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6期

来源:中国译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目录

理论研究

论翻译的暴力 孙艺风 5

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转喻机制 卢卫中、王帅、秦洪武14

英汉同声传译的变量考察 ——基于对同一场电视直播的三位职业译员同传的观察研究 王斌华、古煜奎19

译史纵横

学术史视阈下澳大利亚文学翻译述评(1949-1978) 彭青龙24

20世纪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研究 ——以中、短篇小说为焦点 鲍同29

《共产党宣言》中日首个全译本比较研究 方红、王克非34

 翻译教学

翻译专业课程实施的系统关系研究 ——兼议我国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姜秋霞39

书刊评介

描写及其超越 ——《中国传统译论:译名研究》评介 邢杰44

一部建构口译研究学科理论的力作 ——《口译研究方法论》述评 曹嬿47

学术访谈

“更加纯粹地从文学出发” —池莉谈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 高方、池莉50

译家译事

 叶君健翻译思想及其特征探微 ——纪念著名翻译家叶君健先生诞辰100周年 刘军平、罗菁54

系统而完整地传播达尔文思想的翻译家 ——纪念叶笃庄先生百年诞辰 方梦之58

行业研究

专业协会在语言服务业专业化进程中的角色 ——中国和加拿大相关协会职能的对比研究 穆雷、韩莹63

翻译技术

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 崔启亮68

业界视点

翻译的技术转向 ——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侧记 张霄军、贺莺74

翻译评论 《金瓶梅》英译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关联 温秀颖、孙建成78

哲学文本的陌生化翻译 ——以《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译本为个案 西风、汉雨82

学术争鸣

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 胡庚申86

再论汉语新词的翻译 ——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新词英译问题 邱大平90

实践探索

试论符号学视角下象喻性书法术语的英译 赵佳93

浅谈外宣期刊文章标题的编译 顾文同99

•自学之友•

英译汉:If By Whiskey (Noah S. Sweat ) 叶子南 译102

翻译导读:灵活处理不意味降低译文的准确性 叶子南103

汉译英:“压力山大”,幸福在哪里?(袁浩) 蔡力坚 译106

翻译导读:社会题材的翻译 蔡力坚121

•词语选译•

李克强总理治国理政重要表述节选(二) 111

第二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揭晓 114

英文摘要 128

信息广角

本刊稿约(28)

本刊邮购信息(98)

著名美裔中国籍翻译家沙博理辞世(81)

欢迎订阅《中国翻译》杂志(110)

Contents

The Violence of Translation Sun Yifeng 5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Metonymic Mechanism in Translation Lu Weizhong & Wang Shuai & Qin Hongwu 14

China’s Translation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1949-1978): An Academic-historical Perspective Peng Qinglong 24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I Curriculum in China Jiang Qiuxia 39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If By Whiskey (Noah S. Sweat) YE Zinan 102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With Mounting Stress, Where is Happiness? (YUAN Hao) CAI Lijian 106

Winners of Han Suyin Award for Young Translators(2014) 114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8

中文摘要

论翻译的暴力 孙艺风 香港岭南大学

摘要:翻译与暴力似乎有不解之缘,暴力产生的 不同诱因和具有的各种形式值得探索一番。表面上,暴力似乎是由不可译引致的——无奈的解决之道。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暴力的文化内涵与人们对翻译性质的认识 息息相关。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和阐述暴力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影响翻译行为的。由于翻译易受源语与目标语之间权利关系变化的影响,某种形式和程度的暴力行为必然 会在翻译过程中出现。

关键词:翻译暴力;文化冲突;激进改写;文化改造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05-09

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转喻机制 卢卫中、王帅、秦洪武 曲阜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在指出对翻译技巧背后的认知机制进 行研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借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从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互指的角度分析了替换等传统翻译技巧背后的转喻机制。研究表明:(1) 翻译转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明译入语与源语对应项之间的认知关系;(2)翻译过程中译入语与源语对应项之间存在转喻关系,即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转指的 语义关系;(3)翻译转喻理论主张转喻是替换等翻译技巧背后的一种重要的动因和认知机制,并将翻译过程中译入语与源语对应项之间的关系纳入了统一的解释框 架,这对于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务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转喻;翻译转喻;动因;机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14-05

