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正文

外文出版社社长胡开敏在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

2025-04-26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积极支持参与“四译工程”

全面提升对外翻译出版工作效能

胡开敏

外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2025年4月24日,大连)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中外文化浇灌的浪漫之都大连,共同参加中国翻译界年度盛会。我谨代表外文出版社,对年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作为新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对外翻译出版专业机构,70多年来,外文社秉持“用外文说明中国,以图书沟通世界”的使命,坚持不懈通过多语种图书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我们努力让每一本图书成为跨越山海的信使,让每一部译作化作文明相遇的灯塔,让世界通过翻译的棱镜,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书籍的流转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译智向未来:塑造翻译新质业态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既是对翻译行业技术革命与业态升级的前瞻思考,更是对文化强国战略使命的主动担当。特别是杜占元会长提出实施“四译工程”这一基础性、战略性举措,对于我国翻译事业发展和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积极支持参与“四译工程”,外文出版社受益其中、责无旁贷。下面,我想结合外文社的对外翻译出版实践,从参与好“四译工程”的角度,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想法。

第一,聚焦思想传播,以大事业托举成就译才高峰。

多语种对外翻译,始终是外文社的立社之本。两年多以前,外文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翻译的角度,在给我们的外国专家回信中明确要求,“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

新时代以来,按照中央部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总书记著作已翻译出版43个语种,发行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帮助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新时代中国的“思想之窗”。在这部著作的翻译上,为了让国外受众愿意看、看得懂、易接受,我们综合运用直译、意译等丰富多元的翻译方法,高度重视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翻译转化,以我为主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各外文版充分体现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句子短、口语化,努力将总书记著作“准确传神”地呈现给国外读者。可以说,总书记强调的“准确传神”“融通中外”,正是外文社翻译理念的最根本遵循,也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中得到了最生动实践。

十年多来,在总书记著作翻译传播事业中,真正做到了汇聚国内外顶尖翻译专家力量。参与这项工作的国内各语种专家有600多位,其中外籍专家170多位;通过与海外翻译出版机构共同翻译30多个非通用语种,一批海外翻译家、汉学家积极投身这项事业。同时,一批我社自己的翻译骨干,已经从优秀青年翻译人才锻炼成长为多语种时政翻译领军人才和中坚。

现在启动的“译才工程”,以打造全国多语种、多领域翻译实践专家队伍和高端翻译人才梯队为核心,同时将以国际翻译家联盟等国际翻译组织和相关国家翻译协会为依托,打通海外翻译家推荐选用渠道,这些举措无疑将更好确保和推动总书记著作翻译传播事业精益求精、行稳致远。外文社将全力支持“译才工程”,从重大翻译项目相关人才资金投入、专家库精细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专家会商机制、拓宽海外译者遴选范围等方面深度参与实施,让大事业成为托举成就新时代翻译大师、新时代爱泼斯坦的大平台。

此外,近几年我们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总书记著作的翻译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国时政话语外译规范化建设,通过组织编写像刚才发布的多语种《规范》,为时政外译提供权威性、标准化译法,助力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也非常希望《规范》的编写和推广,继续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

第二,深耕文化传播,围绕图书译介加强广泛合作。

人类的每一次文明对话,都通过翻译和出版的形式,在历史的卷轴上留下璀璨的墨痕。一直以来,外文社始终致力于用多语种图书,架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我们参与并领衔持续打造了30年的“大中华文库”国家文化翻译出版工程,以数十个语种全面系统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通过“熊猫丛书”、“读懂中国”丛书、“学术中国”丛书和“译中国”文库等品牌,对外介绍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译介中国思想学术成就,特别像“译中国”文库,我们希望把它逐步打造成可以展示给世界的中国翻译文化和学术的百花园,也是翻译界的精神家园;我们还持续实施“丝路百城传”国际出版工程,用中、英、俄等多语种出版丝路名城传记70余种,架起促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同频共情的文化桥梁,等等。

这次启动的“译介工程”,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推出一批书、刊、网、视等多种出版物和多媒翻译产品,在翻译、高校、新闻、出版、影视等各行业和各地之间搭建起合作桥梁和纽带,实现优质多语种内容与国际传播需求、走出去需求、城市传播需求的更好对接。外文社也将抓住这个机会,通过策划出版、图书翻译、海外落地、国际推广等方式,积极参与“译介工程”,比如我们现在即将启动的“丝路百城传”俄文版《天津传》等图书,通过“译介工程”,进一步加强我社与社会各界的资源需求对接,合力以翻译出版的形式,展现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三,着眼产研融合,探索推动新技术赋能增效。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刻重塑翻译生态,也在不断催生对外翻译出版新质业态。在这一点上,我始终坚信,技术带来的加持要大于技术引发的焦虑。

近年来,外文社积极参与中国外文局“中国特色话语多语种对外翻译高端语料库”“中国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化专题库”等平台建设,推动新技术在总书记著作翻译传播中的实践应用;我们参与共同成立人工智能翻译出版创新中心,持续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对外翻译出版工作全流程中的应用和深度融合,推动实现对外翻译出版流程创新再造和产品服务升级;我们参与探索建设知识服务生态系,加速推进数字出版转型,推动对外翻译出版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精准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我们将重点参与“译研工程”翻译技术应用合作与研发等创新,比如采用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时政外译建立高度自动化的翻译流程,采用规范化语料对模型进行调优,使时政外译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准确定位国际受众,实现对不同区域、特定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精准传播;运用人工智能实现多场景应用,以场景化、沉浸式、互动式的“新阅读”助力中国思想、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等。

作为一家出版社,我们也在探索培养自己的实践生成式研究机构,为对外翻译出版提供智力支撑。希望通过参与“译研工程”,帮助我们打造自己的特色智库,促进翻译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开展对外翻译与话语体系研究,甚至有朝一日推动对外翻译出版的学科化。我们也非常希望通过“译研工程”的桥梁,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发布调研报告、制定行业标准、推荐规范译法等合作,比如今年,我们就将与译协医学翻译委员会合作开展中医药典籍外译研究等方向的联合课题招标,也欢迎大家积极支持参与。

第四,坚持人才兴译,合力打造实践特色译训品牌。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翻译工作者既是“摆渡者”,又是“薪火者”。一直以来,外文社始终致力于锻造和培养一支政治信念坚定、业务素质过硬、勇于担当重任的高水平、国际化对外翻译出版“国家队”,矢志追求“融通中外”“准确传神”。如今,翻译人才的能力坐标正经历着历史性嬗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语言的转码者”,更是“文明的架构师”。

我们希望通过今天启动的“译训工程”,持续加强国内外翻译协作,继续开展与翻译界特别是各大高校、翻译院系的交流合作,全力构建产教融合培训机制,共建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高层次、实践型的翻译人才,同时实现对外翻译出版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我们将继续在中宣部、外文局的支持下,机制化办好推动“三进”工作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修班,进一步整合社校优质培训资源,合作开发时政类中译外优质课程,为国家翻译能力、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夯实高水平人才之基。

朋友们!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外文出版社将继续全力参与和支持译协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密切与译协各专委会的互动合作,继续加强与外交外事、国际传播、外语院校、应用技术、地方外宣等各方面的对外翻译出版合作,与大家携手同心,为展现中华文化更大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