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字图书馆 > 翻译论坛 >

中文吸收外来语也应遵循国际惯例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发布时间:2016-01-1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中文如何既吸收外来语,更不失自己的特色和纯洁性的问题,媒体上发表了许多意见,有些是完全对立的意见。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中文独有的,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既然交流,就有你来我往,互相学习借鉴,从而把外语的一些词汇吸收到本民族的语言。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这种趋势只能更加明显。在这个交流、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有一条规律,就是往往强势语言输出多,弱势语言输入多。何为强势语言,又何为弱势语言?恐怕最自然的标准就是使用范围。在世界上,中文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字,且延绵数千年没有中断过。这就与那些由外国殖民者带入的语言或者生生为当地人创造的文字有着根本的不同。按理说应该是最具强势的语言,然而国际翻译组织却把中文列为“非通用语种”。原因很简单,虽然讲的人多,但是中文只在中国使用,顶多是在有华人的地方流通,在国际上认知和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很久以来,世界上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人数不多,原因也很简单。会英文,几乎可以走遍世界;会法文,至少可以在横跨欧洲、中东、非洲和拉美的10多个国家畅通无阻;会西班牙文,更是如此,就是会阿拉伯文,也能走遍近20个国家不发愁。而会中文,只有跟中国打交道才能用的上。只是到了近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话语权明显增加,才真正出现了全球性的学习汉语热。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被其他语言吸收。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中国人探索现代化之路,不断把外语的词汇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既有音译的吉普、坦克,也有意译的火车、飞机、电脑。凭着中国人的开放精神和好学态度,今后还会有外来语通过这两种方式进入中文词汇体系。

        通过音译或意译吸收外来语,这是国际惯例。英文也吸收过一些中文词汇,远有茶(tea)、苦力(coolie)、功夫(kung fu)、近有关系(guanxi)、宇航员(taikongnaut),但我从来没有在英美国家的正式出版物里看到过英文里嵌着汉字,它们无不是用罗马字母把中文字音译或者意译过去。过去看不到,就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在英美官方文件和媒体上时不时看到镶嵌的汉字。

        然而,在一些中文书面文字里,有一种把外文直接镶嵌进来的风气,这确实令人担忧。如果任其发展,汉字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表明一种向世界开放学习的态度,在中文出版物中引入几个英文字,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此外,到了发稿时间仍然无法查到中文译法,饥不择食地把外文抄入中文稿子,也可以理解。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时代的局限和特点,今天时髦的标志明天就可能成为落后的形象。当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嘴里叼着烟斗,肯尼迪举着香烟是有派的表示,今天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仍然保持着吸烟的习惯,但是在电视上人们看不到,因为现在美国人认为,在公共场合吸烟是一种过时的老土象征。

       在中国,当年能开一辆有黑色车牌的汽车是富有的外企高管的身份特征,如今,轿车实现私人化,黑色车牌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风采。许多现代化产品,过去我们只能仿造,而今,中国研发设计已经成为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机械地把外文嵌入汉字还能是进步的象征吗?

      提倡把外文翻译过来再进入中文的文件或报刊,哪有什么“排外”、“倒退”的意思,无非就是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而已。这样做,既丰富了中国语言,使中文保持活力,也维护了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的民族特色。

     作为职业翻译,我认为没有不可以翻译的东西,无非是音译还是意译,是直译还是释译之分。越是以翻译为职业的人,越是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也必然最愿意按照国际惯例,把外语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再说,一味照抄外语,还要翻译干什么?不过,翻译人员也要精益求精,多考虑受众的方便,特别是外来语的新词,应该尽量译得通俗易懂,容易记,容易写,把Coca-Cola翻译成可口可乐,把compact disc翻译成光盘都属于范例。

   在如何吸收外来语的这场争论中,我倒是很为外国英文主流媒体表现出的高度敏感性所感动。在不只一篇文章中,我读到了外国报纸对我们提倡减少直接在中文中嵌入英文单词的担心和关切,似乎他们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努力维护他们的语言影响力,继续拓展英语世界的疆界。

(作者:黄友义)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