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习新思想 传播二十大 | 第七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3-07-26
        7月22日至23日,第七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外交部、中国外文局、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30余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开幕式现场
 
        本届论坛主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外传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讨如何通过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传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22日上午,论坛开幕。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维胜,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主任张士义,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英文翻译三处处长刘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阿文翻译处处长霍娜,天津外国语大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修刚,天津外国语大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晶,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博士后导师、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刘琛,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译审、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洁作主旨发言。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卓玛主持。主旨演讲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副主任李铁军、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刘宏伟、青海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赵艳分别主持。
 
▲马维胜校长致辞
 
        马维胜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全校师生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和天津外国语大学给予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第七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的机会表示感谢,对天津外国语大学和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外语学科建设情况。他表示,青海民族大学有幸承办此次论坛,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与会学者的真知灼见一定能有效推动学校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事业更好发展,一定能帮助学校找准参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讲好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路径和方法。
 
▲周红蕾书记致辞
 
        周红蕾书记表示,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背景下,面临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在此背景下举办第七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恰逢其时,十分必要。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打造“翻译中国”品牌,2012年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合作建设“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开展了全国唯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国家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直接服务中国话语世界表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国家战略。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通过论坛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共同探索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思路,创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李淑静书记致辞
 
        李淑静书记指出,国家翻译能力,特别是中译外能力,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翻译工作从过去“翻译世界”转变为继续“翻译世界”的同时更加重视“翻译中国”。翻译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北大外语学科秉承“学贯古今、融通中外”的学术使命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精神,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2022年8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共建“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基地”,一年来,双方不断深化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相信齐聚三江之源的各位参会学者必能扛起源头责任,为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张士义主任致辞
 
        张士义主任在致辞中代表主办方向青海民族大学和筹备组全体同志表示感谢,向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和参会表示欢迎。他围绕本届论坛主题,重点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定位和概念翻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新型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使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的光明前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内涵丰富、独立完整、规格极高的重大概念。对外翻译这个概念,需要跳出模式、路径、特色、标准等具象化理解和阐释化表达,采用廉洁明快、语义直达、便于传播的译法(如英译文 Chinese modernization),体现中央文献翻译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卓玛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陈明明作主旨发言
 
        陈明明以二十大报告“文明”概念英译为例,围绕中国特色文化概念的定义和翻译作主旨发言。从历史和现实、宏观和微观角度阐释了文明概念的定义,并结合时政翻译例句阐析相对应的英文表述。陈明明认为,文明首先指世界上一个地区、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对应英文civilization。在特定语境下,文明即文化,对应culture。文明也指摆脱了蒙昧野蛮,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社会发展状态,对应civilized。文明还用于表示文明社会所具有的公民素质,可用civil、civility。另外,文明一词在我国公共语境下具有极强附着力,可灵活转译使用。他指出,准确翻译“文明”一直是时政翻译的难点,二十大报告英译团队对报告中20余次“文明”的处理为业界提供了良好范例。
 
▲刘亮作主旨发言
 
        刘亮以《新时代中央文献翻译的创新》为题作主旨发言。刘亮首先回顾总结了2012年11月以来中央文献翻译在领导人著述、重要会议文件和党史著作系列方面的主要成果,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五大创新,即顶层设计高屋建瓴、翻译体系完善成熟、组织运作细化延展、翻译技术自主自强、传播应用稳步推进。他指出,在当前社会大变革、科技大进步、文明大发展的新发展阶段,面临着跨语种、跨机构、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等诸多新的挑战,新时代中央文献翻译工作者要坚持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努力打造“小机构、大社会”的大外宣大翻译格局,积极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央文献翻译共同体。
 
▲霍娜作主旨演讲
 
        霍娜以《从中阿文化交流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路径》为题作主旨发言。她指出,中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交流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结合自身长期从事对外翻译与传播的实践经验,霍娜建议,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应吃透对方文化、找准文化契合点、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加大翻译人才培养力度、“走出去、请进来”多途径推广中国文化并善用新媒体和新技术。霍娜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阿拉伯世界,应成为中国文化走进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我们要尊重文化传播的规律,秉持平和心态、摆脱“自我窄化”和减少“文化折扣”,让世界正确地理解中国。
 
▲修刚作主旨发言
 
        修刚以中央文献日译为例,阐述“融通中外”是对外翻译的关键所在。他指出,提高翻译中国的实践水平,加大对外翻译研究力度是提升对外话语权的重点所在。能否做到“融通中外”,要从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贴近外国受众需求和思维特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融通中外”是新时代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目的与标准,也是翻译的重要责任。“融通中外”翻译,既需要对“中”的充分理解与认识,也需要对“外”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与对内话语体系内涵是一致的,但表现形式不尽一致。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的发挥,对外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对外翻译息息相关,只有解决“融通”环节,才能使对外翻译为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做出贡献。
 
