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协会动态 > 资讯中心 >

创新发展思路,构建新形势下的现代社会组织——《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来源:中国协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李肇星

2015年4月20日

各位代表:

受中国翻译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的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六届理事会工作回顾,第二部分是对未来五年工作的建议。请予审议。

一、第六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中国翻译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至今已五年多。其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相继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扩大文化对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并对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有了更明确的意见。协会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努力把握行业新目标、新定位、新任务,在民政部和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的指导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服务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汇报主要工作。

(一)服务国家外宣大局,加强对外翻译能力和话语权建设为深入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特别是对外翻译能力建设,中国译协顺应形势,在对外翻译和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开拓创新、积极作为。

 1、举办系列专题活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翻译问题五年来,协会围绕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组织举办系列专题活动,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提升了全社会对翻译工作和翻译行业的认知,推动了翻译工作服务中外交流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大局。 2011年9月,协会与中国外文局联合主办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围绕“中译外——架设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这一主题阐述中译外工作在对外交流、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2012年12月,协会与中国外文局联合主办“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及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这是1951年以来我国第二次举办全国性翻译工作会议,也是翻译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2013年8月,协会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组织题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挑战与机遇”的分论坛,邀请国内外汉学家和翻译家分享翻译经验和感悟。2014年5月,协会与文化部外联局联合主办“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就中国文化对外译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课题开展深入研讨。

2、参与策划和实施重大对外翻译项目,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协会充分发挥自身在翻译领域的专业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对外翻译工程和项目,为国家翻译事业建言献策,力争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参与筹建中国翻译研究院。2014年7月,以服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高端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为主旨的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协会为此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成立以来,协会积极参与策划并承接研究院项目。2014年12月,由协会应标承担的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正式上线,包括5个专题的首批核心词条以7个语种面向海内外权威发布。

(2)组织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2013年9月—2014年7月,协会参与承办“2013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大赛共吸引五个语种1000余名海内外文学翻译工作者和爱好者参加,其中外籍参赛者占22%,不乏长期从事中译外工作的定稿专家和汉学家参赛。大赛促进了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在海外广泛传播,汇聚一批高层次的多语种中译外人才,为建立中译外人才库提供了优质资源。

(3)参与国家外文表述翻译规范制订。协会与北京周报社承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项目《英文报刊专有名词译法通则和规范词表》的组织制订。协会领导受聘成为国家“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和教育部语信司《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专家委员会委员,分别参与制定专有名词中文译写规则和规范以及公示语的外译规范。

(4)通过政协提案为国家建言献策。协会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建言献策,累计提交3份政协提案,内容涉及翻译立法(2011),建立国家翻译人才库(2013)以及规范党政文献翻译(2014)。

此外,协会还参与《国家职业大典》的修订和评审工作,组织译界专家对“翻译”职业的定义和主要任务进行了重新界定,上报国家职业大典修订工作办公室。

(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参与行业管理与标准规范建设 2009年,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译协作为行业性、非营利社会组织的性质。五年来,协会通过发布行业发展报告、制定行业规范、倡议行业诚信、打造行业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务实举措,积极培育新兴的语言服务业,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与认可,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组织行业会议,打造行业平台

(1)打造语言服务业交流平台。协会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3年10月成功组织两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首届大会上,中国译协顺应行业发展大势,首次提出“语言服务业”概念并发布《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报告。第二届大会以“语言服务与文化贸易”为主题,就语言服务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大数据时代的语言服务技术、中国语言服务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模式等行业议题展开研讨。两次高质量的会议使语言服务业概念广受认可,凝聚了行业共识,增强了行业自信。

