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字图书馆 > 翻译论坛 >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来源:中国翻译   发布时间:2016-01-12

外语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内外有别”,这是外宣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条原则。“别”在何处?任务、对象、内容、形式都有“别”,还有很重要的一“别”就是语言文字。对外宣传既然主要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宣传,自然要用外语来进行①。最理想的境界当然是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都能用外语来写稿和表述。但这在目前还不可能实现。在现阶段,我国各种形式的外宣品(除少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外)大多数采取先制作中文稿,再译成外文的办法。事实上,外国人所看到的不是中文稿而是外文稿。一篇好的中文稿,也就是说,符合对外宣传要求的中文稿,在一个外语水平不高,又不懂对外宣传的译者手里,可以变成一篇外国人不爱看、不明白的外文稿。一篇不怎么好、不大符合对外宣传要求的中文稿,在一个外语水平高又懂对外宣传的译者手里,却可以变成一篇外国人爱看、易懂的外文稿。50年外宣实践经验证明,外语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这个道理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宣事业——特别是地方的外宣——迅速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跟不上要求,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外语工作方面。早在1990年底,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就召开了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对外宣传的中译英问题。10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1998 年11月,发表了由中央外宣办主持的中国第一届“金桥奖”(出版)评比结果。从评比结果来看,在外语工作(或称作“翻译质量”)方面,大概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来概括:进步不小,问题仍大②。“进步不小”是指各地外宣品的外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或改进,出现了一批外文质量上乘的外宣品,如《青海藏族》、《今日山东》、《上海概览》、《北京指南》、《天津投资指南》等。“问题仍大”是指在外宣品制作中,外文翻译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制约外宣品质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外宣品的外文差错仍相当普遍,有的还是政治性错误,如“中国大陆”错译成inland China(“大陆中国”);有的是校对疏忽(也可能根本未经认真校对),如“停车场”(Parking lot)错成“包装场”(Packing lot)。“死译”“硬译”“乱译”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一平三通”译作one level three through(一个平面三通过)、“麻类研究所”错成“大麻研究所”(大麻是毒品)。这样的外宣品恐怕很难产生积极的宣传效果,反倒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的形象。

以上是就外宣专业部门制作的外宣品而言,如果就“大外宣”来看,那么可以说外语方面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对外经贸、外事、旅游、交通、公安、科研、文化、教育、体育、金融、娱乐等部门,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都需要使用外语。20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大外宣”中,外语方面存在着不足和差错两方面的问题。许多应该有外语的地方却没有,有外语的地方又常出现许多差错。

北京目前正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在上一次北京申办奥运时,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团长、瑞典人埃里克松在京考察后曾对合众国际社记者谈他的观感。关于北京市的对外外文工作,他是这样评价的:

“北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以确保语言不通将不会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一个问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向国际奥委会表明,外语技巧是成功申办奥运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他们(指北京)所需要的,而且真正需要的就是应组织学习外语知识。中国政府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与申办奥运有关的提高外语水平的运动,但收效不大。即使为欢迎国际奥委会考察团而设置的标语版上的标语中也有语法错误。”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但《中国珠海经济特区》(1993年版)这本双语小册子的6页英文中约有50个差错,平均每页8个,有用词和语法错误,也有校对失误。

电视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传媒,但一些卫视节目的英文名称在语法和用词上有问题,如《历史上的今天》译成History Today。在一个对外英语节目中,有一次把“腾飞”错译成“take flight”(意思为“逃走”)。

产品说明书上的英文是促销和树立品牌的重要工具,对药品和保健品则更为重要。但有一种名牌驴皮胶,英文写成glue of ass’ skin,其实《汉英词典》上有现成的译名donkey-hide gelatin,他们不用,反要用另外三个字,而其中的ass一字在美国俚语中有很粗鄙的意思。这张说明书上的“高血压”一词竟不用英文医学专业名词,而用汉语拼音gauxueya。

各种指示牌附上英文是为了给外国人提供方便,但如果所附的英文有差错或不通,那就不但达不到目的,反会贻笑大方。如北京某一交通要道的停车处有一标牌写着“停车换币处”,所附英文是The Change Money Partment To Parking既有差错,又不通。

对外开放城市中的涉外行业理应注重各种外文说明材料,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差错可说到了荒唐的地方。如染发的“染”字英文dyeing少了一个字母,变成dying(死亡),用餐的“碗”字英文bowl又多了一个字母,变成bowel(肚肠,英文说“拉肚子”也用这个词)。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举一些简单的事例。举一反三,不难看到,我们说目前“大外宣”中外语工作的问题相当普遍决非甚过其辞,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和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因为我国的外语教育还不普及,全民的外语知识还很缺乏,特别是各级、各部门还有不少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外语工作的重要性、在对翻译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误区之一是:认为翻译是一种单纯的、甚至近乎机械的技术工作。误区之二是:认为翻译工作只是一种“语际转换”的工作,只要把英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去取代中文,就算完成了翻译。误区之三是:认为只要念过一点外语就能做翻译,而不问他的中文水平如何、文化知识如何。

