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翻译工作要为加快改革开放建功立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朱穆之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常委艾泼斯坦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题词与贺信
再接再厉,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翻译事业而奋斗 叶水夫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章程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领导机构成员和理事名单
翻译工作要为加快改革开放建功立业
——中国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在京召开
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为了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今年三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总结协会工作,交流经验,修改章程,组建中国译协第三届全国理事会,中国译协于1992年6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这是我国翻译界继1986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的又一次盛会。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团结一致,奋力登上经济建设新台阶的形势下召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47个译协组织的代表和港澳地区翻译界人士近400人欢聚一堂。他们当中有著名的老翻译家,也有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翻译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
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雷洁琼,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朱穆之,政协常委爱泼斯坦,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曾建徽,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对外友协副会长王效贤,文联党组副书记梁光弟等。雷洁琼、朱穆之和爱泼斯坦同志先后在开幕式致词。他们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翻译工作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性和译协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使与会代表深受鼓舞。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代会长叶水夫同志代表第二届全国事理会常务理事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再接再厉,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翻译事业而奋斗》的报告。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分组讨论了大会的报告。代表们畅所欲言,充分肯定了自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中国译协和地方译协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对翻译工作的指示和协会的章程,在改革开放中艰苦创业,为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所做的工作。代表们指出,我国有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它是促进中外科技交流和经济、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翻译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十年来,我国有关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和民族语文等方面的译著不但在数量方面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且在质量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代表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翻译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的译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粗制滥造,译文质量十分粗劣。为了保证译文质量,代表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译文质量检验机构,各出版单位也应严格把关;同时,要广泛开展翻译评论,对优秀的译作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对粗制滥造的译作要严格批评。在谈到充分调动全国翻译工作者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作出新贡献时,代表们指出,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人数众多,分布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为四化建设辛勤工作。但在个别地区和部门,他们的劳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代表们要求,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组织要大力维护翻译工作者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代表们认为,我国已离退休的老一代翻译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翻译队伍,译协组织应该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会议期间,代表们分组认真讨论了中国译协章程修改草案,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
在经验交流大会上,先后有武汉市译协、西安市译协、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中国译协民族语文翻译协会、甘肃省译协、广东省肇庆市译协、香港翻译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译协等八个译协和学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绩。他们的经验表明,译协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必须因地制宜组织会员为社会服务和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样才能使协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期间,中国译协还举办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十周年图片展览”。展出的数百幅图片和照片充分显示了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很关心我国翻译工作的发展,热情为大会题词祝贺。为大会题词的领导同志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同志、赛福鼎?艾则孜同志,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和中顾委常委张爱萍同志。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为中国译协成立十周年写来了贺信。
会议于14日举行最后一次大会,叶水夫、宋书声受大会主席团委托,分别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涉及章程修改的意见作了说明或解释。会上宣布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的组成(理事共242人),理事会决定增聘黄华同志为名誉会长,增聘季羡林和吴富恒等同志为名誉理事,会上通过了中国译协章程和第三届全国理事会领导机构成员名单。
这次会议是一次团结、鼓劲、催人奋进的大会。通过这次代表会议,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全国广大翻译工作者,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思想的指引下,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而奋斗!
