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 返回商品列表
商品价格:    15.00 元
会员价格:    登录后可查看会员价格
邮费标准:    3.00元
购买数量:      件(库存978件)

  • 商品详情介绍

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

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

  

理论研究  
   
整体史与碎片化之间:论翻译史书写的会通视角 蓝红军 5
   
探悉翻译过程的新视窗:键盘记录和眼动追踪 冯佳、王克非12
   
“皑皑白雪”、“完整的容器”与“理念”——论詹姆斯的改写论与本雅明的翻译观 孙胜忠19
   
译史纵横  
   
被操纵的西诗被误导的新诗——从诗学和文化角度反思五四初期西诗汉译对新诗运动的影响 王东风25
   
达: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黄忠廉34
   
科幻探险中的家国梦——论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翻译中的伦理建构 王彬40
   
译介研究  
   
毛姆在中国的译介溯源与研究潜势 辛红娟、鄢宏福44
   
翻译教学  
   
从问题解决视角分析学习日志中的笔译能力发展动态 成思、吴青51
   
交替传译教学材料难度分级探析——以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例 黄晓佳、鲍川运58
   
书刊评介  
   
以跨学科视角重新审视翻译——《超越文本  超越翻译》评介 原蓉洁63
   
译员自我的维度突破——《社区口译员角色再定位:角色空间》评介 胡娟66
   
学术访谈  
   
口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Claudia Angelelli教授对话访谈录 任文70
   
学术视点  
   
2015年翻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高端论坛述略 张政77
   
行业研究  
   
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 邓微波80
   
学术争鸣  
   
论翻译研究中的术语规范与术语关联——以翻译策略研究术语为例 余静85
   
“政治等效”翻译:臆想还是现实? 王平兴91
   
实践探索  
   
异曲同工:古典戏剧音韵翻译研究——以《牡丹亭》英译对比分析为例 曹迎春95
   
知识产权法术语layout-design翻译对比研究 陈可欣100
   
论影视字幕中隐语的英译——以《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话”为例 邹李炜104
   
英文字母词与零翻译策略探析 刘学、薛笑丛107
   
·自学之友·  
   
英译汉:How the Whale Got His Tiny Throat(Rudyard Kipling) 曹明伦 译110
   
翻译导读:语域再现和译者的虚拟社会角色——兼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曹明伦112
   
汉译英:美术与人生(丰子恺) 蔡力坚译116
   
翻译导读:论翻译的选词 蔡力坚117
   
·词语选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 121
   
英文摘要  
   
第二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竞赛原文(125)竞赛规则(封底)  
   
信息广角  
   
本刊入选“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127)  
北京甲骨易翻译有限公司简介(128)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通知(128)  
 
 
中英文摘要
  
 
整体史与碎片化之间:论翻译史书写的会通视角
Towards a Syncretic Approach to Wr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By LAN Hongj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China)
 
摘要:从学术史层面回顾我国近三十多年来的翻译史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体史和碎片化两种翻译史书写取向,它们各有侧重,功能各异,虽然并未出现不可通约性的范式更迭,但两者背道而驰,愈行愈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翻译史研究分工逐渐细化,需要更为多样化的书写方式以回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会通是整体史与碎片化之间的另一条道路,包括宏观与微观、史实与理论、史学和翻译学之间的会通,它并不否定整体史与碎片化,而为这两者提供联通和补充。
关键词:整体史;碎片化;翻译史;会通

 Abstract: China’s translation-related historiograph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has shown a tendency to bifurcate into two distinct interests: the writing of either general or specialized histories of translation. While both approaches have their own legitimate historiographical functions to perform,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alls for a third way to bridge the ever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two.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explore a new syncretic paradigm for wr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one that pays attention simultaneously to the macro and the micro dimensions of the practice, to historical fact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ultimately to historiography as well as translation studies.
Keywords: general history; specialized history; translation history; syncretism
 
 
“皑皑白雪”、“完整的容器”与“理念”
——论詹姆斯的改写论与本雅明的翻译观
James’s Idea of Rewriting and Benjamin’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Different Paths, Same Destination
 
