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

作者:中国翻译编辑部 编辑:中国翻译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2-07-21

理论研究 /
05 翻译距离与动态调整 胡作友  钟莎莉
13 生态翻译学“实指”研究的生态关怀:现状与展望  陈月红
22 “风月无边 翻译有度”——“虫二”现象不可译性程度问题研究  朱安博 伟圣鑫
 
译史纵横 /
30 五四时期“浪漫式”译诗的文化解读  黄焰结
38 蒙学经典《明心宝鉴》的拉丁语译本初探  胡文婷 张西平
 
译介研究 /
45 中国马克思主义翻译百年回顾与启示  卓翔 林旭 王立非
54 《阅微草堂笔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刘颖 钟杰
 
翻译教学 /
63 中国高校国际组织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詹成 赵睿
68 MTI 翻译实践报告“理论框架型”写作模式的误区  王剑
 
书刊评介 /
76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意义——《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介评  张蓉
 
译家谈译 /
82 论“以平仄代抑扬”的可行性:再译《西风颂》  王东风
 
译家研究 /
92 谈许渊冲翻译实践与理论:贡献与局限  张智中
98 杨周翰文学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研究  王晶 马士奎
 
学术访谈 /
106 首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解读与整改思考——与黄友义先生的对话录  孔令翠 黄友义
 
行业研究 /
113 上海手语翻译服务需求与现状调查  倪兰 和子晴
 
翻译评论 /
120 理学核心概念“理”的现当代英译述评  张帆 刘华文
 
会议综述 /
129 中国文化外译与国家翻译实践  高乾 裘禾敏
 
学术视点 /
133 反思与突破:新世纪西方翻译伦理研究的嬗变  周猛
 
学术争鸣 /
140 “理学”还是“新儒学”?——从朱子学的海外传播看Neo-Confucianism的回译  赖文斌 胡翠娥
 
实践探索 /
147 口译中语块频率效应的语料库研究  李洋 邓轶
156 魏莉莎京剧《柜中缘》英译研究  黄庆欢
164 翻译的准确与忠实——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语对翻译评析(2021)  韩小也
 
自学之友 /
170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Excerpt) (Jeffry A. Timmons )  周领顺 孙如莹 译
175 原文的形式意义与译者务实行为的显化  周领顺
180 美与同情(丰子恺)  蔡力坚 译
184 翻译的同理心  蔡力坚
 
词语选译 /
18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重要语汇汉英对照)
190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翻译距离与动态调整
胡作友 钟莎莉 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翻译距离是译作与原作间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距离,是由源语、译入语、作者、译者和读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翻译距离的形成有一种张力,它随时代的变革和语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翻译距离的长短并不是随意设定和没有限制的,译者应该在忠实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代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以使翻译距离处于适宜的程度内。译者只有公平地对待源语和译入语,将翻译距离控制在客观、合适的范围内,才能有利于不同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纠正文化失衡现象。合适的翻译距离,有利于更高层次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和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翻译距离;动态调整;源语;译入语;作者;译者;读者
 
生态翻译学“实指”研究的生态关怀:现状与展望
陈月红 三峡大学
 
摘要:近年来日渐兴起的生态翻译学“实指”研究广泛借鉴人类世、环境人文、生态批评、生态哲学等多维视角开展翻译研究。总体而言,国外学者更善于吸纳环境人文、人类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翻译的本质与功能问题;国内学者则特别关注中国生态文化“走出去”的问题。生态翻译学“实指”研究的兴起充分彰显了翻译领域的生态关怀,是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翻译学“喻指”研究模式的必要补充,其未来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理论体系构建,在塑造我国国际生态形象、提升公民生态意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生态“实指”;生态关怀
 
“风月无边 翻译有度”
——“虫二”现象不可译性程度问题研究
朱安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伟圣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以往对于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探讨基本上是二元对立的观点, 却未能对语言系统各层次的不可译性程度进行充分说明与探源。鉴于此,本文基于“虫二”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重新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进行深入阐释。研究发现:不可译性在语言层次中存在一定“度”的不同,具体表现在英汉间不可译性程度在语义层相对较弱,而在词汇语法层和语境层相对较强。究其原因,由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汉语的空间性特质,词汇语法层上无法实现完全对等,同时又由于中西民族地缘位置和文化的差异,对同一个事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导致在语境层上无法完全可译。
关键词:汉英翻译;不可译性;语言文字;对比研究;“虫二”
 
