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访谈 >

利用中国关键词加强中国话语感召力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对于 “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我想从传播学的角度谈几点感受。

首先,从宏观方面来说 “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的推出,是符合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理念变化——从现实政治向观念政治的转换。“9•11”事件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在推出观念政治的概念。如最近伊斯兰国家更多地借助社交平台,更多地通过观念政治在施加影响力,所以观念政治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的推出与这一全球大趋势相吻合。

习主席在去年金砖五国峰会上提出要增强话语感召力,也是对话语建设和对外传播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所以,“中国关键词”平台从现实政治到观念政治和习主席提出的话语感召力的目标是吻合的。

“中国关键词”平台比较符合传播学规律,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经典言论——媒介即讯息,“中国关键词”平台给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终端产品,更多是媒介平台。我们不仅要解决说什么,还要解决怎么说、对谁说,这更多涉及到媒介平台的传输方式。“中国关键词”的提出,更符合现代传播理念,而不是传统简单的运营生产,按照媒介信息的理念进行设计,符合现代传播的理念和要求。

另外,“中国关键词”平台建设遵循了以用户为导向原则。平台整体设计完全按照用户便利原则,更方便目标受众检索和获取所需信息,可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媒介即讯息的理念。

根据传播学家威廉斯提出的观点,文化和传播的核心是关键词的传播。他编著的《关键词》一书是媒介文化研究必备经典著作之一,“中国关键词”平台建设贯彻了这样的理念。

第三,当前整个话语权的争夺要重视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命名权、阐释权和议程的设置权。例如科学发展观过去经西方媒体翻译成了可持续发展,我在“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看到另一个比较能传输其意义的翻译,通过“中国关键词”平台解决命名权的问题。权威的阐释也非常重要,“中国关键词”平台在话语权的争夺上取得了命名权和阐释权方面非常可喜的进步。

最后,中国关键词”平台符合现代社交媒体时代“三化”的特征,分别是碎片化、可视化、交互化特征,所以平台的推出是与当今整个社交媒体发展的大趋势是相吻合的。

我对未来如何继续建设好这一平台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强交互机制,此外,要引进对效果和目标的评估进行量化统计,让平台内容生产过程能按照用户需求产出其所需内容。

第二,可以将“中国关键词”打造成中国价值观的维基百科。目前平台建设有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包括外文翻译界权威人士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还应引入众包机制,一方面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如各国政要、学界精英。更重要是要影响易受影响的人,即青年受众。年轻一代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可以发声。对于年轻受众的重视应该成为 “中国关键词”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引进众包机制,如邀请青年网民生产关键词,最后由翻译界专家组建把关人机制。“中国关键词”模式将来能够建立起关于中国价值观的维基百科,这可能是我们长远的建设目标。

最后,加强对社交媒体的推广做一些具体的阐释。平台应该通过谷歌、领袖精英、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一些有目标的推广,希望这个“中国关键词”能够成为一个被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外,希望“中国关键词”今后的改进能够突出视觉化,当今传媒除了微博、微信,还有了视觉化传播方式微视。可视化是未来信息传输的潮流,目前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内容包括权威阐释还仅仅是文字解读,但如果能有一些所谓的动视、动漫的表达,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中国关键词”已经是一个优质的媒介平台,从整体的设计理念,符合传播策略和当今全球、全民、全媒传播大趋势,希望平台在未来进一步完善,争取让“中国关键词”真正成为中国版维基百科。

(作者史安斌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根据“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发布会现场录音整理)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