孙胜忠,上海外国语大学
By SUN Shengzho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摘要:詹姆斯以“皑皑白雪”为文学素材的意象,将他的小说及其改写或重读视为雪地上的两行脚印,声称重新审视那“先在的”素材令其产生“绝对之感”;无独有偶,本雅明将原作和译作比作拼合一个破碎容器时的两个相邻的碎片,认为译者只有放弃传达意义的愿望和努力才能获得一种自由,从而进入“纯语言”的境界。本文在辨析詹姆斯的改写论及本雅明的翻译观的基础上认为,改写和翻译都是一个再生产的过程,正是这种“生产性”将改写者与译者联系起来,也让我们窥探到詹姆斯与本雅明殊途同归的奥秘及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指出在詹姆斯的“绝对”与本雅明的“纯语言”背后隐藏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表现出二者对“终极本质”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瓦尔特·本雅明;改写与翻译;柏拉图的“理念”
 
Abstract: Taking “a shining expanse of snow” as the objective correlative of literary matter, Henry James likens his earlier works and their rewriting/rereading to two sets of footprints on the same field of snow, claiming that re-appropriating the old, “pre-existing” matter enables him to enjoy “a sense of the absolute.” Similarly, in comparing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to adjacent pieces of one broken vessel, Walter Benjamin suggests that only by relieving himself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effort to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can the translator enjoy a sense of freedom and gain access to the realm of “pure language.” With James’s idea of rewriting and Benjamin’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carefully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oth rewriting and translation should be seen as a process of reproduction, and that it is this “productiveness” that relates rewriter to translator eventually. Even though James and Benjamin took different paths, they shared the same axi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had reached the same destination. Hidden behind James’s “absolute” and Benjamin’s “pure language” is, actually, the Platonic idealism that inspired both theorists in their common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essence.”
Keywords: Henry James; Walter Benjamin; rewriting; translation; Platonic idealism
 
 
 
被操纵的西诗被误导的新诗
——从诗学和文化角度反思五四初期西诗汉译对新诗运动的影响
How Skewed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Poems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Impacte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Poetry
 
王东风,中山大学
By WANG Dongfe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摘要:本文从诗学与文化的角度对五四初期的诗歌翻译对中国白话新诗的影响进行了重新评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的目的驱动是诗学诉求,还是意识形态诉求? 二、新诗诗体真的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研究表明,以自由体为特征的新诗出现之前的诗歌翻译,其原文多是西方的格律诗,但在新文化运动之初,被故意地译成了自由体,新诗正是受此影响而发生的。由此可见,影响新诗形成的,与其说是西方诗歌,不如说是有明显诗学缺陷的译本;在此前提之下,本希望从西方诗歌中获取养分的中国新诗不可避免地被那些有缺陷的译本所误导。
关键词:诗歌翻译;新诗;诗学;五四初期
 
Abstract: Assuming a poetic-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re-evaluates poetry translation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and its influence up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Poetry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wo research questions are raised: first, is it poetics or ideology that functioned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poetry transl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Secondly, did the New Chinese Poetry really result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poetry? Our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Western poems rendered into free verses in Chinese during the said period are almost all metrical ones in their original, whereas the new poetry that emerged in the wake of these translations is invariably featured by a free-verse form. What this finding suggests is that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Western poems were intentionally rendered into free verses, and the skewed versions then served as the model for—and gave shape to—the emerging New Chinese Poetry. Thus, the real influence up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Poetry came more from translations with obvious poetic flaws than the original Western poems, and China’s new poets bent on finding fresh poetic inspirations from the Western poems were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misguided.
 
