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翻译事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过去一年,协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为宗旨,紧紧围绕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全国性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和行业引领作用,推动协会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绩,为不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全力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过去一年,中国译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首要任务,广泛团结凝聚全国翻译界力量,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力以赴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翻译出版工作。中国译协单位会员外文出版社组织实施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多语种翻译出版工作,完成《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二卷英文版翻译出版工作并启动多语种翻译出版任务,持续优化总书记著作多语种数据库建设,在翻译出版类别和语种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协会以会员单位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为依托,积极协调相关会员单位和国内外翻译人才参与《习近平人权论述摘编》乌尔都文、斯瓦希里文等非通用语种翻译,并配合外文出版社完成部分白皮书等重大翻译任务,共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
(二)稳步推进重大翻译项目有序实施。配合完成杭州第19届亚运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重要文稿翻译以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东盟—中日韩新闻部长会和高官会等国家重大外事外宣活动和国际论坛会议配套口笔译工作等重大翻译任务30余项,有力服务了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与故宫博物院展开深度合作,牵头完成故宫多语种网站翻译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三)组织开展重要表述外译规范化工作,做好中国相关核心理念和关键词汇的精准译介。中国译协始终将服务国家大局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高度重视国家重要术语外译规范化工作,参与编辑我国对外翻译工作领域首部综合性的业务规范《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获得译界广泛好评。不断完善中国译协中译外研讨会商机制和中国话语外译常态化发布机制,全年组织多次中译英、中译法研讨会,并首次推出中译阿研讨会,不断拓展研讨语种和范围,形成丰富研讨成果,为业界提供参考。多次就重要词汇翻译组织专题研讨会商并向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报送研究成果,牢牢把握中国话语第一定义权和解释权,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中国特色话语精准翻译水平和海外传播效能不断提升。
二、打造高端翻译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水平
中国译协始终将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国家翻译能力的重要工作,创新行业人才培养方式,协调多方共同发力,积极推动建设高水平“翻译国家队”。
(一)不断完善翻译人才荣誉体系,有序开展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持续开展“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评选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降低相关奖项年龄门槛,让更多深耕行业的老一辈翻译家有机会参评并获得表彰;修改完善相关奖项的评选办法及细则,严格评选流程,提高评选工作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权威性。为表彰激励中青年翻译工作者,中国译协创新推出“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填补了行业奖项的空白,激励更多优秀翻译工作者投身我国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推动高层次翻译人才梯队建设,助力打造国家翻译人才队伍。同时策划设立国家级翻译奖项,进一步提升翻译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荣誉感。
(二)进一步完善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参训规模达500多人次。在原有培训体系的基础上,新增韩语翻译技能培训班、翻译专业教育论坛、中国时政话语外译论坛等活动,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方式。深入开展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全国口译大赛并首次举办全国翻译技术大赛等行业赛事,有力提升国家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三)参与推动国家翻译学科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翻译人才。加强与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学界、业界的协作联动,共同组织召开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会,探索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需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为翻译人才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开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认证工作,加强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促进政产学研结合,为培养专精尖高端翻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翻译行业顶层设计能力,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加强国家翻译能力顶层设计与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是协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协会锚定翻译行业标准化建设目标,积极推动年度行业报告编制、标准规范制定及翻译服务认证,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一)加强行业发展宏观研究,权威发布行业标准规范及报告。