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3-03-30
中文目录
 
理论研究 /
05  翻译诗学与诗学翻译  王东风
17  中国译论史百年探要  黄忠廉  费周瑛
26  西方翻译伦理思想批判性审视  胡作友  彭九州

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研究专栏
/35  国家翻译技术能力研究:概念内涵、要素分析和主要特征  王华树

译史纵横
/44  历史语境下的翻译自觉:马古烈与《中国古文选》  唐铎

译介研究
/52  “理”的“西哲格义”——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田莎
/62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合译与实践社群的构建——以纸托邦为例  卢静

翻译教学
/71  基于生态范式的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杨志亭
/78  国家翻译能力视域下的法律翻译教学  张法连

译家研究
/87  译编结合,译以载道:伍蠡甫的翻译观探微  王家娴  陶友兰

译家谈译
/94  奉献一份别样的译文——我译《老人与海》  林一安

学术视点
/99  翻译研究的数字人文“转向”:现状及反思  张威  雷璇

翻译评论
/107  汉译莎剧拾遗:首个传教士合译本《海国趣语》  朱安博  贺时纬

书刊评介
/115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问题、理论与方法——《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述评  王峰  乔冲

学术访谈
/121  新时代外交口译的特征、原则和挑战——徐亚男大使访谈录  李鑫  漆薇

学术争鸣
/130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英文本对比研究  杨宇冠  李立
/137  再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报告的写作——与李长栓教授商榷  杨帆  王京平

实践探索
/144  语用修辞学翻译原则  侯国金
/152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研究  杨渝  陈晓
/160  “换易言语使相解”——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葡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刘全 卢亚伟
/165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王军  赵石薇
 
自学之友
/171  Why Fiction Is Good for You (Excerpt)(Jonathan Gottschall)  周领顺  刘晶晶/176  译者行为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过程  周领顺
/181  什么叫“虚伪的谦虚”?(季羡林)  王维东
/184  怎样把变通贯穿到汉译英的字里行间  王维东
 
/188 英文摘要
/191 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竞赛规则 /
词语选译
/夹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重要概念汉英对照(一)

中文摘要
 
翻译诗学与诗学翻译
王东风 广西民族大学/中山大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诗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文学翻译和研究应该引入诗学的视角和方法论。诗学认为,诗学功能是文学作品的首要功能,而实现诗学功能主要依赖以反常化的表达方式为特征的文学性,因此诗学翻译也应将实现原文的诗学功能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学性的审美特征、效果和价值。文学翻译研究则应对原文的文学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描述、分析和探讨。本文认为,中外翻译诗学研究目前都不是很完善,文学翻译者对文学和文学翻译缺乏足够的诗学意识,这严重影响了文学翻译实践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在文学翻译研究中引入诗学的方法论,建立系统的翻译诗学,进一步推动文学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关键词:诗学;翻译诗学;诗学翻译
 
中国译论史百年探要
黄忠廉  费周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中国译论史研究始于百年前,近40年来日渐趋热,也逐步发声海外。本文基于文献揭示了中国译论的发展轨迹:中国译论发展分期分明,经验性特点贯穿始终,理论自觉逐渐提升;传统译论现代性阐释与转化稳步推进,当代译论以理论创新为己任,本土译论试建初见成效,跨学科研究范式渐受欢迎。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译论为参照渐成共识。
关键词:中国译论;发展史;百年;轨迹
 
西方翻译伦理思想批判性审视
胡作友  彭九州 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西方翻译伦理思想是由贝尔曼率先提出,韦努蒂、切斯特曼、皮姆、罗宾逊等人继承并发展的有关翻译伦理方面的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成为研究热点。中国翻译界的态度逐渐由引进、模仿、套用转向反思、解构、批判。本文针对西方翻译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在肯定其理论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单一化、极端化、理想化、模糊化和随意化的不足。如何克服其理论缺陷,实现与中国翻译实践的有效结合,是中国学界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难题。扎根于中国翻译实践,聚焦实际问题,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外来研究成果与中国本土情况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外来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推动更切实有效、更具有普适性的翻译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西方翻译伦理思想;异质性;职业伦理;翻译学;中国
 
国家翻译技术能力研究:概念内涵、要素分析和主要特征
王华树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翻译技术能力对国家翻译实践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翻译技术能力的概念,系统地分析国家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其主要特征,据此构建出国家翻译技术能力的基本框架。开展国家翻译技术能力研究、加强国家翻译技术能力建设,对于促进当代翻译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推动新时代国家翻译能力和国家翻译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国家翻译能力;国家翻译技术能力;概念内涵;构成要素;主要特征
 