英汉同声传译的变量考察 ——基于对同一场电视直播的三位职业译员同传的观察研究 王斌华 香港理工大学 古煜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研究观察三位职业译员对同一场电视直 播现场同声传译的口译产品,以考察英汉同声传译的主要相关变量。通过对口译产品中出现的错误、省略和不当语言表达现象的定量分析,发现省略在电视同传中出 现频率较高,而错误和不当语言表达则较少出现。归因分析发现:1)现场认知处理条件的制约是造成英汉同传中省略、错误和不当语言的重要原因;2)省略数量 与等待这一同传策略相关;3)省略频率较高而错误频率较低亦与译员“自我保护”的口译规范有关;4)语言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英/汉同传中的困难。由 此可见,要建立解释英/汉同声传译的口译理论,应综合考量口译能力、现场认知处理条件、口译规范和语言特殊性四个方面的变量。

关键词:英汉同声传译;相关变量;口译能力;现场认知处理条件;口译规范;语言特殊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19-05

学术史视阈下澳大利亚文学翻译述评(1949-1978)彭青龙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澳大利亚文学翻译是中国外国文学翻译不 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以学术史为视角,重点论述改革开放前30年澳大利亚文学翻译与研究成果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指出这一时期的澳大利 亚文学研究基本上是译介性成果,具有数量较少、质量较高、文学体裁单一的特点,这与当时中澳两国所实施的治国方略和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24-05

20世纪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研究 ——以中、短篇小说为焦点鲍同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近年,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学界的 热点话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种类、译介数量、译介方式等问题上。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无论从译作数量还是持续时间来看,日本都领先于其他国家。但 是,在不同时期,其译介目的、译介方式和译介对象的选择有所不同,尤以中、短篇小说最具代表性。本文将以中国中、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文学翻译史的视域 下详细梳理20世纪在日译介情况,尽量挖掘作家作品初次译介的时间和载体,分析原因并展望21世纪的相关活动,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帮助。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中、短篇小说国际传播;在日译介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29-05

《共产党宣言》中日首个全译本比较研究 方红 首都师范大学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中、日引介马克思主义 最早选择和最多翻译的对象。梳理其早期翻译传播,有助于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初入中日两国的境遇和译介。本文着重从文本分析的视角对中、日首个《宣言》全译 本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宣言》在日本的早期译介以及日译本对中译本的影响和意义。本研究意在追溯《宣言》在中日两国的早期翻译历程,并探究思想翻译的传 播路径和译介模式。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翻译;中日对比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34-05

翻译专业课程实施的系统关系研究 ——兼议我国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姜秋霞 兰州城市学院/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本研究运用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及系统论 原理、教育生态学原理等,分析研究了翻译专业课程实施的系统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一方面针对目前我国翻译课程实施在中观体系构建层面即各高校对《高等学校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这一计划课程体系的执行方式与程度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在全国教育系统结构上的优化方式, 以期为翻译人才培养的学科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翻译课程实施;系统关系;优化方式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39-05

一部建构口译研究学科理论的力作 ——《口译研究方法论》述评 曹嬿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由仲伟合教授领衔的广外口译研究团队撰 写的《口译研究方法论》回顾国际和国内口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理清口译研究的学科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详述口译研究的 重要选题和方法,是一部建构口译研究学科理论的力作。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关键词:口译研究;方法论;评介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47-03

叶君健翻译思想及其特征探微 ——纪念著名翻译家叶君健先生诞辰100周年  刘军平、罗菁 武汉大学

摘要:2014年是著名翻译家兼作家叶君健先 生诞辰百年。叶君健在翻译、创作、翻译理论及文化传播方面成就斐然,但却很少被研究,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叶君健现象”。本文拟从叶君健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建 树出发,探讨其翻译“精品再创作论”及“遵命翻译观”。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其翻译活动的若干特征,以期对叶君健的翻译思想作出较为全面的总结。

关键词:叶君健;翻译;再创作;遵命翻译;对外传播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54-05

专业协会在语言服务业专业化进程中的角色 ——中国和加拿大相关协会职能的对比研究  穆雷、韩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随着语言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其职业团 体也开始了专业化进程。根据专业化理论,专业协会在专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专业化为视角,通过文献法和理论思辨法,对中国和加拿大两 国共四家语言服务业专业协会的职能进行了对比,并对中国相关协会的职能发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语言服务业;专业协会;专业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63-05

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 崔启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