(2)主动借力扩大行业影响。在商务部服贸司的支持下,协会分别于2013年5月和2014年5月参加京交会,在这一国家级、国际化高端平台上以语言服务与全球化为主题组织举办了两次国际论坛和一场专题展;2014年9月,协会在国资委、国新办等单位主办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塑造研讨会”上承办“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战略”分论坛,与大型央企和民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优质语言服务帮助企业在海外塑造良好形象。这些活动提升了媒体和公众对语言服务业的认知,推动了语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协会下属的翻译服务委员会分别于2011年在福建、2014年在云南举办中国翻译服务产业论坛暨全国翻译经营管理工作研讨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于2011年在深圳举办中国本地化服务产业高层论坛,并开展“本地化校园行”活动,宣传推广本地化行业。两个委员会还多次举办沙龙活动,促进语言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展行业调研,制定行业规范 2013年11月,协会完成商务部服贸司委托的《语言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制订》课题报告。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和单位的专家组成的课题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报告为政府相关部门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信息,为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开拓性的工作。该报告为商务部制定有关文化出口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1年6月,协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成立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开展行业研究。2012年12月,协会分别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和《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2012》,研究剖析我国语言服务业和文化对外译介的整体现状和发展态势,为把握新形势下语言服务业和文化对外译介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和组织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在业界和媒体引起广泛报道。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自2011年开始,每年开展企业问卷调查,并在2014年第三届京交会上发布《2014中国语言服务企业调研报告》。

五年来,协会及其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和翻译服务委员会在建立行业规范发布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2011年6月,中国首部语言服务行业规范——《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发布至今,中国译协相继发布《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2013)、《本地化服务供应商选择规范》(2014)、《笔译服务报价规范》(2014)、《口译服务报价规范》(2014)等五部行业规范,对于规范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的生产流程、服务标准,进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倡议行业诚信承诺,塑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为进一步规范语言服务市场,提倡文明、诚信经营,建立市场诚信机制,2013年11月,协会制定并颁布《中国语言行业道德规范》;2014年9月,推出“语言服务企业诚信承诺活动”,并公布首批53家语言服务诚信承诺单位名单,正式启动我国语言服务诚信承诺活动。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术交流,激发行业活力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一直是协会工作的重心之一。五年来,协会创办了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品牌,推出了语言服务能力培训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继续发挥《中国翻译》杂志在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业导向作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

 1、创立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品牌,促进翻译专业教育 2010年以来,中国译协与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I教指委)、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联合组织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活动。五年来,总计推出8期培训,共有1500多人次的国(境)内外高等院校翻译和外语教师参加培训,培训课程和内容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协会相继举办了全国翻译专业教育与翻译产业发展论坛,翻译与本地化技术、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专题培训以及《中国翻译》杂志论坛。这些活动为蓬勃发展的翻译专业教育培养了急需的翻译师资人才,受到国际翻译院校联盟等国际组织及相关机构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与关注。 2011年7月,中国译协联合MTI教指委制定并发布《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企业)规范》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职教师认证规范》,并于2014年完成首批109名兼职导师和29家实习单位的审核认证工作,为促进产学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创建语言服务能力培训与评估项目,培育协会新的事业增长点为促进语言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与行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协会于2014年正式启动“语言服务能力培训与评估”(Language Service Competence Assessment and Training,简称LSCAT)项目。该项目经过近三年的调研与论证,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在全国建立了19个省级分部,于2014年5月进行了近千人的试评估,12月开展近9000人次基础能力评估考试,同时在全国多地开展了多期专项教师培训,初步搭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与行业服务与管理平台。协会作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证书登记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在2012年对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继续教育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2015年,将再次进行修订。目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已超过4000人次。

 3、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展翻译研究领域协会及其分支机构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五年来参与主办了众多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全国公示语研讨会,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专业翻译教学理念与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翻译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军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全军“军事翻译与军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译外研讨会,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中译英、中译法、中译日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协会会刊《中国翻译》杂志在“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国际引证报告》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发布会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据中国知网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评价中心最新评估指标显示,《中国翻译》在国内外翻译学术界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在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翻译学术和行业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另外,协会秘书处还组织编纂《中国翻译年鉴2009~2010》和《中国翻译年鉴2011~2012》,全面系统地记录着中国翻译界的发展历程。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于2012年创办了《全球化与本地化》电子杂志(季刊),开创了一个新的行业研究阵地。

