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7-07-17
 
理论研究      
基于翻译本质的理论翻译学构建 黄忠廉 方仪力 5
在后现代和前现代之间吗?——翻译研究领域的反理论和非理论倾向简论   蔡新乐 11
戈夫曼社会语言学视阈下口译员话语角色的解构与重构   任文 18
译史纵横      
严译术语为何被日语译名所取代?   廖七一 26
译介研究      
中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模式探析——以坦桑尼亚为例   金海娜 33
翻译教学      
不同方向的口译过程信息加工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兼议“非对称有限并行模型” 王非 梅德明 38
口译教学体系中的质量评估——广外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之五)   王巍巍 45
书刊评介      
世界文学与翻译的构建力量——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评析   高方 53
译家研究      
傅雷翻译研究的人文学视角   宋学智 59
语言关系与“发挥译语优势”——试析许渊冲的译语优势论   祝一舒 65
译家译事      
施燕华外交翻译思想管窥 吴迪龙 胡健 71
行业研究      
对口译职业化+专业化趋势的思考:挑战与对策 刘和平 雷中华 77
业界视点      
应用翻译学的学科开拓与学术创新——第七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透视 贺爱军 傅敬民 84
翻译评论      
显化隐化策略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基于《狼图腾》与《无风之树》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周晓梅 87
学术争鸣      
文学翻译的几种两难选择   刘文飞 95
Economy和Economics的汉译流变与解读 蔡辉 张成智 100
实践探索      
像似:文学翻译的物质感   刘满芸 105
汉俄翻译中的文化迁移探析——以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胡明 112
·自学之友·      
英译汉:Jeremiah Offers Lesson in Facing Disaster   叶子南 译 117
 
翻译导读:借助语境添加文字   叶子南 119
汉译英:共享汽车引爆A股市场   蔡力坚 译 121
翻译导读:模糊性语言的翻译应对策略   蔡力坚 122
·词语选译·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汉英表述摘译     126
英文摘要      
信息广角      
邮购信息(17)本刊稿约(64)      
       
Towards an Essentialist Construction of a Theoretical Translatology HUANG Zhonglian & FANG Yili 5
       
Torn between a Postmodern Drive and a Premodern Inclination: Crisis in the Theorization of Translation   CAI Xinle 11
Rethinking the Interpreter's Speaking / Hearing Roles from Goffman's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REN Wen 18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Jeremiah Offers Lesson in Facing Disaster   YE Zinan 117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Car sharing brings new excitement to the A-share market   CAI Lijian 121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8
 
本期主要论文中英文摘要:
 
基于翻译本质的理论翻译学构建
黄忠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方仪力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本文以理论翻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科学哲学的元反思方法,通过对翻译学学科发展历程、认识论基础、学科核心问题等方面的探究,力求从翻译本质出发,阐明构建理论翻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其内涵外延,勾勒其学科框架,探讨其建构方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指出:理论翻译学是翻译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理论翻译学具有元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本质;翻译学;理论翻译学;元学科
 
Towards an Essentialist Construction of a Theoretical Translatology
By HUANG Zhongli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China) & FANG Yili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p.5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conception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Theoretical Translatology by taking the essential traits of translation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Drawing on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laid down by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calling into questi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scientific approaches-adopted previously, the authors identify the problems that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ology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In tackling these problems, they propos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oretical Translatology, stressing its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as a meta-discipline indispensabl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ology.
Keywords: translation; essence; translatology; Theoretical Translatology; meta-discipline
 
在后现代和前现代之间吗?
——翻译研究领域的反理论和非理论倾向简论

蔡新乐  南京大学
 
摘要:翻译研究的理论化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导致了翻译理论建构乃至学科建设的空前危机。其表现为,身在“后现代”,而无可成说;坚持“前现代”,但散漫不堪;更严重的是,夹缝之间却无所意识?本文以Bassnett、Hermans及Long等为例说明前者的问题;以Anthony Pym、“目的论”及钱歌川为例显示后者的危害。“现代”的缺席或正说明,那是一项有待完成的工程,需要我们回返现场,寻找翻译的理论建构新的线索。讨论尽管限于上述理论的有关论断和论述方式的批判,但或已见出翻译研究举步维艰:需另寻他途,才可超克“现代”?
关键词:理论化;翻译研究;现代
 
Torn between a Postmodern Drive and a Premodern Inclination: Crisis in the Theorization of Translation
By CAI Xinl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p.11
 
Abstract: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a postmodern resistance to logical thinking and a premodern rejection of systematic formation has plunged TS into a little-noticed crisis. By subjecting representative thinkers of both tendencies to a close examination with a view to addressing the issues involv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the absence of the modern that has caused all the problems to a proper theoriz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at turning attention to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dernity is the only way to get TS out of the crisis and into a healthy mode of theoretical production.
Keywords: theoriza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modern
 
