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6-07-22
  
中文目录
特别报道    
携手共建亚太地区翻译的明天——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纪实报道   5
     
理论研究    
“社会翻译学”研究:考辨与反思 王洪涛 6
翻译社会学研究二十年:溯源与展望 邢杰、陈颢琛、程曦 14
英语学习者语义相关词汉英翻译的表征和提取研究 王柳琪、夏忠燕、刘绍龙 21
     
译史纵横    
林译副文本研究:爱国还是爱文学? 朱志瑜 29
翻译与政治:对上海孤岛时期文学翻译的考察 郭刚 35
作为五四浪漫主义运动的“直译”之经典化历程——兼论“直译、意译”之争 胡翠娥 42
     
译介研究    
译作的普世价值与译介的有效性——林语堂编译《孔子的智慧》对典籍英译之启示 夏婉璐 49
     
翻译教学    
口译学能测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内外口译专业学能入学测试的调查和思考 查建设 54
预制语块对英汉交替传译的缓解效应之实证研究——以东南亚英语变体汉译为例 宋菁 61
     
书刊评介    
语言服务行业翻译技术的全景解读——《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评介 王少爽 65
     
行业研究    
国有企业语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启示 崔启亮、刘佳鑫 70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同声传译的应用 曲强 77
     
翻译技术    
四款主流CAT软件翻译协作功能比较研究 周兴华 82
     
学术访谈    
安乐哲中国古代哲学典籍英译观——从《道德经》的翻译谈起 常青、安乐哲 87
     
翻译评论    
罗慕士英译《三国演义》风格之探析——以邓罗译本为对比参照 董琇 93
     
学术争鸣    
英制学衔Professor和Reader的译名探究——以陈寅恪、修中诚和李约瑟的职衔误译为例 金其斌 100
     
实践探索    
中国陶瓷典籍中“青”的内涵源流及英译 卢军羽 105
论商标谐音创义翻译的实现方法与实施理据 鲍文 110
     
·自学之友·    
英译汉:Introduction to An Old Chinese Garden(Kate Kerby) 孟祥春 译 114
 翻译导读:另一种译法:“形”与“象”的民族化重构 孟祥春 116
汉译英:渐(丰子恺) 蔡力坚 译 119
翻译导读:行文连贯的重要性 蔡力坚 122
     
·词语选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表述英译摘选(二)   126
     
英文摘要    
信息广角    
本刊邮购信息(34)本刊稿约(125)    
“全球化视域下的口笔译”国际研讨会通知(128)    
     
CONTENT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WANG Hongtao 6
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urns Twen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XING Jie, CHEN Haochen & CHENG Xi 14
Semantically-Related Word Represent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C-E Translation WANG Liuqi, XIA Zhongyan & LIU Shaolong 21
E/C Translation Practice:Introduction to An Old Chinese Garden(Kate Kerby) MENG Xiangchun 114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Incremental Change(Feng Zikai) CAI Lijian 119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7
     
本期主要论文摘要    
 
“社会翻译学”研究:考辨与反思
王洪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当前,社会翻译学所引领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涉及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的学科称谓、研究类型、研究模式三个方面。本文以社会语言学、文学、社会学的学科原理为参照,从研究对象、研究性质、研究方法等层面对中西方社会学路径的翻译研究进行考据和反思,辨析了“社会翻译学”与“翻译社会学”两种学科称谓之间的差异,分析了社会翻译学是一种综合性研究而非外部研究的理据,同时剖析了社会翻译学研究模式的优点与弱点,以期引发更多关于社会翻译学理论建构的“元思考”。
关键词:社会翻译学;翻译社会学;综合性研究;研究模式;理论建构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By WANG Hongta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p.6
 
Abstract: Three questions are currently confronting the fast-developing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namely, how must it be named? How could it be defined? and how should its model of research be evaluated? Drawing on theoretical insights from sociolinguistics, literary studies and sociolog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adopted as the name for this emerging paradigm of research, that the paradigm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n inter-discipline with a comprehensive coverage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that the model of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ological approach has both its advantages and its disadvantages.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hese issues are needed before there could be a more adequate conception of socio-translational studies.
Keywords: socio-translation studies;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mode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理论研究
翻译社会学研究二十年:溯源与展望
邢杰  陈颢琛  程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文对翻译社会学发展二十年来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将文献归为理论探索、案例研究和综述评介三类,在此基础上梳理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横向纵向两条线索出发,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探索以国外为先导,国内研究重在引介,且在案例研究中尚存概念误读和研究方法运用失当的情况。本文还指出,翻译社会学的研究应不断追本溯源,透彻把握理论,正确运用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而阐发对翻译社会学未来研究的思考。
关键词:翻译研究;社会学转向;翻译社会学
 