雷洁琼副委员长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你们这次翻译工作者代表会议是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翻译是一项非常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我国现在实行改革开放,这就离不开翻译。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你们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请允许我再一次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根据大会录音整理)
朱穆之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
首先我代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今年也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十周年,在此我一并表示热烈的祝贺。
过去的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十年。在这十年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宣传、翻译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工作者的队伍也更加壮大。今天,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应该说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是有一份功劳的。最近,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的讲话提出改革开放要迈出更大的步子后,现在全国各地可以说热火朝天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内地也跟上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开放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说改革开放是立国之本。开放就要与各国进行交往,必然要进行交流,从而也就离不开翻译。所以翻译工作、翻译工作者受到了全国各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非常及时的。今后,中国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将更加重大,大家都希望翻译工作者在扩大开放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夫同志提到,有些同志感到翻译工作不像其他工作那样有名声、有地位。其实工作是否有名声、有地位是看他是不是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如果是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他就有名声、有地位。我们提倡做革命的螺丝钉。我看翻译工作者不只是一个小螺丝钉而可能是整个一部机器的驱动轴或者驱动杆。不过他常常是在内部,不那么显眼。所以我们的翻译工作者现在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大有用武之地。现在正是我们一显身手的时机。大家都已看到,现在我们国内、国外的形势非常的好,的确是一个振兴中华的好时机,小平同志也提出了,这是个好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我希望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通过这次代表会议能够把广大的翻译工作者紧密地团结起来,进一步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水平,使翻译工作有进一步的发展,共同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为两个文明的建设,总起来说就是为我们国家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大会录音整理)
爱泼斯坦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我原来不知道要我讲话,所以没有准备,但是可以说几句话。我不是翻译家,也不是做翻译的,有的时候我自己还需要一个翻译。用中文,用普通话,讲一点倒是可能,有的时候就要讲英文。
现在是开放的时候,很需要翻译工作。中国需要对世界的事情,对世界各方面的事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需要及时的知识;外国人需要了解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发展。所以说翻译工作的责任现在是很大的,翻译工作也应该有多方面的知识。我很高兴今天参加这个会。
我现在用英语讲一点。我想各位懂英语的不少,而我用英语讲比较省事。我这人一方面要跟翻译打交道——尽管我不搞翻译,但是我要看好多译稿,要加工译稿,要编书出书——另一方面我又受益于翻译工作者,因为有好多中文的东西,用别的语种写的东西,我都看不懂,要靠译文。所以我深知翻译工作的重要。没有翻译人员,我简直没法做我的本职工作,也没法具有哪怕是一丁点真正切实有用的知识。我认为,我们许多语种都要有翻译人员。我们恐怕有点急功近利,好搞权宜之计。往往有人以为我们只需要英语,好说我们只需要这,我们只需要那,殊不知还存在别的国家,别的邻国,它们都还要继续存在下去。我认为,翻译工作者如今是比过去多了,但同时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个范围内,翻译的质量恐怕今不如昔。依我之见,翻译人员的培训工作应集中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初级的层次,要求我们的外语不出根本性的错误——这种错是常有所见的;再一个是高级的层次,就是翻译中一些比较棘手的方面。抓两头,就可以带好中间。我认为可以抓两头带中间。但是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必须尊重口笔译工作人员。因为搞口笔译的实际上是——虽说他也写也说——但实际上他是一言不发的,因为他是在传话,在替别人发言,言发给别人听。他自己一言不发,不应当减损我们对他的工作性质的尊重。为此,在这个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我谨向各位祝贺。我非常非常高兴看到这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受到这样的重视。已经有人说了,在国际交往中,总的来说,口笔译工作人员很重要。这当然是主要的方面。但是,我希望在某个时候,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翻译工作者,外国的中译外人士,中国的外译中人士,也都有机会多交往,也许还能开个会。当然还有台湾。我希望在你们的下次会议上,还有台湾的代表或者参与人出席。我没有准备,就说这些。多谢大家听我没有准备的发言。祝各位建康。谢谢。
(根据大会录音整理翻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的题词
做好翻译工作为四化建设服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的题词
翻译工作是加强各族人民真挚友谊的桥梁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题词
认真做好翻译工作为国防现代化服务
中顾委常委张爱萍的题词
繁荣我国翻译事业增进世界知识交流
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的贺信
I am most happy to write a few words to congratulate th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n this auspicious occasion of their Second Congress of Repressentatives.
The translators of your Association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many languag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in presenting the works in these languages to the Chinese public.
Th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are already a great and spirited body of dedicated workers, and I am sure that in the future they will make even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is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to bring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together.