历史语境下的翻译自觉:马古烈与《中国古文选》
唐铎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马古烈是20世纪上半叶唯一一位在中国古代散文领域深耕细作的法国汉学家,其译本《中国古文选》是法国本土出版的首部中国古代散文选集,对后世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国古文选》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探究法国汉学家马古烈在历史语境下对中国古代散文有意识的接受与阐释方式,重点考察他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和对翻译策略的运用,并深入分析历史语境下《中国古文选》的译本功能与译本地位,以期为中国古代散文外译提供有效路径与实证支持。
关键词:法国汉学;《中国古文选》;马古烈;历史语境;译本功能
 
西哲格义”——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田莎 中南大学
 
摘要:“理”是朱子学的最高范畴。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危机的历史语境中,朱子学英语译介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以西释朱期)悄然展开,总体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以“理”为核心的“西哲格义”倾向。基于对“格义”跨文化内涵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考察了卜道成、卜德、霍金、李约瑟在译介中对“理”的“西哲格义”,试图以此揭示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英语译介的总体面貌及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为当下朱子学国际传播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理”;朱子学;英语译介;“西哲格义”;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合译与实践社群的构建——以纸托邦为例
卢静 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者队伍不断扩充而逐渐呈现社群合作的显著特征,这一趋势与学界对合译主体的社会化拓展不谋而合。在此背景下,以典型译者社会化合译分析为切入点,文本聚焦纸托邦从网站到实践社群的演进过程,将该社群的“实践”、“网络”和“意义”三大特征与合译关联并形成社会化合译分析框架,旨在构建纸托邦实践社群并揭示社会化合译模式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合译;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社群;纸托邦
 
基于生态范式的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杨志亭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生态范式在自然生态平衡的元背景下构筑了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在当前国内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大环境下,生态范式对于构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具有重要的阐释和指导作用。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政生态共同体,构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则应当顺应生态性思政教育模式,坚持“同向同构、译思怡思”的理念,在培养学生职业翻译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和养成符合社会生态伦理的理性价值观,寻求群体规约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并明确个人的生态定位。只有当学生主动承担起维护社会政治生态和谐平衡的职责,翻译专业才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生态范式;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构;译思怡思 
 
国家翻译能力视域下的法律翻译教学
张法连 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直接决定了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效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法律翻译教学是提升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核心基础。本研究表明,高校法律翻译教学应以强化培养具有较强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意识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为目标,充分调动协调法律翻译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法律翻译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促使法律翻译教学各环节形成合力,实现科学职业化的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目标培养。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提升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前提保障。
关键词: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法律翻译教学;法律英语;法治传播
译编结合,译以载道:伍蠡甫的翻译观探微
王家娴  陶友兰 复旦大学
 
摘要:伍蠡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美术理论家、西方文论专家、文学家、国画家,一生著译不辍,与其父伍光建被称为“中国译坛双子星”。他翻译、策划、编译、审校各类译著译作达四、五百万字之多,涵盖文学、文论、西方现代美学以及历史等各领域。本文拟概述伍蠡甫的翻译经历,结合实例提炼三个主要翻译特色:(1)整体观:注重考察翻译原文本的来源,有意识地融文论、画论和译论于一体;(2)主体性:根据时代和读者的需求,筛选合适的翻译材料,对语言结构和文体进行大胆创新;(3)责任感:通过翻译助力艺术创造、加速文化转型、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译者的责任担当。这些特色突显了伍蠡甫的翻译观:始于翻译,超越翻译,充分拓展翻译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伍蠡甫;翻译;整体观;主体性;责任感
 
翻译研究的数字人文转向:现状及反思
张威  雷璇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同样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实践、教学及研究。面对数字人文这一时代热潮,数字人文语境中翻译研究现状及特征要全面评价,数字人文翻译研究在本体关照、理性分析、实际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也须客观分析,由此探讨翻译研究的数字人文“转向”的可能性及未来发展,进一步明确数字人文性质翻译研究独特的跨学科属性及人文学科价值与定位。
关键词:翻译研究;数字人文;转向;跨学科
 
 
汉译莎剧拾遗:首个传教士合译本《海国趣语》
朱安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贺时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作为首个传教士合译本,《海国趣语》以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为底本,是早期莎剧进入中国的重要表征,为莎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期汉译莎剧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拟以汉译本《海国趣语》的本土化构建为主线,从标题与序言、文白杂糅文体风格、出版机构广学会与“文化适应”的翻译策略等考察该传教士合译本的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翻译理论价值。
关键词:《海国趣语》;传教士;本土化构建;汉译莎剧;传播与接受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的问题、理论与方法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述评
王峰  山东大学 ∣ 乔冲 吉林大学
 
