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期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中文目录

话语体系建设与对外传播翻译论坛          
重视党政文献对外翻译,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黄友义、黄长奇、丁洁 5
政治文件翻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王刚毅8
在党政文件翻译中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陈明明9
外宣翻译的苦恼     徐明强11
对外文化翻译与交流的五个层次         蒋好书13
 
理论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之后         王运鸿17
本雅明与德里达翻译观之辨         高乾25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范式初论         郭尚兴30
 
译史纵横         
梁启超的佛经翻译史研究初探及思考         李小秀36
《南京条约》的重译与研究         屈文生41
 
翻译教学         
从图式理论谈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     赵颖、杨俊峰49
视译课程教学思考         钱多秀、唐璐53
 
会议综述       
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MTI教育质量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综述       平洪57
 
学术访谈         
“尊重原著应该是翻译的底线”
——作家余华访谈录     高方、余华59
 
书刊评介         
中西法律文化交流视角下的翻译史研究
——《从词典出发:法律术语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翻译史研究》评述         刘金龙64
 
行业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庭审翻译服务制度构建之探讨     王隆文68
 
译家译论         
葛浩文论译者
——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         孟祥春72
 
翻译评论         
庄谐韵散熔一体,论疏评点铸新译
——王宏印新译《哈姆雷特》评析     王洪涛78
 
学术争鸣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熊兵82
“干部”英译辨析         包芳、刘白玉89
 
实践探索         
谈语用充实视角下的刑事判决书翻译         张法连、张鲁平93
新闻编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探索         徐英98
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杨明星103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关键词“文明”“精神”英译探析         杜争鸣108
·自学之友·
英译汉:Extracts from“Self-Education”(John Lubbock)         曹明伦 译注110
翻译导读:当令易晓,勿失厥义
——谈隐性深度翻译的实用性     曹明伦112
汉译英:泡沫经济学的启示(林巍)         林巍 译注115
翻译导读:“虚”与“实”的辨析
——以经济学翻译为例         林巍117
·翻译工作坊·
学术翻译之难
——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选段为例     吴文安121
·词语选译·
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翻译要点摘选     126
英文摘要         128 
 
描写翻译研究之后
王运鸿     香港理工大学
摘 要:本文回顾描写翻译研究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和嬗变,探析其如何不断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促进自身发展,并催生崭新的研究范式。在这一趋势下,描写 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大大拓宽,从单一的目标语取向到多维的社会学视角,从单纯关注外在的规范研究,转向内外结合的惯习与规范、个体与社会的双向研究, 此外,描写翻译研究的研究工具越来越强大,大量对比平衡语料库的创建亦为实证客观地描写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保证。
关键词:描写翻译研究;社会学转向;规范理论;惯习;翻译共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17-08
 
本雅明与德里达翻译观之辨
高乾         杭州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在西方翻译史上,本雅明一直被归为解构主义翻译学派,然而,本雅明翻译观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具有本质的区别。本文主要从纯语言与差异性、逐字直译与relevant翻译、后世生命与重生,即语言观、翻译标准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辨析,认为本雅明将纯语言视为现实语言的超验本源,坚持原作的独创性地位,赋予翻译恢复纯语言的重任,而德里达借助“延异”(différance)概念瓦解了以语言意义为先设的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同视之,完全消解了原作和译作的区别。
关键词:纯语言;逐字直译;后世生命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25-05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范式初论
郭尚兴     河南大学
摘 要:纵观中国哲学典籍现存的国内外译文文本范式,粗略地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以文本为中心和相关性翻译。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 地位和功能,译文在构建世界文化多元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应遵循“以文本为中心”的范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范式;相关性翻译范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30-06
 
 
梁启超的佛经翻译史研究初探及思考
李小秀     中山大学
摘要:1920年 代梁启超写下了一系列研究佛经翻译史的文章,但这些研究成果一直被学界所忽略。梁启超收集了广泛而丰富的史料,从错综复杂的史料中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并大胆地推翻了史学界的一些错误观点;此外,他通过同本异译的对比研究方法,评点重要佛经译者的成就与不足,从文化角度思考直译、意译问题,并深入剖析了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和语言的影响。梁启超的佛经翻译史研究在开拓史料范围和研究视野两个方面,都对当前翻译研究领域的史学探索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佛经翻译史;翻译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36-05
 