May 28, 1992
HAN SUYIN
再接再厉,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翻译事业而奋斗
——在中国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
(1992年6月11日)
叶水夫
各位代表:
自从1986年4月举行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六年了。今天,我们在中国译协成立十周年前夕,召开中国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我谨代表第二届全国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向到会的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问候。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团结一致,奋力登上经济建设新台阶的形势下召开的。在会议期间,我们要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和今年三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总结协会工作,交流经验,修改章程,组建中国译协第三届全国理事会。我们希望与会代表畅所欲言,群策群力,把这次大会开成团结、鼓劲、催人奋进的大会,以便组织和鼓励广大翻译工作者为繁荣我国翻译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一
我国的翻译工作范围广泛,翻译工作者分散在政府机构、社科、科技、文教、经贸、军队以及属于不同学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厂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各类学科的翻译工作者近百万人(包括业余翻译)。这支庞大的翻译队伍是我国改革开放中促进中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的基本力量。他们开创了翻译工作的新局面,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繁荣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科学的翻译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据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的统计,在1978年到1990年间,全国共出版翻译著作28500种,其中社科翻译著作占7400种。近十年来,社科翻译界人士参加了中央编译局组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40-50卷(1985年已基本出齐)以及《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翻译工作(在1984年到1990年间已全部出版)。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论著、传记以及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都能根据形势要求,用多种文字翻译出版。广大社科翻译工作者参加了国内各大社科出版社组织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国外经济名著丛书》、《西方学术译丛》、《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一大批大型译丛和学术译著单行本的翻译审校工作。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组译的十卷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已于1986年出齐)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承担的联合国各类文件的翻译工作(共完成1.5亿汉字)。这些译著的翻译出版,对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年来,我国文学艺术方面的翻译成绩显著,这表现在:(1)翻译出版的文学作品数量剧增,某些译品的翻译质量也在提高。据版本图书馆的有关资料统计,1980年到1989年的10年间翻译出版了近100个国家近2000位作家的6000多种作品(含一种著作的多种译本)。文学翻译的语种也大大增加,已多达40多种。(2)文学翻译界新人辈出,一批中青年翻译工作者通过新译重译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翻译外国作品热,把一大批具有一定中外文修养、基础比较扎实的中青年译者推上文学译坛,成为文学翻译界的生力军。经过各地院校、出版社和文学翻译刊物的培养和本人的努力,他们的许多译作得到社会的好评。(3)文学翻译出版界组织力量,有计划地翻译出版大型丛书和外国著名作家的全集和选集。《马克思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等即将出齐。世界各国著名作家的全集和选集如《莎士比亚全集》、《巴尔扎克全集》、《托尔斯泰文集》、《高尔基文集》均已出版。在艺术方面,外国电影、电视、戏剧方面的翻译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4)通过中译外翻译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优秀的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大量翻译出版。外文局继《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英译本的出版,近几年又出版了《三国演义》等名著的英译本,同时该局用英法文翻译出版的《熊猫文学丛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每年出书10种左右,比较系统地把我国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典文学介绍给世界各国读者。
