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协会动态 > 资讯中心 >

逆行的翻译人——记思必锐完成抗疫最前线翻译任务

  发布时间:2020-03-13
        “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已。”
 
 
紧急任务来了
 
        2月29日,星期六,抗疫最关键时期。北京阴雾茫茫,细雨微微。清晨8点多,思必锐总经理单伟清被一个紧急的电话唤醒。
 
        一位同胞从伊朗回国,经莫斯科转机飞北京,有发热症状。同机近400人需要接受检测、留观,其中有数十名外国乘客。需要英、俄、德等译员11点前抵达指定地点,协助宣讲防疫政策,帮他们做好精密防护工作并安抚心理。工作要穿防护服。电话那头儿,外办领导显得万分焦急。
 
        此前听说过有招募翻译志愿者,但多为笔译或电话口译,而为“密切接触者”现场近身翻译在疫情发展至今尚未听说。现招募志愿者来不及,能否按时找到合格的优秀译员便构成最大的难题与考验。而留给思必锐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刻不容缓,一场特殊地应急响应全面开启。
 
 
费尽周折,找到译员,准时到岗
 
        该项目非同一般。众所周知,即便有最安全的防护服,但我们都清楚地记得疫情初期多少一线医护人员中招,这一悲情、恐怖的阴影无法令人从心中立刻消除。所以该项目对译员有很多特殊要求:在北京(外埠回京要隔离14天以上),有时间,水平高,有勇气,心理素质好,沟通能力强,身体好,听指挥,特别能战斗等等。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这样的译员吗?带着疑虑,鼓起勇气,为了抗疫大局,项目人员迎难而上,开始遴选译员。
 
        联系了多人,不乏没在京的,或在京没过隔离期,或没时间,不舒服,以及听任务便婉拒的,觅到合适译员的难度与工作量远超平日。项目人员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一遍又一遍复述情况,为尽早落实,一刻不停歇。两个小时紧张奋战,凭借日常有效积累以及多方努力,终于上阵多语种译员找齐了!译员们冒雨全部准时抵达。指挥部领导提着的心放下了一半。而项目人员没能歇息,又投入到纷纷而来的、与该事相关的多语种笔译业务里,到全部交稿持续奋战了17个小时。
 
防护服下工作的13.5小时
 
        接受简单的动员和了解情况,译员们被分成两个组,在两个相邻酒店准备与医护人员一起迎接战斗。
 
        载有外国“密切接触者”的多辆中巴驶来,译员们冒着病毒危险随即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工作。当天指挥部给译员的任务有三项:1、协助每位外籍人员办理入住手续;2、给外籍人员的房间打电话,说明入住须知并安抚情绪;3、进入各房间,协助医护人员对隔离观察的外籍人员采集咽拭子。其中1、3项是近身工作,需两次穿上略显恐怖、最高级别的三级防护服,而此情之前只在电视中得见。根据指挥部的安排,在医护人员精心、专业的指导下,译员们按顺序穿上了防护服,包括口罩、帽子、手套、防护服、脚套和护目镜等。在厚重“盔甲”之下,译员们所面临的身体和心理挑战可想而知。一位有心人在防护服上为他们写下各自姓名和语种,以便辨认。有人为译员拍下了人生最具纪念意义的照片,照片上他们全副武装,穿着同样的衣服,原本熟悉的面孔已分不清谁是谁,只能依稀看到胸前的文字。此刻,他们的名字都叫“勇士”!后来问他们当时什么想法?译员们说“当时既紧张又新奇,很期待”。远观的人们,只能默默为他们祈祷,百般叮嘱,盼平安归来。
 

 
        从中午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每人平均工作13.5小时。这是时间漫长的工作,是在密闭的防护服中的工作,更是在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危险的境地中工作。指挥者离译员们的工作场地约三四十米距离,听不清话语,但从时而奔波、时而同外国人有条不紊细致耐心地对话情景中,透视出译员们已经忘记一切,全情融入了。观者的担忧反倒被译员们抚慰了,踏实了。看着译员令人放心地工作身影,有领导感动得留下热泪。
 

 