 
《南京条约》的重译与研究
屈文         华东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逐条考证了《南京条约》中英文本的歧异之处。文章意在向学界提供一个《南京条约》的白话文译本,以期对翻译学、中国近代史、国际法及法律史教学与研究有所助益。文章还具体探讨了“person and property”及“consul”等法律词语的翻译问题,认为《南京条约》中一些西方法律词语的概念没有被“翻出”,相反被“遮蔽”了起来。文章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翻译、理解与误解是伴生的,翻译意味着软权力。
关键词:中英不平等条约;翻译史;《南京条约》;重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41-08
 
 
从图式理论谈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
赵颖 、杨俊峰       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要:图式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商务英语口译员能力的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将商务英语口译员能力培养的策略拓展为语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旨在为专业译员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式理论;商务英语口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49-04
 
 
视译课程教学思考
钱多秀、唐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视译是译者培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相关课程开设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对国内现有视译课程教学及其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结合自身对该课程建设的认识和经验,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视译;课程;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53-04
 
 
中西法律文化交流视角下的翻译史研究
——《从词典出发:法律术语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翻译史研究》评述
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摘 要:《从词典出发:法律术语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翻译史研究》一书,以近代中国法律术语翻译史发展脉络为轴心,从词典出发,以翻译史视角描述并回答与“法律 术语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直接相关的若干问题。作者坚持观念史研究视角和考证维度,将话语背后的语言形态和社会背景纳入研究范围。本书写作特色鲜明,学术价 值突出,尤其对我国法律翻译、术语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研究、翻译史及学科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法律翻译;法律术语翻译;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翻译史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64-04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庭审翻译服务制度构建之探讨
王隆文    四川大学 
摘  要: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庭审翻译服务在空间上从民族地区转向内地大中城市,在领域上从刑事犯罪领域扩大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类案件,当前我国法院解决相关问题 的不规范、不统一的临时性做法引发了如随机寻找翻译、翻译人员缺乏监督、翻译人员追责力度不足等影响庭审公正的问题。构建少数民族语言庭审翻译服务制度是 落实宪法和法律“各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之规定的必要举措,也是顺应少数人语言权保障的国际趋势,既要明确翻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注重翻译人员的统一管理,也要加强对翻译人员的监督和追责。
关键词:语言权;少数民族语言;庭审翻译服务制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68-04
 
 
葛浩文论译者
——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
孟祥春     苏州大学
摘要: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对译者有着深刻的体认与思考。应《东吴学术》之邀,葛浩文于2013年10月24日 在常熟进行了题为“作者与译者:交相发明又不无脆弱的关系”的演讲,在民族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生产的大语境下探讨作者与译者的互动关系。基于葛浩文的演 讲以及与他本人进行的访谈,并部分地观照其翻译实践,笔者把葛浩文关于译者的基本思想归纳为:译者之“用”,即译者价值之所在;译者之“道”,即翻译的方 法论;译者之“质”,即翻译的认识论;译者之“我”,即译者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这是一切翻译的起点与支点。葛浩文有着为译者“正名”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情 怀,其翻译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更具有积极的参照系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葛浩文;译者;功用;译道;本质;自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72-04
 
 
庄谐韵散熔一体,论疏评点铸新译
——王宏印新译《哈姆雷特》评析
王洪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 要:作为一种典型的原作生命之“再生”形式,文学经典的重译实现了原作生命在译语崭新文化语境中的进一步延续。王宏印的《哈姆雷特》新译本以译者对原作的 全新理解为基础,通过富有新意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了对这一经典剧作的成功重译,整部译作呈现出庄严典雅与诙谐俚俗巧妙交融的语言文字特色、韵体素体与 散体对白恰当对应的文体艺术风格、论疏导读与讽喻评点多策并用的文化诠释架构,给人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哈姆雷特》新译;语言风格;文体对应;文化诠释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78-04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熊兵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82-07
 
 
“干部”英译辨析
包芳、刘白玉         山东工商学院
摘要:在中国出版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汉英词典中,“干部”一词英译的第一释义均为cadre。但在对外交流中,把“干部”译为cadre常引起英语母语者的疑问。cadre一 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部分英语母语者根本不知道该词汇的存在,部分认为其具有贬义色彩,与当今中国干部的意义不符。另有“农民”、“宣传部”等具有中国 特色的词汇,汉英词典中也未给出准确的翻译。词典在翻译中国特色的词汇时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中英文对应词汇的常用词义、感情色彩或文化内涵是否一致。
关键词:干部;cadre;official;词典翻译;译者职责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89-04
 