Key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the New Chinese Poetry; poetics
 
 
探悉翻译过程的新视窗:键盘记录和眼动追踪

冯佳,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键盘记录和眼动追踪是近年来将翻译过程研究推向纵深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概述这两种方法在翻译过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缘起、它们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既有研究的重要突破。与传统研究相比,键盘记录技术带来的两大突破是考察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停顿和认知切分;眼动追踪技术,尤其是键盘记录和眼动追踪技术的结合,对于分析译者的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理解和产出的协同过程更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过程研究;键盘记录;眼动追踪;翻译认知心理过程
 
 
达: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
——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黄忠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严复《天演论》变译语料库,考证了“达”在“信达雅”中的中心地位:为达即为信,而严复之信是部分信于原作,更是取信于读者;为雅即为达,同样是为取悦于读者,辞达而已。而包含增、减、编、述、缩、并、改的达旨术是严复“做”《天演论》的策略。“达”贯穿于信达雅和达旨术,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为达旨,必求通,为求通,必求变,“达”是严复变译思想与行为的灵魂,以之为中心可建其变译思想体系。
关键词:达;信达雅;达旨术;变译;思想体系
 
 
科幻探险中的家国梦
——论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翻译中的伦理建构
 
王彬,淮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我国近代道德革命发起者梁启超所译科幻探险小说《十五小豪杰》为对象,探究了其建构新型伦理的缘起,从主题重构、母题建构和典型形象塑造等方面归纳了译者的伦理道德建构路径,简要评述了译者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成就与历史影响,以期能对社会转型期译者伦理价值的彰显有所启示。
关键词:梁启超;《十五小豪杰》;伦理;建构
 
 
毛姆在中国的译介溯源与研究潜势

辛红娟,宁波大学;鄢宏福,中南大学
 
摘要: 本文对毛姆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及翻译研究现状进行考察,以期探索毛姆作品翻译研究的意义、前景与内容。考察发现,国内毛姆翻译研究虽有不少论述,但多散见于译序、译后记或对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述中,未见显性的系统研究。然而,毛姆作品汉译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还关系到文学接受与经典化、形象建构、译者身份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该议题的系统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管窥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翻译内外的影响因素,而且能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反向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毛姆作品;译介;翻译研究
 
 
从问题解决视角分析学习日志中的笔译能力发展动态

成思,曼彻斯特大学;吴青,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翻译学习日志作为翻译教学中发展、评估学习者笔译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近年来开始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但相关探讨还远未深入。本文提出,翻译学习日志中呈现的主要是其解决翻译问题的过程,其中体现的翻译问题解决能力则属笔译能力的动态维度。由此,本文构建了适用于翻译学习日志分析的框架,并将该分析框架应用于实际的日志分析中,有效捕捉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展现的笔译能力发展路径。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初学者在翻译问题解决各步骤中的能力发展并不均衡,并且能力发展的起伏波动较大,需要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重心。
关键词:笔译能力;学习日志;翻译问题解决
 
交替传译教学材料难度分级探析
——以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例
 
黄晓佳,华南师范大学;鲍川运,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
 
摘要:对交替传译教学材料进行难度分级是基于“以过程为基础的翻译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口译教学必须遵循翻译能力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本文探析影响交替传译教学材料难度的各种因素,并以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的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ATTI)的英汉(汉英)交替传译教学资料库为例,提出交替传译教学材料难度分级的标准与方法。
关键词:交替传译;教学材料;难度分级;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译员自我的维度突破
——《社区口译员角色再定位:角色空间》评介
 
胡娟,厦门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摘要:《社区口译员角色再定位:角色空间》是一部关于译员角色进展的最新力作。译员角色研究不仅是社区口译领域的重要命题,且关乎口译过程、口译评估、口译测试、口译教学与译员职业化进程等。该书打破了以往角色研究囿于各种消极隐喻或译员“显隐”的桎梏,大胆地用X轴、Y轴和Z轴构建三维动态数轴图,来描写和定位译员的“角色空间”,可谓是译员角色研究的重大里程碑。该书还提供了一个用于描写并解释口译交际管控、行为预测的理论框架,将译员角色的再定位推到了新的制高点,同时,也给口译研究的其他维度提供了许多启示。
关键词:角色空间;自我呈现;译员-参与者同盟
 
