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理念的更新及中译外人才的普及化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翻译及语言教育学院原院长、中国项目负责人 鲍川运

尊敬的周局长、各位领导、我非常荣幸、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做一个发言。最后一个发言比较难,前面都讲完了,我也没有什么太多说了,就尽力吧。

翻译研究院今天成立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说明国家第一次对这个问题真地重视起来了,在我们国家的确这样,如果重视这个问题就好办了。为了准备今天的讲话,我看了一些材料,了解了中国对外宣传方面的一些理念。一是从原来的传统媒体转换到新兴媒体,二是理念的转换,即从原来的宣传概念转换到传播的观念。三是是由原来对信息控制转换到对信息比较及时的公开发布。四是从原来的讲道理转为了讲故事等这几个方面。刚才仲校长对对外传播的定义、话语体系内涵作了非常科学的描述,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问题,就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实际上一些观念好像说的很清楚,但是落在实处的做法还是有问题。

举一个例子,去年纽约时代广场竖起一个很大的广告牌,有一面墙那么大。非常艳丽的广告大屏幕上展示的是一个个中国名人,比如著名运动员姚明、著名艺术家、科学家等等。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很好玩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很多外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知道的人可能会说,他们是中国的一些名人也就到此为止了。在时代广场打这样的广告,可能需要几百万美元,可是产生的效果我觉得可以进行研究。就是说,我们有时候是按照自己传统的思路来对外传播的。我觉得应该宣传著名的人物,宣传成就,好像这个观念跟我们传统文化有关,我们的眼光放在大人物、著名的人物身上,而没有看到老百姓普普通通的事情。所以很多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怎么讲好中国的故事,怎么从海外受众认同的观点去讲故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概念上,我们经常讲大国的风范,那体现在哪里?最重要的体现在自信,有了自信才有了宽容,有了自信才能产生淡定。一个自信的人不会说整天碰到人就说,自己怎样怎样。所以,从整体来说,需要把观念转变一下,我就是我,这就是我们所做的,我们用淡定的方式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讲老百姓的故事,从生活方式上体现出文化价值;反映中国的软实力,要长期的、慢慢的做。可以反过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通过什么方式呢?就是通过点点滴滴,小小的生活上的事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了我们的观念。

另外,在对外宣传方面,可以借用其他领域的一些科学的方式。比如现在国外一个很大的行业叫本地化,本地化就是把国外的产品,比如电脑软件、硬件产品销往其他国家,怎么根据那个国家的国情、文化等各方面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符合那个国家的需求的策略。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管理体制和概念,因为我们文化走出去实际也是我们文化产品走出去。

中译外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会不会聊天,就是这个说话会不会表述。我们国内的翻译长期以来是有语法教学的方式,基本上是对应的方式。比如中文的主语转换到英文的主语,中文的动词转换到英文的动词,基本上中英文语法方面实现互译,完全可以按照语法方式转换。但是由于语言的不同,本来是讲的很轻松、很幽默的氛围,原来的语法翻译很可能显得比较呆板,句子结构比较拘谨,就产生不了亲和力。比如翻译融通中外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我们要把这个问题追溯到源头,还是翻译的教学方面。很多学校由于缺乏翻译师资,特别是中译外的教学,基本采取了对应的方式,状语从句怎么译、定语从句怎么译,没有考虑到语言的特点。还有就是语义的使用,如果这个语言达不到一种程度,上下文不能自如掌握,往往不容易做到翻译得好。所以,产生的效果给人觉得很有距离感,反映到具体的交往中,我们和对方来说,难以产生那种亲近感,也许不会妨碍大事,但是作为文化的传播交流还是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现在翻译出了很多问题,当然从词汇的选择来说也有很大的问题,对翻译的认知方法在教育方法和教学中做的还是不够。

现在成立中国翻译研究院,由外文局负责,外文局从事翻译的历史是最长的,所拥有的翻译人数,在职人数应该是最多的,产品也应该是最丰富的。刚才仲校长说的可以成为一个翻译方面的智库,我觉得这个定位很好,当然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统计进来,但是从智库角度来说,可大可小,小的时候可以做小事,壮大了以后可以变得更大一些,这倒不重要。但是,我觉得要做一个典范,定义应该是高端的,应该在以下方面:一是提供指导性的研究,二是协调组织方面的翻译资源,三是进行高端培训,四是具有翻译成果。接下来要考虑整个翻译研究院的运作机制到底怎么做,就是自己是不是要配备自己的研究人员,还是采用协调机制来做职责方面的一些研究。