在我国整个翻译队伍中,科技翻译工作者人数最多,占30多万人。他们分布在科研部门、经贸部门和经济建设生产单位,翻译的专业涉及几十个学科,翻译量也最大,他们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线人员,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活跃的翻译力量。十年来,他们直接为生产服务,为经贸事业服务。从引进工程的立项谈判、研究可行性报告、施工、安装、运转到最后验收,都离不开科技翻译。他们完成了诸如宝山钢铁厂、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扬子3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大批大型引进工程的翻译任务,为现代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科技图书、科技情报检索资料,为经济建设部门提供了数以万计的科技信息。他们为中外科技交流翻译了大量的影视片;为快速传播、使用科技信息和资料,研制出不同型号的机器翻译系统,有的已进入初步实用阶段。还应该提到的是,他们一方面从事繁重的翻译工作,一方面也很重视把科技翻译作为一门翻译学科来研究,从务实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作好科技文献、专业术语、广告语言、工程谈判等翻译工作。他们撰写翻译论文,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出版科技翻译杂志,为科技学术的繁荣做了大量工作。在多年来翻译积累的基础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科技翻译家对不同专业的科技名词进行审定公布,使我国科技名词翻译的规范化前进了一大步。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在我国翻译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国家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十分重视。目前,中央设有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有关省(区)、地(州)、县(旗)均设立翻译机构,负责党政文件和法律文件的翻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专职兼职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约3万人。为繁荣民族语文翻译事业,全国民族省区都成立了翻译协会。随着改革开放,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中国译协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用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图书,1978年为1386种,3179万册,到1990年增长到3255种,3867万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1978年为35种,313万册,到1990年增长到131种,1027万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1978年为11种,发行7072万份,到1990年增长到77种,发行14835万份,其中,相当一大部分是翻译的。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和民族出版社用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选集,以及党政重要文献。近十年来,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还大量翻译出版通俗理论读物、科技知识、科普读物和中外文艺作品。此外,仅1990年一年,就制作了少数民族语译制的影视片1119部,民族语文翻译事业的繁荣可见一斑。
在对外传播事业方面,我国书刊、新闻和广播等事业单位广大翻译工作者,在改革开放中,积极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建设成就,为世界人民了解我国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近千名翻译工作者,十年来,一直用19种外文翻译出版图书,用17种外文翻译出版7种期刊,向182个国家和地区输送数亿册的书刊。新闻的翻译传播主要通过新华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来完成,其翻译特点是要求速度快,内容涉及面广。新华社目前中译外的工作已实行电脑化,用英、俄、法、西、阿五种语文全天向世界发稿,对传播我国的建设成就和党的方针政策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800多名翻译工作者,每天用38种外语向世界各地播送新闻报道、各种类别的专稿和文化艺术节目,受到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英文《中国日报》创刊以来为外国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我国的信息,广泛介绍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此外,全国各省市区也翻译出版了数量很大、规模空前的对外画册、折页和音像制品,促进了对外开放事业的繁荣。
近十年来,我国外交空前活跃,这对外事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外事翻译工作者牢记周恩来总理关于外事翻译工作者要练好政治、语言、知识基本功的指示,注意政策学习,严守外事纪律,认真钻研翻译技巧,扩大知识范围。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在双边会谈、多边活动中,在随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中,在翻译各种外交文件、条约、协定中,在各种国际会议中,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中译外还是外译中,交传还是同传,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持了外事翻译认真细致、忠实精确的传统。近几年,年轻的外事翻译工作者迅速成长,不少人已能胜任重要的翻译任务。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各省市领导更加重视外事翻译工作者的培养,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地方外事翻译工作者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外事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四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高等外语院系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和翻译工作者的重要阵地,十年来,为我国翻译界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为壮大我们翻译队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十年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它们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普遍在高年级设置翻译课,不但通过各种口笔译的实践加强学生的翻译技能训练,而且重视介绍、研究国外的翻译理论以指导实践活动。