4、组织表彰和口笔译奖赛,培育、激励高素质翻译人才为进一步彰显翻译工作在国家对外交流和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弘扬翻译工作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突出贡献,五年来,协会共授予13名德高望重的翻译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授予1696位长期活跃在各个领域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翻译工作者“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4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经中国译协推荐,在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荣获国际翻译界文学翻译领域的最高奖项——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洲翻译家。五年来,协会创办全国口译大赛,并与有关单位联合主办了四届全国英语口译大赛、六届全国多语种邀请赛、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以上赛事累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00余所高等院校的15000余名选手参赛,为促进中国翻译专业教育的进步,造就、培育高素质口译人才,检验高校翻译专业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四)加强务实合作,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和影响力五年来,协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多家国际组织开展务实合作,并组织互访,在国际翻译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积极参与国际译联事务。在2011和2014年世界翻译大会上,协会代表成功竞选国际译联理事,协会还推荐了7名代表参与国际译联多个委员会的工作;2013年,协会代表以国际译联理事身份先后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年会和新加坡首届国际翻译研讨会,在国际译联体系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时任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奖章——金色奖章。

(2)巩固在亚洲翻译界的引领作用。译协通过亚洲翻译家论坛这一对话机制发挥在亚洲翻译界的引领作用。2010年,协会组织代表团赴日本、马来西亚、澳门等地访问,促成马来西亚成功承办第七届亚洲翻译家论坛。2013年,协会组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访问,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七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联合西安外国语大学成功获得2016年第八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的主办权。中国译协在亚洲翻译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3)与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务实合作。2011年5月,协会与国际翻译高校联盟(CIUTI)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京共同主办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翻译高校联盟2011年年会,提升了协会在国际组织和国际翻译学术界的影响。同年,协会与国际翻译技术领域知名组织——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签署合作协议,其后,协助其在京举办“亚洲翻译峰会”和“翻译质量评估峰会”活动。2013年,协会与国际口译界知名组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签署合作协议,就口译培训达成了合作意向。2014年5月,协会与全球化与本地化协会(GALA),本地化世界大会(Localization World)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在第三届京交会上联合主办了“语言服务与全球化高层论坛”,被誉为京交会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论坛之一。协会先后组团赴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亚洲1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相关活动和交流,并接待了美国译协华语分会、日中翻译者协会、欧洲技术传播协会等十余家国外翻译组织的来访。

(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会员服务水平五年中,协会不断加大自身建设工作力度,完善协会工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通过提高协会工作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为协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协会还注重提高针对会员的服务能力,增强协会对广大会员的凝聚力。

 1、业务工作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协会高度重视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协会网站于2010年再次进行改版,增设“会员动态”、“年度优秀企业会员”等近十个栏目,努力贴近会员需求。《会员通讯》作为译协传统的宣传渠道之一,在2013年也做了全新的电子改版,推送周期由原来的两月一期改为一月一期。协会于2012年开通官方微博,粉丝已超过两万人,成为协会发布信息和提供会员服务的重要窗口。协会英文版网站在帮助国外人士了解中国翻译界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站的海外年均页面浏览量约占总浏览量的20%。

2、会员服务水平有效改善

(1)积极反应行业诉求。五年来,协会走访或主动联络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版权局等政府部门,就业界关注的翻译价格、翻译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分类地位、语言服务企业税负等问题多次咨询和提交报告。通过走访、调研和接受会员反馈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争取行业利益,反应业界呼声。

(2)提供全方位信息与专业服务。五年来,协会联合各专业委员会组织举办了上百场行业沙龙、会议、讲座培训等等,活动主题从国家层面的党政文献到企业层面的翻译技术创新,从高校层面的翻译人才培养到个人层面翻译技能培训,力求为各类会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与专业服务