摘要:为了实现译文质量和翻译效率之间的平 衡,译后编辑成为语言服务中积极采用的翻译实施方式。本文从探讨译后编辑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译后编辑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总结了译后编辑的发展动力,研究了 适用于译后编辑的题材类型,提出了提高译后编辑质量和效率的实践准则。关键词:译后编辑;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68-06

《金瓶梅》英译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关联 温秀颖、孙建成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金瓶梅》的英译大致可分为节译 (1927-1939)和全译(1939-2011)两个时期,纵跨殖民与后殖民两个时代,共产生了四个译本,包括两个节译本和两个全译本。四个译本的翻 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都有着很大不同,反映出中西政治经济地位的消长变迁及意识形态、诗学观念的影响,见证了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演变,具有十分 重要的译学理论意义。

关键词:《金瓶梅》英译;中西文化;互动与关联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78-04

哲学文本的陌生化翻译 ——以《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译本为个案 西风、汉雨 南京大学

摘要:本文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对哲学著作《问 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的陌生化特征及其英译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原文语言的陌生化呈现出明显的日常化和诗意化倾向,在与哲学语言融合的过程中 打造出奇特的语言风景和美学特质,创造了哲学文本整合的新路径。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采用陌生化翻译策略,巧妙地再现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哲学意义和美学 效果。

关键词:《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陌生化;哲学文本;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82-04

试论符号学视角下象喻性书法术语的英译 赵佳 上海博物馆

摘要:长久以来,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尚象”意 识逐渐演变为体现艺术心理、审美取向和文化观念的“象喻”思维。在书画领域中,“象喻法”(即以具体的物象来譬喻事物)则突出表现为利用自然物象与书画笔 墨异质同构的特点来喻拟笔墨的抽象之美。基于语言的符号特征,本文拟将符号学理论与书画翻译实践相结合,尝试分析此类象喻性书法术语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符号学;象喻;符号;能指;所指;喻底;跨域关联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93-06

浅谈外宣期刊文章标题的编译 顾文同 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

摘要:标题是文章的“眼”,是连接文章和读者的桥梁。标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和推广度。因此,在对外传播工作中,译者应充分重视标题的重要性,仔细研磨为编译的文章打造理想题目的技巧。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了为(汉译英)译文拟定标题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关键词:外宣期刊;标题;编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6-0099-03

Abstracts The Violence of Translation by Sun Yifeng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p. 5 Abstract: The entwinement of translation and violence makes the causes and forms of the latter a worthy topic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violenc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t is out of the necessity to overcome untranslatability that violence is resorted to as a reluctantly chosen means. And since translation i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the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the involvement of violence to various degrees is unavoidab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Violence influence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a fundamental way.

Keywords: translation; violence; cultural conflict; radical rewriting;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Metonymic Mechanism in Translation by Lu Weizhong, Wang Shuai & Qin Hongwu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China) p. 14

 Abstract: Drawing on the metonymy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onymic mechanism underlying translation techniques by dealing with the bidirectional PART-WHOLE and PART-PART transferred design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1) the inquiry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onymy serves the purpose of revealing the cognitive relation between a TL element and its SL counterpart; 2) such a relation is metonymic in nature, i.e., it is a semantic relation of bidirectional transferred designation between a TL element and its SL counterpart; and 3) with metonymy functioning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gnitive motivations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such techniques as substitution, the theory of metonymy translation provides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explicating the TL-SL relation, shedding light o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general.

Keywords: metonymy; translation; motivation; mechanism

China’s Translation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1949-1978): An Academic-historical Perspective by Peng Qinglo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p. 24

Abstract: The rendition of Australian literary works into Chinese ha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modern-day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s a detailed literature review shows, during the 30 years or so prior to China’s adop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Australian literary works translated and studied in the country were small in number, generically unvaried and yet high-quality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is concerned. These features could be accounted for by referring to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e conditions then prevailing in China and Australia.

Keywords: Australia; China;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I Curriculum in China by Jiang Qiuxia(Lanzhou City Universit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p. 39

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a theory-informed examination of how the curriculum for T&I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implemented, analyzing both the systemic problems and the ecological factors that currently affect this specialized pedagogical domain. Strategies for optimally carrying out the curricular design are explored and proposed for better meeting the officially issued Requirements for T&I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Keyword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I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ing strategies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