不断提升语言服务行业市场调研能力,编制《机器翻译伦理规范》《机器同声传译系统基本要求与测试方法》等四部行业标准规范,积极推动新技术赋能翻译行业标准化建设。编制年度中国及全球翻译行业发展报告,通过大幅增加采样数量,严格数据清洗,引入多轮专家研讨,改进调研方法和编制流程,增强行业报告的数据代表性和权威性。这些报告和标准规范将在明天的年会上正式发布。
(二)履行协会行业管理职能,推进翻译服务认证工作。翻译服务认证旨在用活标准,用标准赋能企业发展,提升行业的整体规范化水平。协会系统梳理笔译及口译认证流程和要求,确保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加大对优秀企业的支持与宣传,组织《译讲堂》“标准化赋能中国语言服务行业”主题讲座、组织开展宣讲及专题分享等形式,提升行业对语言服务机构资质水平认证的认可度。过去一年,新增7家获得笔译服务认证的企业。自去年启动口译服务认证以来,已有4家企业通过认证,发挥了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取得良好认证效果。
四、办好品牌活动,为翻译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协会历来重视以品牌活动汇聚行业资源、推动行业交流,支持并鼓励各分支机构及地方社团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汇聚合力。
(一)创新策划品牌活动,不断提高行业凝聚力与引领力。积极探索直播新业态,策划翻译类品牌直播活动。创新推出“翻译中国·拥抱世界”系列直播访谈活动,涵盖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翻译家、汉学家对话,共话如何用翻译讲好中国故事,单场全平台观看量超10万,取得了较好的品牌宣传效果,向全社会展现了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
(二)组织开展第三十四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系列活动。大赛共设10个语种、20个汉外互译竞赛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新增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在竞赛语种数量、参赛人数、提交有效译文数量、参赛外籍选手和国别等方面的数据均大幅提升,报名人数总计5万多人次,其中包括来自57个国家的外籍选手,国际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第十一届全国口译大赛,参赛人员覆盖高校师生和各领域的翻译工作者、翻译爱好者等群体,参赛人数突破1万人,大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紧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举办首届全国翻译技术大赛,400多所高校、机构、企业近3000人参赛。
(三)协会各分支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各领域翻译事业发展。中国译协鼓励18个分支机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盘活资源,激发潜力,主动策划各专业领域活动。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参与主办全国民族语文翻译研讨会;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举办咖啡馆文学对谈和直播访谈活动;社会科学翻译委员会举办第十四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科技翻译委员会主办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翻译技术委员会、国际化服务委员会共同主办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法律翻译委员会举办全国法律翻译研讨会;口译委员会参与制订多部口译认证要求及规范,指导举办多语种接力同传大赛、国际远程口译大赛、国际口笔译同声传译邀请赛等活动;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主办中国跨文化交流年会;医学翻译委员会举办“时珍杯”全国中医药翻译大赛;影视译制委员会协办西藏自治区民族语译制电影研讨会。各分支机构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各省市翻译协会开拓创新,举办丰富多样的行业活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过去一年,各省市翻译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各领域活动成果不断涌现,成为中国翻译事业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在学术研究方面,浙江、江苏、北京、天津等地召开学术研讨会、学术诚信讲座、翻译研究论坛等活动;人才培养方面,四川、山西、上海、山东、澳门等地策划举办口译比赛、演讲比赛、翻译师资研修、翻译家精神宣讲及人才数智化培养等活动;服务行业发展方面,河北等地举办语言服务行业主题论坛。此外,各省市译协还举办了年会及翻译学术交流等,为促进地方和全国翻译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完善协调协作工作机制,深化与分支机构及地方译协的互动交流
(一)强化行业引领,赋能地方翻译事业发展。各地译协不仅是政府、企业、从业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也是翻译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译协高度重视与地方译协的联系,先后与多个省市级译协进行深入交流。过去一年来,中国译协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互动,指导或支持举办第三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海南国际翻译产业与人才发展论坛、西安市第三届讲中国故事演讲比赛暨外事口译大赛等,切实助力地方翻译事业发展。
