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协会表彰 > 协会评选 >

中国翻译协会关于授予沙博理、许渊冲、草婴、屠岸、李士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决定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   发布时间:2016-01-12

      经中国翻译协会六届二次常务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为表彰我国著名翻译家沙博理先生、许渊冲先生、草婴先生、屠岸先生和李士俊先生为繁荣我国翻译事业、特别是为弘扬中国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特授予他们“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希望广大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向老一代翻译家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默默奉献、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为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翻译协会
2010年11月

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沙博理、许渊冲、草婴、屠岸、李士俊简介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沙博理简介


      沙博理先生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成为一名高射炮士兵。美国由于时局的需要,决定培养一批军人学习世界语言,沙博理被派去学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退伍后沙博理利用退伍津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后转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
1947年4月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上海接触了进步的中外人士,由同情转而投身于中国革命。他曾用做律师所得到的钱,支持中国同志创办进步刊物《人世间》。1948年,他与著名演员和进步作家凤子结为夫妇,并于1949年10月1日,和凤子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沙博理从此定居中国,并以外国专家的身份满腔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沙博理先在对外文化联络局做英文翻译,1951年英文版《中国文学》创刊后,他来到杂志社从事审译工作。作为新中国文学向西方传播的前驱使者,他相继翻译了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红色中国”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 《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创业史》、《月芽》、《孙犁小说选》等著名小说。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十年动乱期间,沙博理翻译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并为之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笔耕之余,由于夫人凤子的关系,他还走上银幕,在《停战以后》、《长空雄鹰》、《西安事变》三部影片中客串过角色。
      1971年以后,沙博理先生十余次访美探亲。在美国期间,他应邀到许多地方做报告,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为外刊撰文,介绍中国的情况。
      1972年,沙博理先生到人民画报社任英文改稿专家。多年来,沙博理先生除了倾全力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外,还陆续撰写了自传体著作《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和《我的中国》,以及研究中国问题的著述《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犹太人》、《马海德传》等书,先后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出版,引起很大反响。近几年,他还翻译了邓榕撰著的长篇人物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并与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1983年沙博理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一直连任至今,他始终积极参政议政,行使政协委员的权利和责任。他还曾为印度洋地区地震海啸灾害捐赠5000元,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赞扬。由于他为中国对外宣传事业所做出的富有成果的工作和为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所做出的贡献,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渊冲简介


      许渊冲,1921年4月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1926年入读南昌实验小学,1932年入读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1938年入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与杨振宁一同师从钱钟书教授。1939年将林徽音怀念徐志摩的新诗《别丢掉》译成英文;1941年应征在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司令的集会上,许渊冲把三民主义解释并翻译为美国林肯总统的“民有,民治,民享”,第一次做了沟通中美文化的工作。后来又每天将昆明行营得到的日本侵略军在越南的行军情报译成英文,供陈纳德司令作战参考,为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贡献。1943年从联大毕业,并在同一时期将桂冠诗人德莱顿的诗剧《江山殉情》(又名《一切为了爱情》)译成中文;之后在联大校友合办的昆明天祥中学任英文教师(该校出了六位院士);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莎士比亚和德莱顿的戏剧艺术;1948年通过出国留学考试在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拉辛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1950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后将中国四大诗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译成英文,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许渊冲195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1952年调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58年开始把毛泽东诗词译成英文法文,是全世界有史以来将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83年来北京大学,任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讲授文学翻译;1984年在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1985年在国际文化教研室(该教研室之后整体并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为双学士及研究生开设翻译及文化课程;在1991年退休前出版了中英法文著译二十部,退休后又出版一百部,共一百二十部。
      中文论著有:《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文学与翻译》、《译笔生花》等,总结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英文著作有:《中诗英韵探胜一从诗经到西厢记》(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文丛)、《逝水年华》(由杨振宁作英文序,在北京和纽约出版)。
      英译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选》等名著。此外尚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在英美加澳发行,其中三十首被选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材,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法译作品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其中唐诗宋词由巴黎出版社在法国发行。
      汉译作品有:英法十大名著:《一切为了爱情》、《昆廷·杜沃德》、《雨果戏剧选》、《红与黑》、《人生的开始》、《包法利夫人》、《水上》、《约翰·克里斯托夫》、《哥拉·布勒尼翁》、《飞马腾空》等。
      许渊冲译中国文学名著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好评——“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此外,许渊冲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道德经》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解决现代文学翻译矛盾的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许渊冲提出了“优化论”,总结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草婴简介