中青年教师和翻译理论研究人员在探讨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的同时,积极引进西方翻译理论。近几年来,他们注意运用新学科和各学科的新成就来阐述、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问题。有的学者还提出建立翻译学的构思。这种把翻译学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使我们开阔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各地译协都注意在组织上吸收高等院校的这批力量,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军事系统也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翻译工作者队伍,近十年来,他们根据国防建设和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借鉴外国军队建设和作战经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外军情况、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和军事技术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翻译出版的军事理论著作、国防建设和部分训练参考材料、外国战争回忆录等大批重要译著和军事翻译工具书,在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志们:在我们回顾我国翻译工作的大好形势时,也要看到翻译出版界存在的问题和翻译工作中的不良倾向。从前几年社会上反映的问题来看,我们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很值得重视。(1)翻译出版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有的重复出版,有的选题不当,有一个时期甚至出现了一些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坏作品,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2)有的译者不顾职业道德,有的译者急功近利,乱译、抢译,结果有不少译作粗制滥造。这是不良的译风译德所造成的。(3)不少地方翻译出版的对外宣传书刊和资料以及名胜古迹的外文介绍,经常出现译文差错,有的错误相当严重,不仅贻笑大方,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声誉。这些问题都应该由有关部门和翻译界共同作出努力,加以解决。
二
十年来,特别是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中国译协和各团体会员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对翻译工作的指示,根据协会章程,在改革开放中艰苦创业,为繁荣翻译事业做了不少工作,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翻译协会的建立,从组织上完成协会系统的建设。中国译协目前拥有省、市(含计划单列市)、自治区一级的团体会员47个,各团体会员发展的个人会员3万多人,在翻译界形成了全国性的网络,这是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以及翻译工作的地位所决定的。翻译协会的成员分属于各行各业,遍布在社会各个部门;翻译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有利于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翻译工作者的权益,有利于调动浩浩荡荡的翻译大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中国译协是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开展翻译工作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提高翻译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是协会的首要任务。十年来,中国译协成立了各专业翻译学术委员会,举办了全国规模的社会科学、文学、科学技术、民族语文、外事口译、翻译理论、中译外及军事等学科的翻译学术讨论会23次,与会的翻译界人士和学者约2200人次,在会上宣读论文近1500篇。通过上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进一步组织起各学科的翻译队伍,使与会人员有机会探讨翻译问题,交流译事经验,传递信息,从而提高了翻译水平。各专业翻译委员会还举办过多次翻译问题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为翻译工作者服务。此外,地方译协举办翻译学术讨论会534次;举办学术报告会279场。翻译界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群众学术交流活动是前所未有的。
