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2012年第6期】中国译协成立30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行业篇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编者按>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交流空前活跃,为翻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翻译活动作为新兴产业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中国译协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调整、丰富和拓展协会的组织宗旨、工作任务和工作内涵,由初创时的“学术性、非营利社会组织”逐步拓展成为涵盖学术、专业和产业领域的“行业性、非营利社会组织”,并于200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先后成立了翻译服务委员会和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两个产业领域的分支机构,力求在行业规范发展方面发挥社会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翻译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并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界强烈要求中国译协对翻译行业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200411月,中国译协召开第五届全国理事会议,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译协章程,新章程将协会名称“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明确了未来中国译协作为学术性、行业性社会团体的性质,使中国译协的业务和职能范围在原来学术领域的基础上向行业领域扩展和延伸;译协的会员组成也从原有的翻译团体,扩展到从事翻译及与翻译工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这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译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经过五年的工作、实践,协会顺利实现了从单纯学术性社会团体向兼顾学术性、行业性的社会组织的转变。而五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外交流空前繁荣,社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增长迅猛,翻译行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不可替代的服务行业。为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发挥中国翻译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2009年11月,中国译协召开的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对章程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将协会性质由原来的“学术性、行业性、非营利组织”改为“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社会组织”,直接定性为行业组织,提升了翻译行业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更广泛地团结翻译行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整个行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和对外交流事业服务。

    这一时期,中国译协实现从学术性团体向行业组织的历史性跨越。主要表现在服务改革开放大局,为各领域的对外交流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汶川特大地震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翻译学术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翻译出版等方面空前活跃;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力度更大、路子更宽、质量更高。特别是根据新的章程要求,中国译协逐步开始行使“进行行业指导,参与行业管理”的职能,相继成立了翻译服务委员会和本地化服务委员会,积极协调各有关领域和部门,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推广,评选优秀会员企业,为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有序竞争、培育行业健康发展做出巨大努力;举办了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等行业会议,为加强行业交流,推广行业经验搭建了高端平台;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发布行业权威信息,为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制定行业整体发展规划奠定基础;;承担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证书登记与继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对于建立完整、专业、规范的翻译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翻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协会还通过与政府相关机构的沟通、协调,为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翻译产业优势资源,加快企业聚集和培育,推动翻译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这一阶段,中国译协名称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协会宗旨是: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翻译行业的指导与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开展翻译研究和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维护翻译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开展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翻译质量、改进翻译服务、促进翻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会员除与翻译相关的社团外,增加了企事业单位和从事翻译及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