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

2019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发布时间:2019-11-20
           11月16日,“2019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四川省翻译协会、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和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承办。会议的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赣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李万瑛局长谈到,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新时代赋予了翻译工作者伟大使命。李万瑛局长指出,甄选并向外译介优秀民族文化典籍、文献、文学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永正指出,西南民族大学始终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办学初心和使命担当。当前,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听懂、读懂中国,离不开翻译。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翻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四川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连真然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新时代赋予翻译新的使命。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过程中,文化研究要依据历史史实,文化翻译要遵从国家标准,文化传播要纠正过去的误译,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发声。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央民族大学向红笳教授表示,少数民族资料、书籍及文献的英译工作为世界了解我国多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担负着极其重要的推介功能、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向教授从翻译难点、文本选择、原文文本处理、少数民族的文化韵味、诗文翻译及增补、注释七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外交学院武波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与其他文化不同之处尤其体现在中国人的哲学观。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哲学观是“心物一元、自他不二”,即天人合一。武教授围绕如何将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思想传播到全世界,重点探讨了汉英翻译中的难点。

           西南民族大学魏清光教授以《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题,着重阐述了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魏清光教授指出,翻译少数民族文学,应以我为主,翻译过程中译者须具有外语思维,把不合逻辑的语言转化为合逻辑的语言,把别人听不懂的话语转化为听得懂的话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华中师范大学魏家海教授从形象学的视角,以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唐诗翻译中的“胡”文化为例,分析宇文所安唐诗译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重构。魏教授认为,宇文所安对胡文化形象的翻译建构对传播中国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对挖掘唐诗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有反观作用。

           西安外国语大学梁真惠教授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当代荷马〈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库外译的几个具体问题,涉及译名选择和统一、外文引用的翻译和注释、神话色彩词汇的翻译、译者注释、对原文的编辑等。

           在分组讨论中,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主题,就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少数民族文库外译选题与译介、少数民族文化域外接受、高素质民族翻译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据悉,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文献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该中心成员主持、完成与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相关的各级别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论文、专著、译著44篇(本)。2016年至2019年,中心成果连续4年获得四川省天府翻译奖一等奖。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