五四时期“浪漫式”译诗的文化解读
黄焰结 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五四时期(1915-1927)主要文学社团的代表刊物上的译诗展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的诗歌翻译面貌。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倾向于选择激进和感伤的浪漫主义诗歌、泰戈尔诗与日本诗歌以及弱小民族诗歌,译诗形式自由化,语言为欧化的白话。简言之,五四译诗呈现出“浪漫式”诗歌翻译文化。究其原因,肩负思想启蒙、文化革新和新诗建设使命的功用性意识形态操纵了五四时期的外国诗歌汉译。
关键词:五四时期;外国诗汉译;译诗;“浪漫式”翻译
 
蒙学经典《明心宝鉴》的拉丁语译本初探
胡文婷 电子科技大学∣张西平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蒙学经典《明心宝鉴》的西传可溯至16 世纪,高母羡(Juan Cobo,1546-1592)的西语译本被认为是西方的最早译本。但新发现的一份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手稿Diversorum autorum sententiae ex diversiscodicibus collectae, è Sinensi lingua in latinam translatae实为《明心宝鉴》的拉丁语译本,且在欧洲本土出现的时间要早于高母羡译本。本文将立足该手稿,围绕源文本、译介背景及译本特点展开讨论,揭示了明末蒙书对早期来华西人汉语学习的具体影响,同时指出罗明坚对内容的删改和意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源文本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他对中国文化的调适及理解偏差亦影响到后来传教士的跨文化译介。
关键词:《明心宝鉴》;罗明坚;拉丁语译本;蒙书
 
中国马克思主义翻译百年回顾与启示
卓翔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 林旭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王立非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本文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划分的四个历史阶段为依据,梳理一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译介和翻译历程,探讨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进程中翻译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就翻译特点而言,四个历史阶段内,马克思主义翻译由早期碎片化的译入逐渐转向新时代体系化地对外译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翻译成果而言,四个历史阶段内,翻译成果由译入为主逐渐过渡到译出为主,文献类型和语种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翻译由早期的个人翻译行为逐渐转向有组织和规模化的国家翻译行动与国际传播。本研究结果对做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和党史文献翻译提供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翻译史;百年回顾;启示
 
《阅微草堂笔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刘颖 钟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可划分为萌芽、初创和发展三个阶段。早期的译介局限在志怪说教上,束缚了译介的发展,而金大逸、陈德鸿和韩瑞亚的学术性翻译拓展了《笔记》的跨学科价值,卜立德和余氏夫妇各自的译本突显了《笔记》这一兼具艺术创作和信息功能的文学体裁,有效地拓宽了作品的接受面。本文对《笔记》的译介传播做了历时性描述,对翻译的借鉴和影响也做了全面客观的梳理,以说明《笔记》的译介意义非凡,任重道远。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翻译;志怪;非虚构;文化中图
 
中国高校国际组织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詹成 赵睿 中山大学
 
摘要:加强翻译人才培养,是我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开展国际组织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以翻译类院系为主体,在本科或硕士层面实施分阶段“多语种+”学位教育。综观我国国际组织翻译人才培养,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能力要求把握不准、职业辅导资源缺乏等问题。各高校应改革现有学科专业体系,充分集聚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加强非通用语种合作培养,积极探索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关键词:国际组织;翻译;人才培养;语言服务
 