戈夫曼社会语言学视阈下口译员话语角色的解构与重构
任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
 
摘要:戈夫曼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其谈话“参与框架”、“产出方式”、“接受方式”和“立足点”等概念,虽意在为单语环境下的日常谈话和人际互动提供分析模式,却也为透视双语语境下口译活动参与各方之间的社会互动和译员复杂多元的话语角色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口译活动中互动话语的考察发现,译员并非规范性角色描述中“管道式”的被动“听者”和“说者”,而是时常在多重话语角色之间转换,而这些角色切换和“立足点”变化都可能对谈话参与者的参与身份和参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对交际活动的走向和结果产生影响。戈夫曼的社会语言学模式消解了对译员听说角色去语境化的简单建构,重构了身处具体交际情景中的译员作为谈话过程和话语意义共建者的多维话语角色,有助于呈现口译作为一项复杂的跨文化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事实”。
关键词:戈夫曼;社会语言学视阈;社会互动;译员话语角色;解构与重构
 
 
Rethinking the Interpreter's Speaking / Hearing Roles from Goffman's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By REN We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p.18
 
Abstract: Goffman's sociolinguistic theory in general, and his notions of "articipation framework" "roduction format" "eception format"and "footing"in particular, had been originally conceived to offer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face-to-face talk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monolingual setting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is theory is applicable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ers' discursive roles in bilingual situations featuring multi-party interactions as well. Within the Goffmanian framework, it becomes clear that the interpreter's role performance in real-life interpreting events often deviates from the normative role description of a conduit-like speaker/hearer interaction. An interpreter is often found to actively assume multiple speaking/hearing roles. The constant shift of footing and role distance may impact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the communication concerned. These new insights show that Goffman's sociolinguistic model is capable not only of problematizing the oversimplified and decontextualized role expectation assigned to the interpreters but also of reconstructing their roles as being more multidimensional and mo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versation and its meaning. The "social reality" of interpreting is thus revealed as a linguistic as well as a complicatedly socio-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Keywords: Goffman;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preters' discursive roles; de-/re-construction
 
严译术语为何被日语译名所取代?
廖七一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严复的翻译在晚清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苦心孤诣创立的许多译名很少流传至今,大多被日语译名所取代,学界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译名的流通似乎与译名的精确与理据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更多地涉及接受语境。日语译名与汉语的兼容性、中日文化交流的骤然繁荣、日本化的教育体制与知识体系最终导致了西方概念通过日语借词进入中国。
关键词:严复译名;日语借词;批评话语
 
 
译介研究
中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模式探析——以坦桑尼亚为例
金海娜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中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国家通过“中非影视合作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项目大力推进中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传播。除了国家项目之外,民间也进行了中国影视作品的对外译制。中国影视作品对外的译制呈现出官方模式与商业模式两条主要路径。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国坦桑尼亚,深入探讨两种译制模式在译制主体、译制内容、译制受众、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上的不同之处,为中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与传播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影视作品;坦桑尼亚;对外译制;模式
 
 
不同方向的口译过程信息加工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兼议“非对称有限并行模型”
王非    西安交通大学    梅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不同口译方向中信息加工的差异以及与工作记忆的关系。通过自定步速阅读的反应时实验发现,口译源语理解过程中存在隐喻词效应,隐喻词可作为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实验材料,汉-英翻译方向只在加工隐喻词时出现了译语激活现象,而英-汉翻译方向对于隐喻词和非隐喻词均观察到激活现象。同时,工作记忆能力较低的译员会出现更多的译语词汇激活。根据实验结果,本研究构建了更为具体的非对称有限并行模型,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地考量翻译方向、工作记忆与信息加工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口译实践和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口译;工作记忆;信息加工;隐喻词
 
 
翻译教学
口译教学体系中的质量评估——广外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之五)
王巍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在职业译员的培养过程中,口译质量测评是翻译教育院校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译员口译质量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评的关键在于评估参数的确立。本文采用文献法考察行业规范文件、口译资格认证考试及翻译院校毕业考试中所涉及的相关口译产品质量内容,通过梳理分析找出三方面均认可的口译质量参数集。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外模式”的教学设计理念,描述面向专业译员能力培养的口译教学评估参数框架。
关键词:口译教学;评估参数;广外模式
 
 
书刊评介
世界文学与翻译的构建力量——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评析
高方  南京大学
 
摘要:法国批评家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发表于新旧世纪之交,是近三十年来国际文学评论界关于世界文学论述的一部富有创见的力作。本文拟对该书展开评析,将作者与歌德的世界文学观进行对照,以揭示其理论构建的依据与特点。在卡萨诺瓦对世界文学等级性结构的描述中,翻译是构建文学间关系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本文结合相关论述,进一步对中法文学关系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展开思考。
关键词:《文学世界共和国》;世界文学;翻译;中法文学关系
 
 
傅雷翻译研究的人文学视角
宋学智  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作者用来表现他的人文性的工具,翻译中,仅仅着眼于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的解决,会使我们无意中落入工具理性至上的陷阱。傅雷的翻译之所以出神入化,是因为他能在内容与形式之上,精彩地传递出原作的人文精神。傅雷总是选择那些最具人文性的作品进行翻译,他对极具人文精神的作品的慧眼,对作品中人文思想的深刻领悟和准确再现,都说明了他的人文思想和他的翻译思想一样,是极有高度的。
关键词:傅雷;翻译研究;人文学
 