 
谈语用充实视角下的刑事判决书翻译
张法连、张鲁平     中国政法大学
摘 要:语用充实是一种词汇语用现象,指言语交际者充分调用语境将语言使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词义加以确定化的语用认知过程。本文以语内交际中的语用充实研究为 基础,展开对判决书这一特定语类的翻译研究,主要探讨判决书翻译中概念类、含义类、指示类、主题类和语篇衔接类五类语际语用充实。判决书作为一种具有特定 功能的法律文书,翻译者必须考虑其功能因素的传递。
关键词:语用充实;刑事判决书;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93-05
 
 
新闻编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探索
徐英         外交学院
摘 要:新闻译者在编译时需要对原新闻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编译改动,通过语言层面的改动完成意识形态的转换,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要求和目标 语读者的认知期待。语言改动中,词汇分类系统的编译改动是新闻译者用以实现译文对原文意识形态转换的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本文主要从命名、过度词化和重新词 化角度来考察译文对原文词汇分类系统的改动与意识形态的转换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编译;分类系统改动;意识形态转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098-05
 
 
 
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杨明星     南京大学/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外交新词是高文化负载的语言,是国家语言生活和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外交新词是现代汉语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也是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对外政 策的风向标。中国外交新词的政治敏感性、民族性及翻译现状决定了在翻译中国外交新词时需考虑遵循政治等效、译名统一、专业表达和约定俗成四大原则。中国外 交新词翻译的规范化是外交翻译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大难题,关系到国家对外开放水平和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提升,应尽快成立由国家外事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和外国 专家参加的“中国外交术语翻译专门委员会”,定期发布中国外交新词的权威译本。
关键词:外交新词;翻译原则;政治等效;译名统一;专业表达;约定俗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3-0103-05
 
 
CONTENTS
The Revitaliz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WANG Yunhong 17
 
Rethink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alter Benjamin’s and Derrida’s Translation Theory   GAO Qian 25
 
What Should be the Paradigm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GUO Shangxing 30
 
Liang Qichao’s Historical Research on China’s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 Preliminary Study        LI Xiaoxiu 36
 
E/C Translation Practice:Extracts from揝elf-Education?John Lubbock)        CAO Minglun110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Implications of Bubble Economics  (LIN Wei)          LIN Wei115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8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The Revitaliz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By WANG Yunhong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p. 17
Abstract: Drawing on theoretical insight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ha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undergone a major reorientation, transforming itself from a target-oriented paradigm into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diverse approaches. Its widened scope of research now encompasses both external norms and internal habitus. An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large-scale parallel corpora, DTS has also succeeded in solidifying its research methodology, providing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for both objective description and empirical studies.
Keyword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sociological turn; norm theory; habitus; translation universal
 
Rethink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alter Benjamin’s and Derrida’s Translation Theory
By GAO Qia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zhou, China) p. 25
Abstract: Even though Walter Benjamin has been taken for a deconstructionist by translation scholars in general, his theory of translation differs substantially from Derrida’s. The two fail to concur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e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While Benjamin emphasizes the originality of the source text and calls for restoring the Pure language?or the transcendental origin of all human languages as an overriding mission for translation, Derrida champions the concept of différance as the means to deconstruct Western logocentrism, thus blurr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and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s well.
Keywords: Benjamin; Derrida; translation; pure languag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fterlife
 
What Should be the Paradigm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By GUO Shangx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China) p. 30
Abstract: Two paradigms have emerg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e is source text-oriented and the other is relevancy-driven. Applying criteria such as the cultural authority enjoyed by the classics, the historical functions they have performed, and the contribution their translations have been making to promoting cultural diversity of a globalized world and enhancing China’s soft power,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basic approaches and argue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text-oriented one.
Keywords: translation; philosophical classics; Chinese; paradigm; source text-oriented translation; relevancy-driven translation
 
Liang Qichao’s Historical Research on China’s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 Preliminary Study
By LI Xiaoxiu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p. 36
Abstract: Liang Qichao’s writings on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in ancient China have remained largely unnoticed since their publication in the 1920s. Taking a close look at this neglected body of writings, the article inquires into Liang’s motives for undertak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way he conducted the study. As one of the first efforts to chronicle a highly significant period in China’s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ranslation, these writings feature profound discussions on translation per se and on the impact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o their great historiographical values, these writings bear significantly also on Translation Studies, especially at its current moment of Historiographical contemplation.?
Keywords: Liang Qichao; translation; history of translation; Buddhist scripture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