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协会动态 > 资讯中心 >

译中国|时政话语翻译的总体要求

  发布时间:2023-02-08
        《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是我国对外翻译工作领域首部综合性业务规范。书中明确了时政话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规范了新时代中国核心时政概念和表述的英文译法,解答了时政翻译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旨在探索建立中国时政话语对外翻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工作模式,提升我国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水平。      

        《规范》由中国外文局主管的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及外文局所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外文出版社、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等单位联合组织编制。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规范》第一章“总则”中关于时政话语翻译的总体要求。
 
▲《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 外文出版社(2023年1月)。
 
        时政话语翻译的总体要求

        跨越中外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对外译介好我国时政话语,打造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要求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外文语言驾驭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受众意识和国际视野。
 
        1.吃透中文精神,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开展翻译工作
 
        时政话语的特点决定了对外翻译时既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死译硬译,也不能偏离原文随意解读和发挥。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解读能力,在及时、全面地理解领导人讲话、中央文件等精神的基础上,用译文准确传递原文的核心信息和思想内涵。
 
        这一方面要求翻译工作者关心时事政治,善于学习思考,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翻译水平;另一方面要求统筹管理者尽可能创造条件,建立核心时政术语多方研讨机制,使包括经严格遴选的外籍改稿专家在内的翻译人员尽早了解重大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及时形成准确统一的译文,避免因翻译不规范引起误解误读。
 
        2.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努力跨越文化差异
 
        在文化差异影响下,中西方用语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对外翻译工作中,若英文没有相应的表述,就需要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按照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一定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信息,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有时要重组句子结构等,以帮助受众准确理解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受众、语境和场合对译文进行灵活变通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并不是一味采取“拿来主义”;在涉及重大理念和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鲜明,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政府和媒体的不当或不实表述。这是对所有国际传播翻译工作者最核心、最重要的要求。
 
        3.坚持与时俱进,在深化认识的过程中适度完善重大概念译法
 
        “又快又好”是对当下重大翻译任务的常态化要求。但在现实工作中,对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在重大概念甫一提出之时,译者往往会在缺乏权威解读的情况下仅凭自身理解就给出译文,这就容易产生过度解读或以偏概全的风险。从经验上看,一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最初可以适当采取直译方式,待到其内涵逐步清晰明确时,再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译文加以修改完善,同时通过权威发布实现译文的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就曾在一段时期有过不同版本的译文,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才逐步形成最优译法并实现一致化。
 
        4.实施中外合作,充分听取和参考以母语为目标语言的外籍专家意见
 
        党政文献对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国受众及时了解中国政策、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因此,译文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使用外国受众看得懂、易接受的通用表述。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采取“中外合作”模式,以避免和消除因中外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带来困惑或不解,从而提升译文可读性,并最大程度增强国际传播效果。对于外籍专家的意见建议,要以敏锐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客观审慎地扬弃,实现以我为主、融通中外。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