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资讯中心> 正文

第二届“话语与认知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

2025-07-07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3日至4日,第二届“话语与认知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翻译协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湘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0余所军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媒体话语、多模态传播、语言智能、战略话语支撑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首席专家刘杨钺教授在致开幕辞时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深度剖析当下我国话语对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传播的创新路径,构建面向国际、适应新格局的中国话语认知与对外传播体系。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译审在致辞时,强调了对外翻译在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的作用,认为对外翻译要聚焦高端翻译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翻译标准规范、创新开展国际交流和不断推动技术赋能。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译审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了智能语言时代中译外实践面临的认知鸿沟与文化转换困境,认为译者需具备深度文本考古、动态受众分析和人机协作智慧三重认知能力,通过建立中国特色话语语料库和发展“政治话语翻译学”理论体系破解认知鸿沟。

国防科技大学陈春华教授认为,政治话语在本质上具有论辩属性。其研究以费尔克劳夫提出的实践论辩框架为基础,结合批评话语分析和批评认知话语分析,研究政治话语是如何通过实践论辩实现说服目的的。

外交学院孙吉胜教授认为,语言是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元素。近年来,世界经历的新变化需要新叙事,也更加凸显了语言的作用,促进了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未来也将继续推动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杨宇军教授认为,近年来全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但国际主流媒体在“硬”新闻的传播上仍然拥有自身优势。在国际媒体格局总体“西强我弱”的态势下,更需要正确认识、客观看待、善加利用国际主流媒体,为我抢占国际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提出,当前国际传播中应遵循战略传播的理念,强调多领域的协作、兼容。其中网络视听的方式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突破点,带来了内容和形式的转向,体现出话语叙事的智慧。

中国石油大学毛浩然教授在发言中提出,要以污名化反制、跨文化适配、多元主体协同为突破点,破除“文化折扣”与“认知茧房”。通过“精准反制—适配传播—效能评估”三位一体模型,重构兼具文化基因辨识度与全球共识度的国家形象传播范式。

郑州大学杨明星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叙事体系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建构,是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实践路径。应坚决维护国家叙事主权,加强中国公民叙事能力建设,打破西方国家对华叙事霸权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与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全球性叙事强国。

国防大学王传宝教授的研究关注到以伊军事冲突在认知域爆发的激烈攻防博弈,指出《纽约时报》运用话语策略建构的认知框架服务于三重目标:短期削弱伊朗反击意志,中期离间伊朗地区盟友,长期为政权颠覆创造认知土壤。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认为,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体现为世界各国在社会制度、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我们对于中国特色话语的传播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其研究探讨了中国特色话语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并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表示,“翻译国家”现象的广泛存在催生了新的理论研究范式,即基于国家行为视角,依照现象、现象化、概念化到概念的演绎路径,构建“翻译国家”概念框架,揭示其作为现象、策略与机制的三重维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彭天洋教授指出,中国当代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实践催生的新概念新知识丰富着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和世界军事知识宝库,拓展了认识理解当代中国军事的共同认知基础。中国军事话语的创新拓展为在国际舆论“西强东弱”语境下争夺更大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中南大学范明献教授表示,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的叙事话语机制。其研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分析框架,对相关短视频传播在文本、话语和文化层面均有新的发现。

湘潭大学胡强教授表示,凯恩斯主义从文化与传播视角看不仅是经济理论,更是对现代性危机的文化批判。凯恩斯强调绝不能任由经济快速发展却“缺乏精神上的目标”,繁荣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应体现为一套成熟的文化机制。凯恩斯理论警示单一经济叙事对民族认同与文化价值的破坏力,为构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公共叙事提供深刻启示。

国防科技大学梁晓波教授表示,重大军事行动是必须由语言加持与赋能的国家战略级行动,新闻发布叙事在其中担当重任。其研究阐述了重大军事行动新闻发布叙事的特点,展示了兰德智库对于近年来美国新闻叙事出现的新变化,阐明了当前美在重大战略军事行动中的新闻发布叙事具有“真相崩塌与情感超载”的新特点。

国防科技大学班文涛教授认为,近期伴随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以伊冲突进程,国际热点事件频发。其研究通过选取新闻报道、短视频、电影片段等三个典型案例,从心理、语言和符号隐喻等三个维度解析了传播致效密码,探讨了认知传播致效的深层原因。

国防科技大学马晓雷教授介绍了通过量化分析系统揭示中国作品海外译介结构特征和传播影响力的研究,认为外国译者主导翻译活动本质是“权力—知识—资本”三位一体的结构性共谋。他主张中国作品海外传播在超越技术性优化的同时,需策略性介入“权力—知识—资本”系统,以争夺文化表征权,推动跨文化对话的实质平等。

国防科技大学唐亮副教授的研究通过梳理认知传播的核心要素与语言智能技术的适配性,提出“技术—认知—传播”多维度评测体系,通过结合技术评测与竞赛组织案例,可为认知传播领域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参考,为跨文化沟通与认知传播等场景的语言智能应用提供实践路径。

国防科技大学庞超伟教授的研究全面回顾了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战略传播理念的演变和相关机构设置,梳理了战略传播在诸多方面的作用,结合维和特派团的传播实践分析了维和行动战略传播的经验教训,并根据当前传播环境提出了提升维和行动战略传播质效的展望与建议。

本次研讨会的报告、研究涉猎领域广泛,既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又是认知传播研究前沿问题的深刻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不仅构建了更为系统完善的研究框架,还细化了研究路径,为认知传播学术体系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宝贵力量。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继续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品位,助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迈向新台阶。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