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urns Twen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y XING Jie, CHEN Haochen & CHENG X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China) p.14
 
Abstract: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engendered an impressive literature statistically classifiable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oretically-oriented articles, case studies, and reviews.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rom its origin to its current state of scholarship, this paper finds researches in its name inadequate in two notable ways: that they tend to focus on introducing and reviewing scholarly works published abroad, and that they fail to properly understand some key concepts or to appropriately apply some research methods.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sophistic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f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is to become a truly original and productive area of inquiry in China.
Key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sociological turn;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英语学习者语义相关词汉英翻译的表征和提取研究
王柳琪  浙江工业大学;夏忠燕  扬州昭博雅思培训中心; 刘绍龙  浙江工业大学
 
摘要:本文将翻译词汇提取研究置于双语词汇表征的理论背景下,并通过对语义相关词的实证调查来探讨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双语词汇表征及其对汉英翻译词汇提取的认知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表征-提取”两个变量相关效应的跨学科、跨水平的心理学实验获得了若干实证数据。在此基础上围绕与表征和提取密切相关的五个层面,归纳出以下重要发现及操作范式:1)双语词汇表征之结构有序、异同并存、质量不一;2)意象性效应之名词突显、动形滞后、影响趋弱;3)词频效应之异同并存、高低有别、负荷不一;4)提取率和准确率之频高质低、“入/出”并重、研练并举;5)词汇翻译提取表征效应之差异递增、抑制突显、“陈/程”失衡等。它们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多维的认知空间和实证方向。
关键词:国内英语学习者;语义相关词表征;汉英翻译提取
 
Semantically-Related Word Represent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C-E Translation
BY WANG Liuqi & LIU Shaol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China) & XIA Zhongyan (Zhaobo IELTS English, Yangzhou, China) p.21
 
Abstract: This article undertakes to explore empirically how lexico-semantic representation in memory and lexical selection in translation are correlated. To this end, two experiment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performed on 60 Chines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so as to measure the degree to which semantically-related word representation affects selection accuracy in C-E lexical translation. Five relevant issues are addressed, resulting in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bilingual lexical representation is an ordered structure made up of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2) the effect of imageability shows itself unequally as regards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it is most strongly felt in nouns, less so in verbs and adjectives; 3) the effect of word frequency on lexical selection in translation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s? competence in semantically-related word represent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words concerned; 4) in terms of lexical selection and its accuracy rate, there shows a marked tendency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s to pick up high frequency words that results nonetheless in low rate of accuracy; to remedy such a tendency, equal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both input and output practice for students; 5) lexical representation tends to affect higher L2 learners’ translation selection more than it does lower L2 learners while it tends to produce certain inhibitive or competitive effects on the subjects in general; i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 asymmetry also suggests itself between the subjects’ productive and procedural ability in translation-related semantic selection.
Keywords: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semantically-related word representation; lexical selection; C-E translation
 
译史纵横
林译副文本研究:爱国还是爱文学?
朱志瑜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林纾在其翻译的序跋中多次提到强国保种的主题,致使部分学者认为林纾翻译外国文学是出于爱国动机。本文通过对林纾英美文学译本序跋的分析发现,林纾在外国文学中看到的主要是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人物刻画、叙事风格等文学手段。篇题中“爱国”与“爱文学”并非两相排斥或非此即彼的概念;林纾既爱国又爱文学,但是他翻译的目的却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
关键词:翻译副文本;林纾;文学翻译;林译序跋
 
