,要想了解外国,或者让外国了解自己,就必须借助翻译,现在恰恰是中国的对外翻译太薄弱了。亦代和我都认同这个看法。谈论中都觉得,像聂华苓这样办国际作家创作中心,当然应该鼓励,但受益的只能少数人,要想让现代中国文学传播出去,还是必须大力扶持和完善翻译事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韩素音谈翻译,说实话,她的一番见解很对我的胃口,所以从心底里对她产生了崇敬。

    九十年代初,我主持译林出版社工作后,因为上级批准我们出书的范围,笫一项就是外文本书刊,所以曾经计划筹办一本以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为主的英文期刊。知道韩素音来到北京,我就为这事特意上门向她请教。听了我的设想之后,她首先问我,由谁来翻译这些中文作品?我答:主要请国内大学教师翻译,再争取由外国人校订。她沉凝了一会儿对我说:这本杂志是要给外国人看的,你现在是由中国人在中国编,由中国人翻译,再运到外国去卖。那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你选的文章,不是外国人喜欢看的;翻译出来的外文生硬别扭;在外国又没有自己的发行渠道。这些结果你都想过没有?如果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就要慎重考虑。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上翻译课,中文译成外文就更难了,所以要赶紧培养翻译人才。我在中国译协设了一个“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就是希望引起大家对翻译的重视。这是她笫二次对我谈翻译,不仅平息了我急于办英文刊物的冲动,更使我对翻译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出身亚欧混血的韩素音,有着复杂、传奇的一生。尽管有外国人说她是中国人,也有中国人说她是外国人,但她自己坚称:“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她奔走世界,行医义诊,教书育人,献身文学,推崇翻译,呼唤和平。她的作为,使她的国籍已不重要。可贵的是,她不遗余力地在不同的国度里,播撒文学和友谊的种子,充当着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搭桥”使者。

   韩素音走了。她的作品和影片,尤其是她的敬业精神,将永远留在世人的怀念之中。

 

(文/李景端  资深出版人,原译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