      草婴(原名盛峻峰),汉族,1923年3月生,浙江镇海人。曾就读于上海雷士德工学院附中、松江二中和南通农学院。1941年起为《时代》杂志翻译有关苏德战争的通讯、特写等,并为《苏联文艺》翻译短篇小说。1945至1951年在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兼任时代出版社编译。50年代起作为专业会员参加作家协会,专门从事文学翻译。50年代末参加《辞海》修订工作,被聘为《辞海》编委,兼任外国文学分册主编。60年代起开始翻译古典作品,主要是托尔斯泰小说。后因中苏关系破裂和“文革”受阻,草婴及所翻译的肖洛霍夫作品成为运动的对象,受到冲击。粉碎“四人帮”后,草婴迎来翻译的春天,历时20年,完成《托尔斯泰小说全集》12卷,共400万字。
      草婴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普拉东诺夫短篇小说《老人》(1942年《苏联文艺》)、巴夫连柯长篇小说《幸福》(1950年时代出版社)、戈尔巴托夫长篇小说《顿巴斯》(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尼古拉耶娃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班台莱耶夫等小说《翘尾巴的火鸡》(195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肖洛霍夫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新垦地》(旧译名《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第二部(1962、1961作家出版社)、卡达耶夫中篇小说《团的儿子》(196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高加索故事》(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包括:《战争与和平》(四卷)、《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卷)、《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和《童年·少年·青年》(1978年至2004年先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北京外文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台湾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出版)。著有《我与俄罗斯文学》(2003年文汇出版社)。
      五十年代初,草婴受命参与华东作家协会筹备工作,曾出席上海市第二至六届文代会,担任上海市第一至五届政协委员,当选上海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曾先后担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受聘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受聘上海市文史资料馆馆员。
       中国资深翻译家草婴先生在翻译界享有崇高声誉,他毕生从事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为中国翻译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1985年,草婴参加了由李岚清率领的中苏友好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在苏中友协主席齐赫文斯基陪同下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1987年6月,在“第七届苏联文学翻译国际会议”上获高尔基文学奖(中国首位高尔基文学奖获得者);1988年获苏联对外友好文化联合会颁发的“友谊奖章”和奖状;199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0年11月获中俄友好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2002年,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03年3月,为庆贺草婴八十寿辰,俄罗斯驻华大使莫高寿发来贺信,盛赞草婴为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作出的努力。2006年5月,草婴荣获俄罗斯“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并被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为名誉会员。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屠岸简介


       屠岸,常州人,1923年生。1942—1946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上海市文艺处、华东军事委员会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历任《戏剧报》常务编委,中国剧协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在长期从事文艺组织工作、戏剧编辑研究工作、文学编辑出版工作之余,他一面从事诗歌创作,以及戏剧和文艺批评,出版了《屠岸十四行诗》等诗歌、散文、文论、自述著作十余种;还始终坚持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和非凡业绩。
       早在1948年,他就翻译出版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鼓声》。1950年又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以后多次重印,累积印数计约60万册。1958年翻译出版了南斯拉夫作家纽西奇的讽刺喜剧《大臣夫人》。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与方谷绣合译的斯蒂文森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1987年人文社又出版了他与楚图南合译的惠特曼诗集《我在梦里梦见》。1988年和1989年,人文社分别出版了他与卞之琳、袁可嘉等人翻译的《莎士比亚抒情诗选》、《迷人的春光——英国抒情诗选》和《我听见亚美利亚在歌唱——美国诗选》。1997年翻译出版了《英美儿童诗歌精品选》。2001年翻译出版了布朗宁等著《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
      2007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重要译著《英国历代诗歌选》(上下册),收入一百五十五位英国诗人的五百八十三首诗,此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即着手翻译,历时六十多年,才于新世纪完成。
      他还翻译、编选出版了多种英汉对照本,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1992)、《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1994)、《英语诗歌精选读本》(2007)、《永生的启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赏析》(2010)等。
      此外,屠岸同志也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2000)、莎士比亚的长篇叙事诗《鲁克丽丝失贞记》(2000)。还与章燕编选出版了《外国诗歌经典100篇》、《英美著名少儿诗选》(六种)、外国爱情诗选《我愿意是激流》等。
      他的译著《济慈诗选》,199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2008年,人文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夜莺与古瓶——济慈诗歌精粹》。
      他在积极从事文学翻译实践的同时,也对文学翻译理论努力进行思考和研究,撰写了《“信达雅”与“真善美” ——关于文学翻译答南京大学许钧教授问》、《横看成岭侧成峰——关于诗歌翻译答香港〈诗双月刊〉王伟明先生问》、《“归化”与“洋化” 的统一》等多篇文章,探讨文学翻译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2001年应邀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所做学术报告A  Talk  about  Poetry  and  Poetry  Translation(《诗歌与诗歌翻译》),也是就这方面问题与国外学术界同行的一次富有意义的深度文化交流。
      屠岸先生在六十多年跨世纪的文学翻译生涯中,热情执著,严谨精审,力求完美,坚持不渝,取得了令文学界、出版界、读书界和翻译界瞩目的卓越成就,堪称一位得到学界肯定赞赏、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欢迎的杰出翻译家。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士俊简介