(二)理顺工作方式与思路,建立与分支机构和地方译协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健全与各地译协沟通交流机制,建立全国翻译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机制,研讨交流翻译社团组织工作经验,指导地方协会为当地政府、社会、行业服务。2023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二次全国翻译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来自全国各省市翻译协会约50名代表参加会议并展开交流,取得良好交流成果。加强对18个分支机构的指导与管理,梳理并完善相关工作流程,特别是加强了对分支机构对外合作审批流程和印章使用规范的管理,不断提高协会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组织开展协会机制性会议,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各类机制性工作会议是协会的组织保障与运行基础。2023年4月以来,协会组织举办常务会长会议、全体理事会会议及全国翻译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理事交流群,各位理事充分利用即时交流平台,分享经验,互通有无。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第三次全体理事会议首次在线上形式顺利召开,是协会工作的一次全新尝试,300余名理事相聚云端,积极参与讨论,贡献真知灼见,取得良好交流效果。在此感谢所有理事对协会工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中国译协代表团于2023年4月赴西班牙参加国际译联理事会会议,成功申请筹办国际译联亚洲中心,成为国际译联及中国译协的里程碑事件。两个月前,国际译联亚洲中心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成立,成为继欧洲、北美、拉美及非洲之后的第五个区域中心,对提升我国和亚洲翻译界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和国际人脉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二)以亚太翻译论坛为抓手,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中国译协主导的区域组织——亚太翻译论坛,与来自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的14家正式成员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2家观察员单位加强交流,全年共编写完成6期《亚太翻译论坛会员通讯》,持续动态发布中国译界资讯及文章,较好地提升了中国翻译协会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作用。
(三) 深入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中国译界在全球舞台的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译协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译界事务决策、推荐中方专家参与国际翻译组织专项工作、牵头国际双多边重点项目等,讲好中国译界故事,传递中国译界声音,展示中国译界风貌。过去一年,中国译协推荐中方专家入选国际译联人工智能专项计划,推荐两位专家连任国际译联会刊《译讯》主编和执行编辑,切实助力中国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发展。
(四)持续拓展国际交流平台,为翻译行业国际化提供动力。与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深入交流,探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员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一致同意建立长期交流机制,落地相关合作项目。与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协会(IATAS)等重要国际翻译组织保持密切沟通,持续拓展国际交流触角,不断扩大中国译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七、不断完善译协组织建设,提高行业服务能力
(一)持续扩大会员规模,进一步提升会员服务水平。会员是协会的立会之本,联系会员、服务会员、发展会员是秘书处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会员服务,过去一年来,秘书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通过组织业务培训、专题研讨等方式,秘书处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服务内容更加贴近会员需求,各项工作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过去一年来,新吸纳200余家单位会员,单位会员总数超过1,700家,个人会员总数突破1万名,创历史新高,较好体现了协会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探索与各地译协建立机制性联系,与36家省市译协签署《共建会员服务体系合作备忘录》,这是加强合作交流,利用各自优势在会员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整合会员资源,共同打造高水平翻译人才队伍,推动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二)加强媒体宣传平台建设,提升中国译协知名度和影响力。过去一年,中国译协在宣传工作上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小红书等新媒体宣传平台,以翻译从业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国译协以及全国各类翻译活动和成果,不断增强粉丝粘性,增进社会各界对翻译行业及翻译工作者的关注、了解和认可。围绕9·30国际翻译日、中秋节等特殊时间节点策划专题宣传活动。其中,9·30国际翻译日主题视频在各社交媒体平台累计观看量超过1万次;中国译协小红书账号2023年开通仅几个月,粉丝突破2万人,点赞、收藏量突破2.3万次,主页访客率月增长389%。
(三)开拓学术园地,促进学术争鸣。创新协会会刊《中国翻译》2023年度栏目组稿刊稿方式,注重刊发有时效和现实关切的文章,向参加二十大文件翻译的两位专家约稿,就重要党政表述的翻译进行探讨,文章发表后收到一线翻译专家好评。加大对人工智能和语言大数据模型影响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类文章的关注,刊登人工智能及大模型领域翻译研究类论文。加大中国优秀典籍向除英语世界以外的其他语种的译介研究,如俄罗斯、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及德语国家等,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