三、广泛组织会员和翻译工作者为社会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十年来,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组织翻译人员承接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翻译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共翻译12亿多汉字。如上海科技译协承接了上海地铁工程建设资料的翻译任务,由于大批资料的翻译通过译协组织社会力量来完成,用户毋需招聘众多的专职翻译干部,为国家节约了大批建设资金。各地译协还为社会承担培训在职干部和办学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举办培训班820期,培训外语与翻译干部约5万人。如西安译协创办全日制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多人。翻译协会拥有多种专业会员,人才济济,为社会多种翻译、咨询和教学准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四、创办翻译学术刊物,宣传翻译事业,促进翻译学术的繁荣。中国译协一成立就出版会刊《翻译通讯》(1986年改名为《中国翻译》)。该刊从1983年起发表探讨翻译问题的各类文章1300多篇。概括起来,这些文章(1)广泛介绍了我国各时期的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各种学派的学术观点,探讨了翻译理论发展的新趋势;(2)广泛交流了我国翻译界人士撰写的翻译研究成果、翻译技巧和心得体会;(3)介绍了中外翻译史和译事方面的知识;(4)评介了各种译著和翻译作品,提倡好的译风译德,批评译界不良现象;(5)介绍了中外翻译家的译事成就和实践经验,使后学有所借鉴,(6)提供了中外翻译信息和翻译学术思潮的动向;(7)介绍、交流大专院校翻译课的教学经验,并通过翻译练习和译文对比,向广大自学青年译者讲解翻译之道,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此外,各地译协也纷纷办起学术性会刊,其中有《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译友》、《民族译坛》、《语言与翻译》、《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报》等。我国译坛在八十年代出现了近十种翻译学术期刊,无疑对翻译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各地译协会刊,联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勇于开拓翻译事业的青年作者。会刊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园地。
五、加强同外国翻译界的联系和学术交流,增进同外国翻译工作者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是中国译协的一项宗旨。我会于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成为该会的团体会员。1990年国际译联召开的第十二次世界大会上,中国译协代表当选为理事。我会和日本、南朝鲜、印度、坦桑尼亚、德国、前苏联等译协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和其中一些国家的译协进行互访,开展翻译学术的交流。我会曾接待前国际译联副主席施瓦茨教授,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口译家塞莱斯科维奇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的来访,多次组团参加国际译联世界大会以及香港当代翻译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三
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今年初,他在视察南方时又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泽民同志最近也指出:“我们的开放,要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在改革开放中,翻译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先进优秀成果。同时,通过翻译,我们也可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进步等各方面的情况向国外介绍,使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国内各民族之间,同样也需要进行翻译介绍,以相互沟通。总之,互相交流、互相借鉴,都离不开翻译。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进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历史新时期。今年3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号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面对这个形势,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为了贯彻中央的精神,从译协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想就今后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翻译工作者,翻译工作的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二为”方针就是我们协会的工作方针。我们要向广大翻译工作者宣传教育:我们的一切翻译活动都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都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
二、在发展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翻译工作中,要做好翻译选题计划的制定工作。我们是译者,我们选择作品,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着想,要考虑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我们要为人民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译文的质量。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国家经济的发展将首先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翻译工作要想在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应该大力发展科技翻译事业;在科研单位、情报部门、经贸部门以及厂矿企业等基层生产单位,要进一步组织好科技、经贸翻译队伍,给他们以扶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使他们更好地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四、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繁荣、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把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搞上去,为此必须重视和大力发展民族语文翻译事业,互相吸收先进经验。要在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民族语文翻译学术交流和评奖活动,加强民族语文翻译干部的培养,进一步组织好民族语文翻译队伍。