(3)会员队伍稳步增长,格局壮大。五年来,协会通过行业会议、讲座沙龙、翻译培训、口笔译大赛等多种交流活动吸纳会员入会,会员数量稳步增长。随着跨界合作和交流的广泛深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文思海辉科技有限公司、网易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相继加入协会,会员队伍格局进一步壮大。中国译协所属单位会员及各地翻译社团五年来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作为中国译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会员及各地译协积极参与中国译协组织的活动,依据各地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行业、公益活动,为国家及地方发展大局服务、为翻译行业服务、为会员服务,丰富、拓展了中国译协的工作空间,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为翻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时间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协会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业界广大同仁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我谨借此机会代表本届理事会,向给予中国译协大力支持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局及其主管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关注和支持协会工作的各级部门、各界人士和协会全体会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成绩已成为过去,面向未来,我们清醒地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由于语言服务业地位不明确、缺乏政策支持导致行业整体规模偏小、人才严重匮乏、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和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我国日益加深的对外交流对包括翻译在内的语言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大。希望协会新一届领导集体能够继续团结广大会员和各方力量,明确努力方向,积极面对并推动解决突出问题,引导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对未来五年工作的建议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决定指出,应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这一系列论述为社会组织的改革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要实施这一文化强国战略,加强翻译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国家完善、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组织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日益扩大的中外交流的新形势、新要求,改革创新将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优先主题和不可逆转之势。我们希望中国译协新一届理事会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改革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增强协会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使协会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发挥作用的主体。为此,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对政府职能转变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为党和政府服务,是社会组织工作的基本方向。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稳步推进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迫切需求。中国译协应落实党和政府关于社会体制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自身定位,探索各种形式的社会创新,突破体制、机制、观念、地域及能力的种种藩蓠,激发自身活力,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组织规划协会工作,争取在更大的领域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承接能力和服务能力,主动协助政府,承担更广泛的翻译行业管理责任,提供更有效的翻译行业社会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协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积极作用,使协会成为政府转移职能的可靠承接者。在服务对外交流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大局中,中国译协应在已有工作成绩和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翻译界资源,加强组织,科学规划,协助党和政府推进实施重大翻译活动、翻译工程和翻译项目,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大力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中国标准国际化、翻译技术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行业行为自律 维护行业会员权益加强翻译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权益是中国译协的基本工作任务,在社会组织改革的新形势下,这一基本工作任务的内涵及外延将发生划时代的变化,工作任务的要求和标准也将超越传统意义的理念和范畴。因此,我们应改革创新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以为行业提供切实服务为工作出发点,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提供行业政策与信息咨询服务;以实施语言服务行业重大项目为契机,尝试建立推动行业横向、纵向多维通联与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平台,提升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补充、完善行业行为标准规范和行规行约,建立行业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完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行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当好行业与政府间的中介组织角色,及时反映行业诉求,建立会员维权投诉机制。

(三)促进产学研结合,拓展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协会应继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在关注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翻译和翻译研究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翻译教育与社会需求、翻译学术研究与翻译实践和翻译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与协作,尝试建立集人才培训、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元化的翻译技能、翻译研究、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等专业人才培训,建立与翻译行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翻译及语言服务人才能力评价体系,为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及语言服务人才队伍发挥积极作用。要大力整合国内外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翻译学术研究工作,着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专业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学科与翻译行业建设,服务于社会需求,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四)深化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合作未来五年,协会应在巩固和维护协会原有的国际交流品牌的基础上,拓宽国际视野,利用协会已有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资源,创新、丰富交流模式与内容,开拓新的国内外翻译学术、专业教育与翻译行业交流通道,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引导组织国内翻译专业机构、院校和翻译服务企业跨出国门,在翻译人才教育培训、翻译项目工程、翻译产业公共服务与管理、翻译学术研究等方面与国际及区域性翻译专业组织和机构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务实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提升翻译专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翻译行业的专业化、国际化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打铁还须自身硬。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是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未来五年,中国译协要按照国家最新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及协会章程,整合、改进和完善各级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等协会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适时修订《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会员管理办法》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突出协会工作的组织性、统一性、协调性,让更多的热心于行业及协会发展的人参与进来,壮大会员队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优势,加快协会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服务手段,建立以网络在线平台为核心、微搏、微信等社交媒体为辅助的多媒体、综合性的行业交流、服务与业务管理平台;要加强译协秘书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为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能够胜任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团队。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国家实施社会组织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译协适应新形势要求,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真诚祝愿协会在新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及领导机构带领下团结、依靠会员和全国的翻译工作者,锐意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构建新形势下的现代社会组织,为行业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为促进国际交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