 
        思必锐专职同传译员、新党员费晨,几年前毕业于北外高翻学院,出色的同传水平赢得无数客户好评,经常为冬奥组委做高级翻译工作。她接到任务二话没说,几乎第一个赶到指定地,全心投入工作。后问她害怕吗?她说开始有些,后来工作起来就忘了。问她穿上防护服什么感觉?她说脸上勒得特别痛。有人看见最后完工脱下防护服,她脸上被勒得深深的印迹。问她爸爸妈妈知道吗?她说知道,他们支持我。问她累不累,她说真的累了。憋闷的防护服中,说话怕别人听不清,所以语音分贝自然高于平日有麦克风的场景,更费体力。而这一天他们人均工作13.5小时。
 
        外交学院毕业、北二外高翻学院教师沈洲榕也是其中一员。他说:“我做的只是一件小事罢了。穿上防护服的时候,全身上下闷得难受,尤其是护目镜勒的头特别疼。当时我就在想,防护服我只穿了8个多小时,而那些在前线直接救治病患的医生护士们,要比我辛苦的多。更还有那些在一线工作的志愿者、警察、社区工作者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只是做了一名译员该做的事情罢了。后续如果需要,我会再来。”朴实的言语,实在的行动,践行了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
 
        俄语译员张芽裳有过多年的赴俄留学经历,问其感触,她动情的说“留学期间,俄罗斯人对我都很好。这次让我有机会回馈一下他们的恩情”。截至发稿,张芽裳已经在前方连续工作了12天。
 
        这批译员大都是独生子女,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47岁。学翻译本为工作环境和生活更好,可这次青春靓丽的他们背道而驰,选择逆行。他们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平凡的伟大,也足以显示翻译人在大灾大难面前有责任、有担当、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他们是译员的楷模,是优秀翻译人的代表,是翻译行业的骄傲,他们为翻译人增添了新的寓意和标签。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和后来知道此事的所有的人,有译员在他们行为感召下申请立即上阵。让我们在这里认识一下这些勇敢者吧,他们是英语译员费晨、沈洲榕、廖琼瑶、王梓、刘奇;俄语译员刘晓禹、王丽丽(化名)、张芽裳;德语译员张鑫。
 
颠覆原有对翻译的认知
 
        译员们身着防护服与“密切接触者”紧密接触的场景,足以颠覆我们对翻译原有认知。原以为翻译只是个体面儒雅的职业;虽然做好不易,但做好了肯定出名、挣钱,做不到最好也有饭吃;工作环境大都很好,能够见到许多领导和知名人士等;还能去很多美丽有特色的地方游览;译员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人才,属于白领阶层,文弱书生;虽然为人服务似乎永远当不了主角,但不用流血牺牲,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幕后英雄。今天,穿上防护服的译员好像换了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甚至面对的是“高危人群”,用环境险恶形容绝不为过,但没有丝毫挑剔与怨言,甚至没跟父母家人打招呼,坦然从容上了前线。平日文静柔弱的身姿今天也顿变得魁梧高大。他们乐观、积极、无畏、职业地在前线工作,令人敬佩与骄傲,令人感染与升华,令人心疼与泪目。今天,有必要为翻译人诠释崭新的内涵。他们不仅是温室里靓丽译者,更是祖国和人民需要时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勇士。“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社会上有些人看不起翻译,觉得工作容易挣钱多,甚至机器都能替代。但看看这些翻译人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博大情怀,他们不问价格、不计较时间,不畏环境艰险,敢于牺牲,行为脱俗,其价值金钱难量。
 
        次日,3月1日,北京电视台报道了该航班情况,我们也知晓了防境外输入疫情已转为国家抗疫工作重点。我们还知道了这批译员是最早冲上一线的勇士之一。疫情不止,译员们还要继续战斗,第二批、第三批已经就位。相信会有更多译员带着大爱和无畏的精神,加入到祖国抗疫大军中,他们是青年人的榜样,是翻译人的骄傲!疫情总会过去,奉献精神永存!     
 
逆行的翻译人加油!
 
作者:思必锐翻译公司 译之道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