五、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要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必须重视对外传播事业,加强中译外的工作。提高中译外的水平和技巧,纠正目前在各地对外宣传品中相当普遍存在的译文错误,使我们的对外宣传书刊和宣传品能更好地为外国读者接受。
六、要促进翻译事业的繁荣,使翻译工作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应该在翻译界认真开展翻译评论,表扬好的译风、译德,推荐优秀译作,批评翻译界出现的不良风气和粗制滥造的译作。对翻译学术的探讨,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七、翻译是国际范畴的事业。我们要在做好国内翻译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同国际翻译界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翻译工作者之间的友好来往,使翻译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
八、认真总结协会的工作经验,健全协会机构,使各地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目前,47个协会的工作发展很不平衡。要发挥群众学术团体的作用,必须先组织起协会的领导班子和能够办实事的工作班子;必须有一批能够团结翻译界人士的协会积极分子,依靠他们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一个协会能为社会服务,坚持不懈地开展学术交流、翻译咨询、办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在47个协会中,被当地政府部门评为先进单位的约占四分之一。我们希望经过各地译协的努力,涌现出更多的先进协会,使我们译协组织更有效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各位代表:
中国译协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广大翻译工作者在过去十年中,努力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于两个文明的建设,为我国的翻译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翻译工作必须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深信:通过这次代表会议,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将更加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团结广大翻译工作者,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思想的指引下,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翻译事业而奋斗!
最后让我们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章程
(1992年6月14日第三届全国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翻译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是中央机关和各省、市(含计划单列城市)、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含学会)的联合组织,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第二条 本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和组织全国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翻译工作者的水平,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二章 任务
第三条 本会的主要任务是:
(一)举办各种与翻译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和其它学术交流活动;
(二)组织会员为社会服务,开展翻译咨询和办学等工作;
(三)团结全国翻译工作者,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海外侨胞中的翻译工作者,开展和加强翻译界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繁荣翻译事业;
(四)加强与国外同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推进中外翻译学术交流,增进友好往来;
(五)维护翻译工作者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
(六)出版会刊,编印翻译学术资料和书籍,宣传翻译事业。
第三章 会员
第四条 本会实行团体会员制。凡经民政部门批准的中央机关翻译协会、各省、市(含计划单列城市)、自治区翻译协会(含学会)均可申请加入本会,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后,即为本会团体会员。本会对本组织内的各协会负有协调、联络和业务指导的责任。
第五条 本会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推举理事参加全国理事会;
(二)选派代表参加本会组织的学术交流和有关活动;
(三)对本会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优先取得本会编辑出版的书刊和资料;
(五)有退会的自由。
第六条 本会会员有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本会章程,执行本会的决议;
(二)积极完成本会委托的工作和任务;
(三)主动向本会提供学术论文和有关翻译资料,对发展翻译事业提出建议和设想;
(四)主动和本会建立联系,开展国内外翻译咨询服务、文化科技交流以及办学事业的合作;
(五)按本会规定交纳会费。
第四章 组织
第七条 本会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理事会。全国理事会名额和名额分配由上届常务理事会决定。全国理事会由在京中央有关单位和各地团体会员按本会分配的名额分别推举产生。全国理事会任期五年,理事因故脱离原推举单位,其缺额由推举单位依本章程另行推举。在京中央机关和在京军事部门产生的理事视同团体会员产生的理事。