 
口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Claudia Angelelli教授对话访谈录
 
任文,四川大学
 
摘要:安吉莱莉博士现为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语言与跨文化研究系多语与交流方向资深教授,美国翻译研究协会主席,The Translator、Meta、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等期刊的顾问或编委,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口笔译研究,在社会学视角的口译研究方面著述颇丰。过去两年,笔者和安吉莱莉教授多次就口译研究“社会学转向”的话题展开访谈和对话,内容涉及这一转向何时发生、如何发生、为何发生、所指为何,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等等,试图勾勒出这一范式转型发生的宏观历史背景和微观学科发展语境,关注其主要研究对象与方法,探究其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口译研究、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口译研究“社会转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笔者将本文称为“对话访谈录”而非“访谈录”的原因,是因为笔者并未始终以中立的“提问者”身份出现,对某些问题亦有自己观点的表述,对安吉莱莉教授的个别看法也未必赞同。希望本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内学者对社会学视角口译研究的关注,以丰富我国口译研究的路径与内涵。
关键词:口译研究;社会学转向;文化转向;社会转向;行动主体性
 
 
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
——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
 
邓微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描写的方法,按照视听产品传播媒介的发展,将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发展过程分为电影翻译、影视翻译、盘带与电视翻译以及视听翻译四个阶段,并探究各阶段视听翻译在文本来源、翻译模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期为国内视听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电影翻译;影视翻译;视听翻译;字幕翻译;配音翻译
 
 
论翻译研究中的术语规范与术语关联
——以翻译策略研究术语为例
 
余静,香港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本文针对翻译研究中的术语混乱问题,提出用术语关联进行规范的解决思路。文章以翻译策略研究中的术语为例,分析国内翻译研究中的术语误读、术语界定不清和术语意识淡漠的问题,提出在翻译策略术语关联中需要厘清的四对基本概念,探讨如何在术语界定、术语本土化、术语创新和术语国际化过程中实践术语关联的原则,为翻译研究术语规范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策略;术语规范;术语关联;术语创新
 
 
异曲同工:古典戏剧音韵翻译研究
——以《牡丹亭》英译对比分析为例
 
曹迎春,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古典戏剧是一种典型的“韵”文学,音韵对于戏曲的演唱及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古典戏剧英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的音韵和节奏,使译文朗朗上口,适合表演。本文从英汉语言音韵差异入手,通过对《牡丹亭》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译本和美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外译者在处理音韵时的不同方法和起到的不同效果,为典籍外译在音韵方面的处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典戏剧;音韵;《牡丹亭》;许渊冲;白之
                                              
 
知识产权法术语layout-design翻译对比研究
 
陈可欣,香港城市大学
 
摘要:本研究以国际协议的中文译本与法律条文为基础,旨在比较知识产权法术语layout-design在大陆、台湾及香港的译名,进而探寻其各自的性质及翻译策略。其中采用苏珊·沙尔切维奇判定功能对等的三个标准,即功能/结构、适用范围及法律效力,评估该术语三地的翻译与国际条约源语的对等情况。此外,亦考察三地译名借用现有法律词汇之情况及交际功能。
关键词:法律翻译;法律术语;国际协议;知识产权;功能对等
 
 
论影视字幕中隐语的英译
——以《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话”为例
 
邹李炜,南华大学
 
摘要:汉语中的黑话隐语由一定的修辞方式构成,词义隐蔽,含有大量的社会方言和风土民情等地域性极强的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英译颇具挑战性。本文从徐克导演的3D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字幕中选取土匪黑话的字幕译文进行个案评析,旨在探讨影视字幕翻译中黑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的处理手法,以期促进以电影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隐语;黑话;字幕英译
 
 
英文字母词与零翻译策略探析
 
刘学、薛笑丛,榆林学院
 
摘要:本文调查了字母词在汉语中的使用状况,指出字母词在汉语中的直接借用属零翻译现象,这种翻译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语言基础,但在承认字母词存在的情况下,译者应适度采用零翻译,并尽可能采用多种翻译手段,提供恰当的翻译,以规范字母词的使用。
关键词:字母词;汉语;翻译策略;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