▲王铭玉作主旨发言
 
        王铭玉以《谈谈对外传播中的话语之意识》为题作主旨发言。他首先从话语之话语、话语之国际、话语之权力、话语之中国、话语之体系、话语之意识这六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外传播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之后介绍了“实力”的概念、“国际权力”的三种类型、“话语”概念的界定。他指出话语形成的六个取向,即坚实的话语基础、坚定的话语自信、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科学的话语体系、有效的话语方式和被认同的国际话语权。话语意识涵盖意识形态、对外宣传、政治话语、重要概念、翻译标准、问题导向等多个维度。而文献翻译工作的话语意识则包括担当意识、政治意识、语言意识、家国意识、精准意识和人才意识。
 
▲李晶作主旨发言
 
        李晶以《中国共产党简史》为例,从以新话语建构党史叙事、以新模式拓宽形塑路径、以新思路提升形塑质效这三方面探讨通过党史外译塑造百年大党形象。她指出,党史外译旨在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向世界贡献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经验和智慧,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与认同。党史外译拓展了政治话语外译实践的话语空间,其多元翻译主体的互动与联合以及“自译”和“他译”的双重路径能够成为党史外译实践的一种新模式,为建构党和国家形象、维护对外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党史外译应从理论和实践维度不断探索,丰富对外政治话语内涵,创新翻译传播模式,从而助推对外译介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
 
▲刘琛作主旨发言
 
        刘琛以《中国之道的外译:国际发展视角》为题作主旨发言。她从多维度多信源搜集整理资料,做复杂模型分析后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最为全球重视。然而,新的时代条件下,阐释中国之道的关键核心——中央文献翻译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现有国际传播格局的不均衡性以及政治文献国际关注度竞争的独特性。如何破局?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是根基。采用国际前沿的国际发展理论的技术路线,中国之道的外译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性维度为三层级。说服力是底座,应把握的重点是即时效果与长期效应的相互支撑。感染力是第二层级,关键是重新界定外译能力的内涵。改变力是终极目标,要精细化外译的内功,更要充分重视、科学研判数字化带来的深刻冲击。
 
▲张洁作主旨演讲
 
        张洁以《如何“翻译中国”:基于翻译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多元化融通路径》为题作主旨发言。她提出外语专业人才在新时代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由“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转变。时政和文化外译具有翻译质量等级高、时间紧、流程多的特点,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政治敏感性、术语准确度和原文理解能力,要求翻译学科教师要以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以理论升华实践。她认为,在探索外译人才培养多元路径上,要通过“双师型”翻译教师在译著、科研及教改项目、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真实翻译项目引领,打造师生产学研融合、考赛评同步的平台,以在翻译学科建设及外译人才培养上取得实效,为培养具有较强外译实践能力的翻译专业人才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李铁军副主任、刘宏伟处长、赵艳处长分别主持主旨发言
 
▲六组平行分论坛
 
        22日下午,6组平行分论坛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翻译研究与阐释”“中共党史对外译介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中央文献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央文献翻译的跨学科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近60位专家学者为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和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言献策。
 

▲分论坛代表汇报
 
        23日上午,论坛闭幕。广东金融学院黄中习、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季智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朱曼青、天津外国语大学屈扬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宋元玲、中国外文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刘强依次就本组分论坛的研讨情况进行汇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副主任卿学民、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李迎迎、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卓玛作闭幕总结。闭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祁富民主持。
 
▲卿学民副主任作闭幕总结
 
        卿学民副主任指出,本届论坛是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首次举办的“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也是三年抗疫后首次举办的线下论坛,具有特殊意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畅所欲言,交流思想、贡献智慧。本届论坛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领袖的故事,充分体现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工作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主动自觉;覆盖范围有所扩展,西部地区学者明显增多,理论研究学者积极参与;研讨水平进一步提升,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与会专家紧跟时代,对涉及可能影响今后翻译发展走向的前沿技术持续跟踪研究。
 
▲李迎迎副校长作闭幕总结
 
        李迎迎副校长表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智慧与真知中展现学术魅力,在分享与交流中回应时代呼唤,呈现了一场高水平、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思想盛宴。本届论坛参与广、专业强、接地气、务实效,议题充分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念,彰显了学术性强、实践丰富、创新突出的特点。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对于提高政治文献翻译的质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极高的政治站位和深邃的理论思考,充分体现了本届论坛的政治高度、理念深度、实践广度和育人宽度。未来,希望各界同仁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中央文献翻译与传播工作贡献“金点子”、拿出新作为。
 
▲卓玛副校长作闭幕总结
 
        卓玛副校长代表青海民族大学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全体工作人员为此次论坛付出的智慧和努力表示敬意和感谢。在此次论坛上,参会外语学科师生充分领略了“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这一国内关于政治文献对外翻译与研究高端学术活动的高层次和高水平。本届论坛在中央文献外译领域深入开展交流,在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构建及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围绕政治文献翻译的新模式、新思想、新视角进行多维度研讨,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推动高校更好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发挥人才储备、学科积淀等独特优势,具有重要学科意义。
 
▲祁富民院长主持闭幕式
 
        “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创办于2015年,是国内关于政治文献对外翻译与研究的高端学术活动,意在为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传播搭建研讨对话平台、交流合作平台和成果发布平台,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本次论坛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国外理论动态》杂志协办。
 
▲参会者合影留念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