第八条 全国理事会推举会长一人、常务副会长和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各一人,并推举其中在京若干成员和在京若干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在全国理事会闭会期间负责本会的领导工作。
第九条 本会聘请老一辈翻译家担任名誉会长和名誉理事,就本会的各项活动给予指导,名誉会长由全国理事会推举通过;名誉理事由常务理事会推举通过。
第十条 全国理事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必要时由常务理事会决定提前或延期召开。全国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听取和审议常务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二)讨论并决定协会的工作方针和重大事项;
(三)通过或修改协会章程。
第十一条 在会长和常务副会长的领导下,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负责本会的日常工作,领导译协办事机构。
第十二条 本会设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族语文、军事科学、外事(含外交、经贸、旅游、口译)、对外传播、中译外、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等翻译学术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组织本专业有关翻译工作的学术活动,委员会委员和负责人由常务理事会聘任。
第五章 经费
第十三条 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员会费;
(二)有关单位、个人的资助和捐赠;
(三)本会建立的基金。
第十四条 本会根据国家规定建立财会制度。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章程由全国理事会通过后施行,本章程的修改权属全国理事会;解释权属常务理事会。
第十六条 本会须终止活动时应由三分之一常务理事提出,经全国理事会二分之一以上的理事通过,并报民政部门核准后方可生效。
第十七条 本会设在北京。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第三届理事会领导机构成员和理事名单
(1992年6月14日第三届全国理事会通过)
名誉会长:严济慈 巴 金 伍修权 黄 华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排列)
马 蒙 王应睐 卞之琳 戈宝权
方 敬 水天同 田德望 冯 至
刘尊棋 伍蠡甫 师 哲 朱维之
朱 雯 朱谱萱 孙大雨 吕叔湘
汤钟琰 何 匡 何锡麟 余 振
李 莎(女)李鸿范(蒙)李霁野 吴文焘
吴富恒 陈占元 陈必娣(女)陈冰夷
陈 原 陈翰笙 肖 乾(蒙)沙博里
汪德昭 阿不都沙拉木?阿巴斯(维) 杨承芳
杨季康(女)杨放之 杨宪益 杨岂深
罗大冈 张伯衡 张谷若 张 报
张威廉 张香山 张香桐 林 林
季羡林 金万善(朝)金克木 孟鞠如
赵安博 施蛰存 洛布桑(蒙)贺 麟
闻家驷 夏 衍 徐 迟 爱泼斯坦
唐明照 高拱宸(维)曹 汀 黄 源
梅 益 盛 成 赖恬昌 钱伟长
钱钟书 谢冰心(女)楼适夷 德 林(锡伯)
戴鸣钟 魏璐诗(女)
会 长:叶水夫
副 会 长:(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子野 王效贤 王耀臣 叶君健 叶笃庄
刘习良(常务) 刘重德 刘德有(常务)
李大万 李越然(常务) 宋书声(常务)
林戊荪(常务) 贺祥麟 赵瑞蕻 草 婴
段连城(常务) 浦寿昌(常务) 阎明复(常务)
蔡国栋 戴镏龄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子野 王明杰 王效贤 王新善 叶水夫
叶君健 叶笃庄 冯亦代 刘习良 刘德有
孙绳武 李大万(朝)李越然 吴鸿适
宋书声 何卓云 张 开 林戊荪 林尔蔚
林煌天 易克信 屈 洪 哈图卓日克(蒙)
赵仲元 段连城 浦寿昌 阎明复 程镇球
鲍世修 蔡祖铭 戴 贤(藏)
秘 书 长:王明杰
常务副秘书长:林煌天
副秘书长:(按姓氏笔划排列)
卢永福 李 丹 李亚舒 张 开 张世斌
哈图卓日克(蒙) 施燕华 袁士槟 徐式谷
理 事:(按姓氏笔划排列)
丁 一 丁亚梅(女)丁明安 于明学
马立叶 马那甫(哈)马祖毅 飞 白
王子野 王永年 王世勋 王佐良
王采文(女)王寿彭 王明杰 王贤才
王 棣 王树森 王锡君 王 勇
王效贤(女)王誉公 王新善 王耀臣
区 珙 方祖安 方梦之 孔柯嘉
艾力?阿比提(维) 左自鸣(女) 左建华(蒙) 叶水夫
叶永昌 叶君健 叶笃庄 叶麟鎏
卢永福 史 鑑 包文棣 冯亦代
兰晓石(畲)戎逸伦 吕同六 吕瑞昌
朱英璜 任自瑜 任溶溶 向奎观
色乐哈札布(蒙) 色音乌力吉(蒙)刘习良 刘正国
刘立群 刘品大 刘重德 刘祖慰
刘昭东 刘福安 刘德有 齐宗华(女)
江 嘎(藏)安 危 米永发 许 杰(满)
许国璋 许崇信 许磊然(女)孙天义
孙日明 孙凤翔 孙文方 孙国强
孙述宪 孙致礼 孙家晋 孙绳武
杜乃葵 杜承南 但汉源 杨武能
杨秀琴(女)杨 致 杨德豫 杨蕴华(女)
克由木 苏 琦(女)李大万(朝) 李文俊
李龙海(朝)李 佩(女)李亚舒 李华英
李明滨 李 芒 李法森 李钟万(朝)
李越然 李赋宁 李锡生 巫维衔
吴中宁 吴伯泽 吴春德 吴晓云
吴景荣 吴鸿适 吴 澄 里景化(满)
何大基 何克敬 何宏江 何卓云
何儒昌 应天士 沈国芬(女) 宋 文
宋书声 张 开 张 今 张世斌
张先昂 张 寿 张柏然 张钟朴
张惠民 张培基 张 黎 张慕良
陆 凡(女)陆孝修 阿合亚(哈) 陈忆青(女)
陈凤诏 陈用仪 陈孝英 陈休征(女)
陈应年 陈宝生 陈桂钧 陈 燊
汪榕培 林戊荪 林全庄 林守文
林尔蔚 林煌天 林穗芳 郁其烨
易克信 图 门(蒙)和德印 周明德
周珏良 周秋麟 周俊山 郎树森
屈国华 屈 洪 孟广钧 孟庆文
草 婴 郝建恒 赵云俊 赵汉生
赵仲元 赵松毓(白)赵锡中 赵铁夫
赵瑞蕻 哈图卓日克(蒙) 段元培 段连城
俞 杰 俞福祥 俞灏东 施咸荣
施燕华(女)姜其煌 姜炳信 贺祥麟
贺崇寅 骆兆添 耿龙明 索南仁庆(藏)
索朗班觉(藏) 袁士槟 袁可嘉 袁锦翔
贾鼎治 夏仲翼 候贵信 徐式谷
徐志仁 徐炳勋 殷宝祥 钱自强
郭凤山 郭安定 郭志刚 郭建中
高书全 高 莽 唐建文 唐 笙(女)
阎明复 浦寿昌 涂纪亮 陶胜利
章 其 黄友义 黄邦杰 黄昭厚
黄阿玲 黄宏煦 黄建华 常克强
常耀信 彭阜民 董乐山 蒋 路
程尔晋 程镇球 傅加平 傅惟慈(满)
谢卓杰 谢宗周 鲁仲达 隋旭东
鲍世修 雷湘平(女)裘克安 缪其宏
缪光桢 蔡国栋 蔡祖铭 黎 导
潘廷生 潘金生 戴志鹏 戴 贤(藏)
戴镏龄 魏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