MTI翻译实践报告“理论框架型”写作模式的误区
王剑 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与MA科学研究论文不同,MTI翻译实践报告是撰写者从第一人称的立场出发,基于自己完成的翻译项目实践而撰写。其写作主旨在于,以综合性的视角,论证自己在翻译项目实践过程中对各方面制约因素做到了尽可能考虑周全,从而说明自己的翻译项目实践是理性的,以便使自己的翻译项目实践获得认同性理解。现有翻译理论大都是分析性构建的产物,一个理论往往是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翻译现象做出判断。以某一现有翻译理论作为宏观框架,会使翻译实践报告在讨论的视角上陷入片面和局限,难以达成上述写作主旨的实现。
关键词:翻译项目实践;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理论;写作主旨;写作模式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意义
——《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介评
张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构建方法论体系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对翻译学学科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聚焦翻译学方法论的核心论题,探讨翻译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路径,为建构翻译学的方法论体系做出积极探索,有助于推动翻译学学科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关键词:翻译学;研究途径;方法论;体系构建
 
论“以平仄代抑扬”的可行性:再译《西风颂》
王东风 中山大学
 
摘要:本文以再译《西风颂》为例,探讨“以平仄代抑扬”的诗歌翻译新法的可行性。以往的诗歌翻译方法要么是无视原诗的节奏,要么只注意体现原诗节奏的节拍,但对诗歌节奏中的声律问题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英汉格律诗的节奏都是由拍律和声律有机合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翻译时仅译拍子,不译调子,节奏的体现必然存在严重缺陷。本文提出用汉语的语音资源“平仄”来对应英语格律诗中的“抑扬”,并以此完成了《西风颂》这首篇幅较大的诗歌翻译。实践证明,汉语是有能力保留原诗的节奏的,无论是拍子,还是调子,这样的翻译可以更好地体现原诗的音乐性和诗学冲击力。
关键词:以平仄代抑扬;诗歌翻译;节奏
 
谈许渊冲翻译实践与理论:贡献与局限
张智中 南开大学
 
摘要:许渊冲既是翻译家也是翻译理论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都颇有建树。许渊冲热爱翻译,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翻译自信,他精益求精,言行合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翻译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许渊冲独创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以美为核心,提倡翻译竞赛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交流和双方共同提高;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许渊冲在中国译界引发多次论争,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本人的翻译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误解;贡献
 
杨周翰文学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研究
王晶 中央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 马士奎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杨周翰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专家,相较而言,他的文学翻译成就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从梳理杨周翰的翻译成就入手,对其翻译实践特点和翻译思想进行探究,勾勒出作为文学翻译家的杨周翰的形象。他的翻译实践包括多种文学体裁,涉及英、拉丁、俄等语种,与其学术研究紧密相联。他的文学翻译“不可能”和“必须为”的辩证观、译文“进化”论、翻译“近似”说等翻译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杨周翰;文学翻译;翻译实践;翻译思想
 
首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解读与整改思考
——与黄友义先生的对话录
孔令翠 西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 黄友义 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
 
摘要: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友义先生与长期从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管理与研究的孔令翠教授在对话中分析了首轮评估的意义、依据、指标设计特点等,指出本轮评估将质量贯穿到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三大一级评估指标中,强调了专业学位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重视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突出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性,注重建设成效与代表性成果。二位一致认为本轮评估对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有利于促进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抓住质量生命线,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水平评估;指标;质量
 
上海手语翻译服务需求与现状调查
倪兰 和子晴 上海大学
 
摘要:手语翻译服务作为聋听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推进聋人群体无障碍信息交流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的手语翻译职业化道路长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以上海市手语翻译服务为例,通过对630名上海聋人以及24名上海手语翻译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目前手语翻译服务需求及手语翻译现状进行调查,针对手语翻译的迫切需求,手语翻译人才短缺,手语翻译的教育培训、认证标准、认证机构以及行业监管缺失等问题,提出推动国内手语翻译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手语翻译;语言服务;专业认证;职业化
 
理学核心概念“理”的现当代英译述评
张帆 常州大学∣刘华文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本文考察了现当代英语世界对理学核心概念“理”的英译。不同于以往的传教士翻译,现代时期的译者开始将理学作为严肃的哲学看待,但对“理”的英译方式基本上仍然是在目标语中努力寻找合适的对等词;而当代译者较之现代译者有着更强的哲学意识,对“理”的理解更加深入,“理”的英译也打破了传统对等词模式,推陈出新,突显阐释,甚至以释代译。当代对“理”的英译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对“理”的译释深度也远迈现代时期。
关键词:理;理学;英译;现当代
 