      李士俊,男,汉族,1923年3月出生于河北安国县,1949年12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报道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及《世界》杂志副总编辑,荣获国际世界语科学院院士称号。
      1939年李士俊买到一本陈俊卿编著的《世界语一月通》,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学习世界语。1940年参加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学习。1946年与许寿真烈士等组织成都世界语协会,任秘书,举办世界语展览会,开办世界语学习班,并参加了国际世界语新闻记者协会,和许寿真、邵利华等一起给《国际文化》杂志供稿,报道我国解放斗争。1946年至1950年夏季,先后在成都、仁寿、犍为、资阳、宜宾、华阳等地中学从事教学工作期间,开展世界语宣传教育活动。1950年9月从成都调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筹备工作,于当年10月,调到国际新闻局世界语月刊《人民中国报道》(后改名为《中国报道》)做编辑翻译工作。曾担任《中国报道》杂志社编委、总编室副主任、副总编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及《世界》杂志副总编辑,以及全国高级翻译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3年当选国际世界语科学院院士,1992年、2001年和2010年又连续当选,任期至2019年。1984年任国际世界语协会教育顾问委员会委员。从1951年起先后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候补理事、理事、常务理事、北京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还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世界语选修课教师、北京外国语学院及上海外国语学院世界语高校教师培训班教师、青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客座教授。
      几十年来,李士俊撰写、翻译了大量世界语书籍及重要文献,世文原著有:《Rakontoj pri Afant 》(《阿凡提的故事》韵文250篇)、《Pri la Traduka Arto de Esperanto》(《汉世翻译教程)》、《Promeno tra la Esperanta Literaturo》(《世界语文学漫步)》等10多部作品;主要译著有:《阿诗玛》(叙事诗)、《春天里的秋天》、《王贵与李香香》(李季叙事诗)、《寒夜》、《巴黎试管小姐幽兰丽雅奇遇记》(世译汉)、《配图古诗精选》、《聊斋志异选》、《三国》、《水浒传》、《西游记》、《四世同堂》。毛泽东重要文献《论人民民主专政》、《实践论》、《矛盾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合译著作有:《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三卷)、《鲁迅小说集》、《中国古代小说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唐诗选译》、《新编世界语课本》、《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等。
      编译作品有:《世界语会话》、《世界语初阶》、《世界语自修课本第一、二册》、《世界语会话指南》、《世界语歌曲集》、《世界语诗歌十二讲》、《世界语初级教程》、《助学小唱》(世界语创作诗歌222首)、《刺猬头彼得》(德国霍夫曼韵文儿童故事)、《中华谚语俗语选》,《世界语学习词典》等。合编作品:《世界语新词典》、《世界语汉语词典》等。此外还撰写有书评、杂文、小说、诗歌、剧本等数百篇,翻译各种稿件二百余万字,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及文集中。
      2003年在瑞典召开的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国际世界语协会被授予格拉鲍斯基头等奖。
      2003年参加中国世界语文艺创作翻译比赛荣获第一名。2004年当选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会员。
      2005年在美国奥斯丁北美世界语大会儿歌创作比赛获奖。
      200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9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文学比赛中,缩写独幕剧《天鹅》获荣誉奖。
      李士俊对世界语无比热爱,世界语已经完全融入到他的工作、生活中。因对世界语新闻、出版、翻译和教育工作贡献卓著,李士俊从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