翻译与政治:对上海孤岛时期文学翻译的考察
郭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摘要:在1938-1941年上海沦为孤岛的四年间,文学翻译呈现繁荣局面。笔者除了从译作数量和国别翻译进行基本考察外,亦将对西班牙内战题材翻译、报告文学翻译、戏剧文学编译、赛珍珠小说《爱国者》翻译、苏联文学翻译、西洋杂志文翻译这六个热点进行描述,阐释此种繁荣局面的基本特征;笔者也将论述在这种繁荣背后,包括译者队伍、翻译类型、翻译方式在内的生产机制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多出于政治团体的组织和策动,也是上海孤岛众声喧哗的政治人文生态的反映。
关键词:上海孤岛;文学翻译; 生产机制
 
作为五四浪漫主义运动的“直译”之经典化历程
——兼论“直译、意译”之争
胡翠娥  南开大学
 
摘要:五四以来现代文坛“直译”话语的经典化是伴随五四反传统、反权威的批判精神在文学、文化、思想领域的渗透而逐渐提上日程的。其中“直译”是同晚清自由发挥式“译意”传统的决裂,是五四启蒙运动中浪漫主义精神在翻译领域的必然体现,而“译意”则体现了晚清旧瓶装新酒、新意境入旧风格的妥协与折中,是中体西用时调在文学交通领域的又一种变体。 “直译、意译”不宜统括中国各阶段的翻译理论,“直译、意译”之争乃是隶属于五四以来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直译”话语下的翻译方法之争。
关键词:“直译”;“意译”;浪漫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文学
 
译介研究
译作的普世价值与译介的有效性
——林语堂编译《孔子的智慧》对典籍英译之启示
夏婉璐  四川大学
 
摘  要:中国的典籍英译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文化自觉”的缺失。大多数译者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忽视了接受方的需求;二、大多数译者将中国经典视为一种历史,在翻译中只做静态机械的复制,鲜有译者根据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受众对中国典籍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及现代重构。本文以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为个案研究对象,考察了林语堂编译《孔子的智慧》的内外动因和具体策略。此外,本文揭示了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及全球伦理背景下,林语堂的编译实践对促进中西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以及对中国典籍英译工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儒家思想;普世价值;典籍英译;译介
 
口译学能测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国内外口译专业学能入学测试的调查和思考
查建设  云南财经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摘要:长期以来,研究人员针对口译学能的定义、构成与测试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梳理了口译研究界在口译学能及其测试方面所做的研究与进展,按照Timarová & Ungoed-Thomas将口译学能划分为软技能和硬技能的方法总结了学能的构成。在对比国内外口译专业在学能入学测试环节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口译学能入学测试的理论模型,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口译学能与口译学能测试方面的研究提出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口译学能;软技能;硬技能;调查;测试模型
 
翻译教学
预制语块对英汉交替传译的缓解效应之实证研究
——以东南亚英语变体汉译为例
宋菁  广西大学
 
摘  要:本研究对26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在东南亚英语变体语境下完成英汉交替传译的过程进行跟踪实验,考察预制语块对英汉交替传译的缓解效应。研究发现: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东南亚英语变体对译员的听辨理解、笔记处理、心理状态、记忆容量及语言输出五个方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译员运用预制语块能够实现上述五个方面的缓解效应,进而有助其减轻脑力资源消耗压力。基于以上结果,建议译员建立长效的预制语块意识,夯实预制语块输入基础,通过增强预制语块运用能力以提高口译语码转换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预制语块;东南亚英语变体;英汉交替传译;缓解效应
 
书刊评介
语言服务行业翻译技术的全景解读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评介
王少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地质大学
 
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翻译技术在语言服务行业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显著,翻译技术能力成为语言服务从业者的必备素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一书依托技术驱动下语言服务行业的新特征,全面讲解了各种翻译技术工具的实际应用,旨在提升语言服务从业者的翻译技术能力,普及翻译技术教育。该书有利于助推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的技术方向,促进翻译技术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拓展翻译技术教材的编写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语言服务行业;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技术能力;翻译研究
 
国有企业语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启示
崔启亮  刘佳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本文以72家国有企业的语言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语言服务需求基本现状,指出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对语言服务战略不重视、实践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企业应将语言服务作为企业全球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工作,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发展。此外,相关各方应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语言服务。
关键词:语言服务;调查分析;国有企业;走出去
 