摘要:汉语乡土语言翻译对阐释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拓展其世界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相关研究明显缺乏系统性,探讨的深度也有所不足,乡土语言的界定、形式特征、翻译批评原则等基本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周领顺等人的新著《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以“译者行为”为切入点,系统地回应了以上问题,并结合自建的“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首次对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实践进行了穷尽式的描述性批评研究,颇具理论和实践价值。该书深刻的问题意识、文本与人本融合的理论创见以及多视角融合的研究方法,不但在乡土语言外译的很多方面具有首创性,也对弥补后结构主义翻译批评的理论缺陷,完善翻译学的方法论体系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汉语乡土语言翻译;译者行为批评;葛浩文
 
 
新时代外交口译的特征、原则和挑战——徐亚男大使访谈录
李鑫  漆薇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徐亚男历任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文件司中文处处长等职,在外交翻译和国际交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徐亚男大使的专题访谈,探讨外交口译的界定、特征、作用,外交译员的角色,新时代外交口译的发展趋势、原则与挑战等问题,以期帮助读者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深入了解外交口译。
关键词:徐亚男;外交口译;访谈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英文本对比研究
杨宇冠  李立 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简称ICCPR)是联合国最重要的人权公约。该公约有不同的中文本,包括联合国大会1966年通过的文本,2002年联合国应中国政府要求将原中文本的“盟约”一词改为“公约”的文本,以及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中文科根据该公约英文本重新翻译的文本。一些中文本中存在若干翻译错误。法学界和翻译界有必要研究和厘清ICCPR中文本里存在的各种翻译错误,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同时也应当以正确的中文本作为个人权利的依据和法学界研究该公约的作准本。
关键词:ICCPR;公约;盟约;中文本;人权保障
 
 
再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报告的写作——与李长栓教授商榷
杨帆  王京平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本文是对李长栓教授在《中国翻译》2021第2期发表的《以实践报告展示翻译能力——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一文的回应。此文提出以“理解、表达、变通”为核心的CEA写作框架,笔者撰写此文对CEA框架的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参考穆雷等人2012年制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依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有关论述,设计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翻译实践报告参考框架,以期为形成一个更为科学、实用的撰写模板提供思路。
关键词:翻译实践报告;CEA写作框架;参考模板
 
语用修辞学翻译原则
侯国金 莆田学院 / 华侨大学
 
提要:基于先前的语用翻译学、“翻译修辞学”、“语用修辞翻译”,以及笔者的“语用修辞原则”构想,提出了“语用修辞学翻译原则”,含八条准则,即八个方面的“洞察”和“竭力保值翻译”,旨在联姻语用、修辞和翻译,阐释译者如何才能达到语用修辞等效。运用“语用修辞学翻译原则”进行文学(诗歌)翻译的例析,一方面有助于文学翻译及其批评,另一方面也佐证了“语用修辞学翻译原则”的可行性。译者要有语用修辞敏感性,捕捉话语的认知语用标记性、社会语用标记性或 / 和修辞语用标记性以求相应的语用修辞等效翻译。
关键词:语用翻译学;语用修辞学;修辞翻译学;翻译修辞学;语用修辞学翻译原则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研究
杨渝  陈晓上海中医药大学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原型范畴理论对中医典籍中的术语进行范畴化分类,可以解决目前术语标准化建设中术语翻译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以《黄帝内经》所提出的情志学说为例,情志所包含的术语数量巨大,分散在129个篇章之中,且往往内涵丰富,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传统的个案翻译研究方法不能实现对其进行系统整理,而采用范畴分类和模型构建可以突显情志术语范畴的多层级结构(上、中、下位范畴词),形成术语集束,系统提炼整个范畴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使《黄帝内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译文体系。范畴理论为术语标准化提供新的方法学基础,同时也为国学典籍术语翻译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
 
换易言语使相解”——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葡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刘全  卢亚伟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换易”与“相解”这两个翻译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葡汉-汉葡参赛译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参赛译文中由于选手对汉语及葡语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把握不够充分,影响了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准确理解与表达。翻译中,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文本的题材、用词特点、语法特征和语体风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因素,力求实现合理的“换易”,从而达到充分“相解”的目标。
关键词: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语;葡萄牙语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王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赵石薇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第34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首次设立意大利语组别比赛, 共吸引了来自中意两国142位选手参赛。参赛译文中不乏优秀作品,不仅展现出我国高校意译汉-汉译意教学的水平,更说明一批优秀的意大利语工作者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搭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平台。参赛译文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错译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够引起意大利语工作者的注意,同时推进我国意大利语教学,提高意译汉和汉译意的水平,从而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中意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错译;文学修辞;文体风格;翻译方法;表达能力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