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协会动态 > 资讯中心 >

全球青年多维对话之“中外青年翻译家对话”专场活动在北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3-04-04
        4月4日,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期间,由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外文局翻译院联合主办的全球青年多维对话之“中外青年翻译家对话”专场活动在北京举办。
 

▲中外嘉宾发言。 
 
        中国翻译协会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副主任陈鲁豫,西班牙汉学家、塞万提斯学院自由撰稿人夏海明,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译审敖见,重庆市外事翻译中心副主任李佳颖,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副主任刘奎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许小凡,中国外文局欧非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阿拉伯语传播部副主任李颖等中外青年嘉宾,共同围绕口笔译实践、民族语翻译、文学翻译、汉学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

        与会嘉宾认为,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流,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在充分考虑译语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在译文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原文所传达的“形”和“神”。这样,读者便能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略不同文明的光辉风采,从而达到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

        一方面,要用精准的翻译向读者展现真实可信的中国形象,只有“吃透”原文、深刻领会文章内容,才有可能将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另一方面,要用地道的语言和鲜活的故事打动读者。这不仅要求翻译者了解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还需要翻译者在充分了解对象国读者需求的基础上,用生动的故事性表达打动读者。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时政话语外译具有彰显中国特色、展现时代特征和语言高度凝练三方面特性,应遵循准确理解原文、跨越文化差异、坚持与时俱进、实施中外合作的基本原则。一名优秀的国际传播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同理心、敬畏心,以及专业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化学养。

▲活动现场圆桌讨论环节。 

        谈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翻译中的作用时,嘉宾提出,人工智能让译者从对字词的翻译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对文本整体更深层的理解。翻译的内核在于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机器翻译未必能达到100%的准确度,这恰恰为人工翻译留下用武之地,为翻译从业者提供了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