行业研究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同声传译的应用
曲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电视直播同传与传统的会议同传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许多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译员无法事先准备;电视转播过程中译员无法与远方的发言人进行沟通;同传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如设备故障、信号中断等。本文将试图通过作者本人的真实经验教训,来浅析电视同传的要求与特点,并为更好完成这项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直播;同声传译
 
四款主流CAT软件翻译协作功能比较研究
周兴华  鲁东大学
 
摘要:任务量大、周期短的翻译项目单靠个人无法按期完成,必须依靠多人协作。限于实际条件,单机版CAT软件目前仍是许多译员使用的主要工具,但单机版CAT软件组织翻译协作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CAT软件在翻译协作功能方面的差异却是困扰许多新译员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四款主流单机版CAT软件为研究对象,从协作项目流程的几个主要阶段概述并比较它们在翻译协作方面的功能差异,最后针对无法实时共享翻译资源的技术瓶颈提供了几种解决方案,希望为翻译协作工具的选择和高校翻译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CAT软件;翻译协作;比较研究;技术瓶颈;解决方案
 
翻译技术
 
学术访谈
安乐哲中国古代哲学典籍英译观
——从《道德经》的翻译谈起
常青  鞍山师范学院   安乐哲  夏威夷大学
 
摘  要:本访谈首先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重译的原因与域境;安乐哲提出了三方面的原因,并说明了阐释域境下不同时代的哲学思考对翻译的影响。其次,围绕如何选择译入语语言的词汇来翻译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问题展开问答,既揭示了汉语的词源又探寻了英文的词源。第三,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问答翻译中的创新与背叛问题。第四,针对翻译中的译者合作关系、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译者与出版商的关系等进行了问答探讨。最后是关于翻译的中国式叙述的探讨,让中国哲学文本说自己的语言,而不是用“上帝的语言”来阐释中国古代哲学。
关键词:安乐哲;古代哲学典籍;《道德经》;重译;中国式叙述
 
翻译评论
罗慕士英译《三国演义》风格之探析
——以邓罗译本为对比参照
董琇  同济大学
 
摘要:本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邓罗译本为参照对象,从词语、句子、篇章和文外四个层面考察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的风格特点。独特词语highness和ritual的使用,对称词组、平衡句式的模拟以及篇章中汉语思维方式的保留表明:罗译较忠实于原文,通过模仿汉语的形式,传递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风尚、审美心理和精神气质;同时,通过文外注释等手段,照顾了普通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克服了“异域化和本土化的对立”。
关键词:罗慕士;《三国演义》;翻译风格;中译英
 
英制学衔Professor和Reader的译名探究
——以陈寅恪、修中诚和李约瑟的职衔误译为例
金其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一代学术宗师陈寅恪先生曾于上个世纪40年代受聘于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担任Professor of Chinese。由于中英职衔体系的差异,陈寅恪这一海外教席如何定名一直存在问题;此外,和陈寅恪学术生涯产生过交集的修中诚和李约瑟两人的职衔Reader同样译法混乱。本文通过梳理剖析上述三位学者职衔的误译,对英制学术体系中Professor和Reader的译名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译名的规范和统一有所裨益。
关键词:英制;学衔;Professor;Reader;陈寅恪:修中诚;李约瑟;误译
 
学术争鸣
 
实践探索
中国陶瓷典籍中“青”的内涵源流及英译
卢军羽  景德镇陶瓷大学
 
摘要:中国瓷器历来以“青”为贵,“青”是陶瓷典籍中的核心概念,亦是陶瓷典籍翻译中的难点之一。“青”根植于五行说,是中国古代五大基本颜色之一,具有丰富的概念内涵和文化内涵。在陶瓷典籍中,“青”既可表达蓝色或绿色,亦可构成陶瓷行业术语表达特定的涵义,英译时应根据语境和陶瓷专业知识仔细辨析“青”的内涵和用法,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青;源流;英译;陶瓷典籍
 
论商标谐音创义翻译的实现方法与实施理据
鲍文  浙江工商大学
 
摘要:商标谐音创义翻译方法,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它不但能够保留原文的音韵美和体现异国风情,而且能够使译文具有广告诱导效应。本文根据商标功能以及现代翻译理论,探析商标谐音创义翻译方法,提出了商标谐音创义的翻译理据,旨在推动商标谐音创义译法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商标;谐音创义;理据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