有几件事情要做:第一,对外宣翻译准则进行研究和讨论。刚才我说过了,在源头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不太合适。比如明明是一本讲儿童的故事书,但是看中间的语言就像大学生的话语一样,都是空话、大话,译者有多大的程度和权利进行修改,这个准则应该把握在什么地方。比如最近莫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奖,译者实际上对翻译原文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甚至情节都改了。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到底我们允许在许多大程度、在什么情况进行变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像美国一个项目叫社会科学翻译准则。他们有一个基金会拿出一笔钱,组织翻译方面所有的专家成立了这个项目,由译者、出版商、作家三方面讨论,就是关于社会科学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准则,最后出了一个小册子,向一些出版单位和一些有关的用户提供。这些都是应该可以做的研究项目。

在翻译的新形式方面可以进行探讨。比如现在的翻译如果采用了物理性的,比如这个项目交给你来翻译,这是一种形式。另外还有招标,这个翻译提出来了这个项目,需要进行招标。另外还有的传到网上,就是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来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这也是一种新的形式,当然我们还要建立很严格的审查体系。

在合作方面,译者和作者的合作,实际上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多方面是做不到的,是因为资金和经费上做不到。另外,翻译的合作方式,比如中译外,有一些中国人自己可以做,有一些可能做不到,汉语是母语的,外语英语是母语的,两方面作者一起合作,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

其次,对于全球性的目前能够做中译外的翻译马上、尽快做一个调查,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中译外,有多少人有这个兴趣,都住在什么国家,他们还能做多长时间,因为有一些人年龄比较大了,可以推荐第一梯队,还可以推荐第二梯队,作为一个资源调查,建立这样一个人才库。

 第二,进行高端培训。这是中国翻译研究院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的组成部分。刚才仲校长讲的非常直白,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实际也是我要讲的。高端人才是院校培养出来的,但是他后一句讲得非常好,非常到位。联合国在前几年举行的招聘考试,最后通过考试的没有一个应届生,今年11月份又要进行一次口译招聘考试,我也会关注。中国译协最近有一个中国文学的翻译比赛,据说马上就要通知结果了,我也非常期待,最后能够了解一下获得前三名的这些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是英语是母语,还是中文是母语,是应届毕业生还是经过多年的锻炼、历练的译者。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端培训应该是我们现在国内非常急迫需要的继续教育形式,因为高校有学制限制,比如说像MTI或者高校学院,学制仅仅是两年,至多三年,两三年毕业了,学业完成了,别管学的什么,都要毕业,不能继续在学校学习了,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应该有一个继续进修的渠道。像刚才说的翻译博士,能不能建立起来?如果能够建立起来更好,但也不能指望它建立起来后再做事情。所以,我觉得中国翻译研究院可以在院校体系之外高端培训方面创建一个模式,就是说怎么样能够在这些译者经过了院校的正规训练以后,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同时加上在职培训,看看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当然,这个培训对象也可以是多元化,主要是中国自己来做。因为当前全世界情况来看,很多翻译是有非常严格的标准的,特别比例,比如只能用自己的母语,招聘翻译只做英译中,不做中译外。但是,从我们中国的情况来看,不太可能的,大量的中译外还是要中国人自己来做,这就涉及到翻译的理念,德国认为是教育方法,即怎么样能够在一开始的训练的时候打破对语言传统的认识。

刚才周局长提到的人才交流问题,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一种翻译工作室,或者翻译工作站,由外面的译者和中国的译者,甚至中国的译者大家在一起用一两个星期时间,坐下来研究翻译的问题,最后产生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翻译成果,通过一种渠道出版研究成果,给其他译者提供一种指导。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所以,最后我提出一个建议,能不能借这个东风,建立一个国家翻译基金,或者在国家社科基金下专门建立一个翻译的基金项目,而不能把翻译混同于其他的社会科学项目竞争。因为单纯作为一个翻译项目和其他社会科学项目争取资金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真正重视的话,要尽力争取这样一种资金的支持,要建立起正规机制。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台湾多年来有一个计划,就是把台湾本土文化推出去,特别是在这几十年来本土的作家,必须要有一些作品推出去。就像刚才唐会长呼吁的,翻译的报酬要提高,但是同样是一个现实问题——每个出版社会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问题。如果能将翻译作为一个国家基金常设项目,情况会好得多。因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基本运作靠市场机制做不到,会有很多成本比较高投入需要做,所以需要国家支持。

如果能设立这样一个基金,资金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像我们所知道的一些译者,他们可以向国家、基金会申请一些文学翻译的奖项,如果获得这个奖项的话,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基本上如果一年获得两三个奖项,全年收入就没有问题。现在不能仅仅依靠译者的热情,有人是翻译发烧友,可以做一次,但是不可持续,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机制就需要采用国际标准,译者如果作为自由职业者需要通过申请基金来获得收入,对此就有积极性了。所以,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做到,既然国家重视到现在的程度,应该采取一些实际的行动重视到底。

我就从这几个角度谈谈。我当副院长难以承受,从时间上难以保证,但是我想提出来,接下来的具体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开始。

 谢谢大家。

(转载自中国网文字实录,未经本人审阅)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