中国文化外译与国家翻译实践
高乾 裘禾敏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阐释、概述中华学术外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主旨发言的学理意义,探讨了翻译实质的重新定位、中国文学外译与国家翻译实践、中国法律文学经典外译、中华学术外译与文化软实力、翻译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等核心话题,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译介与传播的高层次目标及价值追求之间的有机关系。
关键词:中国文化外译;国家翻译实践;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
 
反思与突破:新世纪西方翻译伦理研究的嬗变
周猛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摘要:2001年后,西方翻译研究的社会语境发生剧烈变化,本土翻译伦理研究出现了数量的高速增长与内容的多样化,表现出迥异于2001年前翻译伦理研究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国内现有针对西方翻译伦理研究的述评均未对2001年后的文献予以足够关注,无法为国内研究者提供全面参考。本文以西方翻译伦理研究在2001年后对先前研究导向的反思与突破为核心线索,围绕相关研究在新世纪的两项重要发展,即伦理主、客体范畴的扩展和反原则主义(anti-principlism),对2001年后西方翻译伦理研究的整体趋势进行评介。文章旨在揭示2001年后西方翻译伦理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取得的新进展及所衍生的新问题,助力国内研究者全面掌握领域动态和参与国际翻译伦理研究的前沿对话。
关键词:翻译伦理;西方翻译伦理研究;伦理范畴扩容;反原则主义
 
“理学”还是“新儒学”?
——从朱子学的海外传播看Neo-Confucianism 的回译
赖文斌 南昌大学∣胡翠娥 南开大学
 
摘要:朱子学是影响中国及东亚诸国八百余年的哲学思想,自明清时期起就被译成西方语言在海外传播。作为一种外来思想,西方创立了新词Neo-Confucianism 来对其进行指称,成为这一学派的专门术语。然而,随着海外相关著作译介的增多,Neo-Confucianism一词的回译未能追溯词源,望文生“译”,这对树立文化自信和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都带来不利影响,学术术语回译呼唤格义和正名。
关键词:理学;新儒学;海外传播;回译
 
口译中语块频率效应的语料库研究
李洋 东北大学∣邓轶 厦门大学
 
摘要:本研究基于学生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PACCEL,共提取186个4词高频语块,累积频率3393。根据成分词之间的共现概率,发现不含或含有1至2个可变性插槽的强度和中度原型分布最为广泛,而含有3至4个的弱度原型仅有7个语块。原型的分布整体呈现幂律趋势。由于中度和强度原型的语块频率效应较强,语块的固着度较高,整体存储和提取较为容易,所以学生倾向于将语块作为无标记的口译策略、重构源语信息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缓解口译认知压力的手段。
关键词:语块;频率效应;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学生
 
魏莉莎京剧《柜中缘》英译研究
黄庆欢 浙大城市学院
 
摘要:魏莉莎京剧《柜中缘》的英译以演出为目的,采用合作翻译模式,在“尊重京剧、对观众负责”的原则指导下,强调念白可念、唱词可唱、剧本可演。译文不仅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本意义与文化内涵,在选词、句式结构、押韵及音乐节奏等方面尽可能与原文匹配,且充分考虑了京剧各个行当的语言特色及表演特征,再现了京剧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魏莉莎的京剧英译思想对中国传统戏曲英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魏莉莎;京剧;《柜中缘》;英译
 
翻译的准确与忠实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语对翻译评析(2021
韩小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卡米萨罗夫翻译错误分类法,对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俄汉-汉俄参赛译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参赛译文中的问题大致可归结为:词汇选择问题、语法问题、修辞问题、背景知识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准确与忠实。为实现准确与忠实的目标,翻译中需要达到多层面的对等,充分了解源语文本的题材、用词特点、语法特征和语体风格等因素,同时兼顾非语言因素。力求从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层面追求译文的准确与忠实。
关键词: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语;俄语;准确;忠实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