所以,为了改进对外外文工作,对翻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

正确认识翻译工作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语际转换”不可理解为单纯的、机械的两种语言的转换。首先,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法则;其次,语言与文化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具有另一文化背景的接受者,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由此可见,我们要把原来用中文所表述的内容,传达给使用外语的外国人,首先必须使你的外语符合其规律和法则;其次必须克服两种不同文化所造成的障碍,这样才能使交流完成。所以翻译决不是一种机械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好的翻译不但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了解与这两种不同语言密不可分的两种不同的文化。
“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之所以不可取,就因为这种作法违反了翻译的本质,违反了语言的规律,从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造成误解。例如,在中文里,“宣传”是褒义词,但它的英文对应词propaganda在西方已成为贬义词,如果用“对号入座”法,看到“宣传”就译成propaganda,那就会产生反效果。又如“街道妇女”如译成street(街道)women(妇女),西 方人就会产生误会,因为英文中a woman of the streets(一个街道上的女人)是指娼妓。

一个人的谈吐显示一个人的素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机构在对外交流中的外语水平直接影响到它的国际形象。试问如果我们给外国人看的外语材料错别字连篇、文法不通、不知所云,我们能够嬴得外国人的尊敬和重视吗?

英语里有一个词Pidgin English,相当于汉语中的“洋泾浜”一词。洋泾浜原来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被填没,成了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上海人用“洋泾浜”来形容过去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外语教育的中国人所说的英语,这种英语的特点就是把中国话“字对字”“变”成英语。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中国男厨子对一个外国女主人讲工价,他的意思是“每月工资二十元,供给膳宿”,但用他的洋泾浜英语一说,“变”成Twenty(二十)dollars(元)one(一)month(月),eat(吃)you(你),sleep(睡)you(你)。如果我们对外所用的外语被外国人看成是“洋泾浜”式的英语,那岂不同我国目前所享有的国际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吗?!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英语词Chinglish(把“中国”China和“英语”English两词掐头去尾拼凑而成),意为“中式英文”③。称之为“中式英文”当然就是说它不是地道的英文。它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以及词汇的运用都是中国式的,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译”的结果,虽然同上面所说的“洋泾浜”英语不可同日而语,但因其晦涩难懂,难以卒读,所以外国人也只好敬而远之,从而不能产生效果。

改进外宣外语工作的建议

如何才能全面提高对外的外语质量?从根本上说,当然在于提高全民的外语知识和掌握外语的能力。在世界迈向“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今天,这个课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据传媒报道,今年初日本政府一个专家小组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除非大多数日本成年人熟练地掌握了英文,否则日本很有可能在世界性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被淘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及时的警示。当然,这需要长时期的努力。

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有没有可能使我们的对外外语工作有较快的较普遍的改进?这是有可能的,前提是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外的部门)的领导重视和全社会的重视。领导重视了,就会有措施,全社会重视了,措施就易于落实。

我们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供中央和各地领导以及有关的宣传、教育部门考虑。

第一,加强和改进外语翻译(特别是中译外)人才的培养。既要努力增加数量,更要保证质量;既要精通外语,还要有中文修养;既要学习语言,也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改变学院式的、封闭式的教学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式的教学。各省市外宣部门应选择本省市一两所高校的外语系科定点培养所需的外宣外语人才。要建立一套管理翻译工作者的体制,实行考核晋级、持证上岗制度。

第二,建立对外外文工作的检查、咨询、服务机制。要延揽国外以外语为母语的专家,包括在国外生长,求学的华裔专家,为他们配备中文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翻译助手,以为辅助。要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所有对外外文材料(小至一句话的口号、大至一本小册子)都由这样的机构审阅、修改、润饰,可收取合理的费用。这些机构须获得中央或省市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授权,它们可以附设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或各地分会,由经过挑选的若干大专院校、中央和各地一些专业单位的外语人才组成。实际上,像中国外文出版局这样的专业机构过去已为不少单位提供过这样的服务并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应把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制度化。

我们希望,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外文出版局,中国译协,新华社对外部,中央电视台对外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中国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各高校外语学院等能共同筹划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对外宣传外语工作研讨会,以群策群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注 

① 对台湾和海外华人的宣传现在也划入外宣范畴,但与外国人为对象的外宣仍有区别,在语言文字方面也同对内宣传存在某些差异,如习惯于繁体字、词汇有所不同等等。就对外宣传整体而言,主要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宣传。

② 请参阅王庆存、黄友义有关此次评比的文章,载外文局出版的《对外大传播》2000年第1期及2-3期。本段所举实例均采自上述两文。

③ 王弄笙著“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载《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一文对此作了相当全面深刻的分析,又,JOAN PINKHAM著TRANSLA- 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一书近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均可供参阅。
 

(作者:爱泼斯坦 林戊荪 沈苏儒  原载《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