 
语言关系与“发挥译语优势”——试析许渊冲的译语优势论
祝一舒  南京林业大学
 
摘要:本文从许渊冲提出的“发挥译语优势”这一理论出发,探讨许渊冲的译语优势论之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翻译的障碍、困难与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此而言,考察语言的关系,是理解许渊冲“发挥译语优势”论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深入分析许渊冲提出的文学翻译就是要实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统一”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揭示许渊冲面对不同语言时,如何在翻译转换活动中发挥译语之扬“长”与避“短”的辩证关系,从而创造性地传达译文的意与味。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译语;优势;统一
 
施燕华外交翻译思想管窥
吴迪龙    长沙理工大学    胡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作为我国资深外交家、翻译家,施燕华女士见证了我国外交事业和外交翻译的发展变迁。她的外交翻译成长经历和外交口、笔译思想为我国外交翻译事业继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梳理、分析其外交翻译文献和外交翻译文本,施燕华外交翻译思想核心可总结为译者要求保持政治敏感性,译文要求措辞精确和对外解释。
关键词:施燕华;外交翻译;翻译思想
 
 
行业研究
对口译职业化+专业化趋势的思考:挑战与对策
刘和平  雷中华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在中国,法律、专利、标准化等专业性极强的口译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社区口译、字幕翻译和配音需求增大,带稿同传数量增长,会谈同传明显增多,网络在线(脱机)口译、媒体口译、电话口译、电视直播口译+综述等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伴随其后的还有语音识别翻译、利用读唇技术辅助翻译、面部表情识别辅助翻译、(笔译前)文本的口头语音录入识别和处理等各类技术的介入。不断变化的口译职业和现代技术发展给口译教育和口译职业化带来了新挑战,口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更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智能化;新形式;职业化+专业化;口译教育;口译研究
 
 
应用翻译学的学科开拓与学术创新——第七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透视
贺爱军  宁波大学   傅敬民  上海大学
 
摘要:本文从应用翻译学的本体论、方法论、教学论、关系论四个维度梳理并提炼了第七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的核心观点。会议就应用翻译学的范围与空间进行了拓展与加深,就应用翻译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应用翻译学;本体论;方法论;教学论;关系论
 
 
翻译评论
显化隐化策略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基于《狼图腾》与《无风之树》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周晓梅  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评价理论对比《狼图腾》和《无风之树》的英译本,分析译者显化和隐化策略的运用,探讨其价值取向如何在文本中呈现,从而了解译者的策略选择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显化;隐化;价值取向
 
学术争鸣
文学翻译的几种两难选择
刘文飞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文学翻译实践中似乎存在一些两难选择,比如离原作较远的译作往往更受汉语读者欢迎、汉语译者在汉语文学中的边缘身份、文学性越强的作品可译性越低、不同语种的翻译文学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文学名著原作的不朽和译著的相对短命等等,本文将这些两难选择列举出来并给出相应思考,目的不仅在于呈现文学翻译的某些实践困境,更在于向文学翻译理论家们求教治病的理论良方。
关键词:文学翻译;作家和译者;文学翻译的两难选择
 
 
Economy和Economics的汉译流变与解读
蔡辉    中央财经大学    张成智 河北大学
 
摘要:Economy和economics在19世纪下半叶传入我国,其汉译曾引发旷日持久的巨大争议。本文回溯分析了economy和economics的词源和词义变迁,对比“经济”在汉语中的词源和词义变迁,分析了economy和economics的汉译流变,并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其汉译流变进行了解读。本文发现economy和economics的词源和词义变迁,直接影响了这对术语的汉译流变;日本率先采用经济二字翻译economy说明汉字在日本引进西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术语多译的现象,但也促进了术语的完善。
关键词:经济;经济学;汉译
 
实践探索
像似:文学翻译的物质感
刘满芸  长治学院
 
摘要:像似是形意之间相似性关系的浓缩表达,形意像似常被视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结构性原则和决定性特征。像似以完整的符号为形式表征,以广义的隐喻为基本特征反映客观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映照性关联。将意义赋予物质外形,使意义回归物质并重新介入现实,从而实现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物质化。本文从“像似”概念切入,对文学作品中形意关系的像似美学特质及其在翻译中的审美重现深入探究,认为文学翻译至少应在整体性、结构性与话语性层面实现源、译语之间的“像似”之旅,从而达到“像似美”的跨语际“互文”。
关键词:像似;文学翻译;物质感;像似互文
 
 
汉俄翻译中的文化迁移探析——以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胡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也反映在译文所呈现的结果中。本文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探析汉俄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分析日常汉俄翻译过程中文化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有效处理文化迁移的翻译应对策略。
关键词:汉俄翻译;文化迁移;应对策略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