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9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导师培训班在黑龙江大学举办。此次培训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黑龙江省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省翻译协会承办。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等50余所高校的130余位MTI学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训。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友义在开班致辞中指出,国家与社会发展呼唤与时俱进的高水平实践型翻译人才,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与中国译协举办培训旨在打通“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链条,将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前沿动态、技术发展趋势、国际传播需求,精准传导至翻译导师的教学实践中。
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迟宝旭指出,黑龙江大学依托学科传统优势与地缘优势,积极打造外语人才高地、国别和区域研究重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基地。作为承办单位,学校将依托高级翻译学院、黑龙江省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学术交流基地等协同平台,与全国兄弟院校携手,共同助力翻译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次培训为期三天,五场专题课程涵盖MTI培养最新要求、课程设计、实践成果认定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翻译人才培养等模块。
黄友义:“翻译中国”刚刚起步,讲好中国故事急需高端翻译人才。
黄友义结合具体案例,深入阐释了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国情意识、语言意识、受众意识、服务意识。他重点讲授了在智能语言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对外翻译质量,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型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
张爱玲: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政策、新要求与新举措。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爱玲传达了教育部和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关于研究生分类教育的最新要求,解读了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实践成果的认定标准与实施路径,为导师们规范、科学地指导学生实践成果提供了专业建议。
陶友兰:知行合一、译思并举。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委员陶友兰指出,MTI翻译实践报告应综合考量译界标准、学界规范与业界需求。她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训练方法及写作过程等方面讲解了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要求。
陶庆:培养面向市场的高端翻译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翻译系主任陶庆分享了职业导向在课程设计、项目实践及产教协同中的关键作用,强调要辩证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译员的关系,通过提升双语能力、强化实践环节与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翻译工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竞争力。
王华树:GenAI时代翻译人才应取势、明道、善法、驭术。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华树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他重点探讨了GenAI时代大语言模型赋能翻译教学与科研流程,并通过实操演示,展示了智能工具在翻译实践与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学员代表、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院长王春凤表示,此次培训课程全方位覆盖了MTI教学的“理念—实践—科研—质量”全链条,精准回应了教学中的痛点,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
学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参训学员普遍认为此次培训课程内容紧扣MTI导师实际需求与MTI教育前沿,理论与实操结合,对于提升导师指导能力、把握翻译教育发展动态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价值。
2025年暑期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导师培训下一期将于8月7日至9日在新疆喀什举办。此系列培训是中国翻译协会配合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落实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加强专业学位教师培训的具体举措。中国翻译协会将依托“译训工程”,整合行业资源,持续为国家高水平翻译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前沿、系统的课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